秦俑村,一個以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為鄰、并以此脫貧致富、實現小康的行政村。
44年前,這一龐大的地下軍團橫空出世,還是該村(當時叫西楊村)的幾位農民在打井時無意中發(fā)現的。而這其中的首位功臣,就是后來名揚中外的秦俑村村民楊志發(fā)。
走進秦俑村,當然要先去拜訪這位有著“千古一撅”美譽、已經81歲高齡的秦俑發(fā)現人。
遠近聞名的西安臨潼秦俑村,幾經合并,現在共有6個村民小組,1571戶人家,3674人。而真正與兵馬俑的發(fā)掘出土有直接關系的,就是秦俑村屬下60戶村民的西楊組,他們是秦俑村的“土著”。
眼前這一排排白墻、坡頂、灰瓦、青磚、古銅色門窗,具有秦風漢韻的民居建筑,是從2003年開始,歷時4年建成的秦俑民俗村。由于它緊靠兵馬俑博物館,成為秦俑村村民發(fā)家致富奔小康的一處“風水寶地”。
可能是出于對楊志發(fā)老人發(fā)現秦俑之功的獎勵吧,當地政府在規(guī)劃建設秦俑民俗村時,給楊志發(fā)劃出了最好的地段建房。眼前這幢300多平米的兩層小樓,就是楊志發(fā)的私宅,它已經成為秦俑民俗村的一座標志性建筑,每天都有大量外地游客來這里參觀留影,拜見老楊。
從楊志發(fā)住宅門前立的這兩塊宣傳欄可以看出,老楊也是一位見過大世面的人。
走進老楊的家,只見一樓會客廳的幾面墻上全部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照片、名人題字以及各類證書等,儼然就是一個小型展覽館。
在與眾多名人的合影照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1998年6月26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參觀兵馬俑時約見楊志發(fā)的照片。這是老楊最看重的一幅與外國元首的合影照,所以被放大后掛在家里最顯著的位置。
比爾·克林頓還是一個重情感、講義氣的人,在當年離開西安兩個多月以后的9月18日,又專門從白宮給老楊發(fā)來了一封感謝信:
“親愛的楊志發(fā)先生:非常感謝你的那本書。我們在中國訪問期間過得很愉快,同時感謝對我們表示友好的每個人。我們全家感謝你的關懷,并帶給你最好的祝愿!”
看來,這老楊無意之中已經成為西安對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了!
早在1985年元月,陜西省臨潼區(qū)博物館就給楊志發(fā)頒發(fā)了榮譽證書,正式確認了老楊作為秦俑發(fā)現人的身份。
有了官方的認可,同時也伴隨著秦始皇兵馬俑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擴大,楊志發(fā)的生活開始向好的方面轉變,以致成為今天中國最牛的農民。
這“牛”就牛在他創(chuàng)造了三個之最:和世界國家級領導人合影最多的人;簽名售書最多的人;用筆最多卻又是識字最少的人(只會寫“發(fā)現人楊志發(fā)”幾個字),呵呵!
擺放在老楊家里這尊站姿秦俑(復制品),就是1974年3月21日老楊在與其他村民一道打井時挖出來的兵俑?,F在已是老楊的最愛和“鎮(zhèn)宅之寶”。
據當事人回憶:當時楊志發(fā)負責在井下挖土,其他人在井上提土。老楊一镢頭挖下去,感覺像是挖在了一個硬邦邦的東西上。再挖,就挖出來一個像真人一樣大小的“瓦人頭”及身子。井上幾個人看到運上來的殘俑頭及陶片后,以為是農村野廟里的“神像”,是不祥之物,都害怕得不行。
曾經在部隊大熔爐里鍛煉了5年的楊志發(fā),見過世面,膽子正,不信邪,同時也知道附近就是秦始皇陵,這“瓦人頭”也許是與秦陵有關的文物。于是,他將挖出的俑頭及殘片裝了三輛架子車,和其他人一起拉到縣里,交給文化館。館長趙康民以他獨有的職業(yè)敏銳性,判定這是二千多年前的文物,便立即收下,并按一輛車十塊錢給了楊志發(fā)30元的獎勵。
這樣,世界考古史上的壯麗篇章便由此開始書寫!
農民楊志發(fā)以及同伴們也因此與兵馬俑結下了不解之緣,并在中國考古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就是當年裝載秦俑陶片的那輛架子車,它也是秦俑的發(fā)現者和見證者,已被老楊作為珍貴的歷史文物永久收藏。
已進入耄耋之年的楊志發(fā),精神矍鑠,容光煥發(fā)。每天都有慕名而來的外地游客前來拜訪他,并請求簽字留念。他的晚年生活充實而幸福!
而且,與楊志發(fā)過著同樣富裕生活的,還有秦俑村的村民們。正因為有了老楊的“一撅挖出驚世寶”,也才有了秦俑村目前的經濟快速發(fā)展,村民安居樂業(yè)。
這十多年前規(guī)劃建成的鄉(xiāng)村連體別墅,是秦俑村最亮麗的一道風景。居住在這里的村民,憑借著緊挨兵馬俑博物館的巨大地理優(yōu)勢,辦起了家庭旅館、農家樂以及紀念品商店,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有滋有味。
秦俑村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不缺“人氣”,客源豐富。據說,旅游旺季每天有2萬多人到兵馬俑博物館參觀,從而為秦俑村旅游服務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許多機會。
有這些彪悍的古代武士站崗放哨,巡邏執(zhí)勤,秦俑村的社會治安一定差不了,你可以放心地在這里吃喝玩樂,休閑度假,哈哈!
秦俑村里建有好幾個街心廣場,喜歡跳廣場舞的游客還可以盡情地在這里展示、放松,甚至“發(fā)瘋”,呵呵!
中國農村有句老話,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在秦俑村,則是“靠俑吃俑”。
不要以為秦俑村的村民只能辦農家樂、開旅館、兜售紀念品,他們中的不少人還是制作秦俑工藝品的能工巧匠、行家高手。
要知道,兩千多年前燒制秦俑的生產加工廠,可能就在他們現在生活的這塊地方?;蛟S,他們的祖先還是當年秦俑的制作人或“模特”什么的。恕我胡謅,這里的村民說不定還繼承了祖先制作兵馬俑的遺傳基因哩!
所以,開辦秦俑復制品工藝廠,秦俑村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而且,村民們也充分利用了這一有利條件。
如今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越來越有國際“范兒”了,前來參觀游覽的人數呈現井噴式增長,其在世界的影響力日益廣泛,所有這些,都有著秦俑村村民們的一份貢獻,請不要忘記了他們。
我也不想失去與老楊合影的機會,并且也要像有副對聯橫額寫得那樣:“感謝老楊”!
【謝謝瀏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