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文壇上的“八大金剛”,分別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 唐宋八大家偌大的名聲,文章的精妙自不待說,但是能寫好文章,并不等于能在科舉考試中所向披靡。唐宋八大家也不都是學霸,考場失意的大有人在。 八個人中,一次考試就脫穎而出的有四個人,分別是柳宗元、蘇軾、蘇轍、王安石,其中,蘇轍是最有學霸風范的,考中進士的時候年僅19歲。 另外四位,就比較慘了。 讓我們來看看考場失意的唐宋八大家。 韓愈在唐宋八大家中排名第一,他的早年經(jīng)歷也可以說是八個人中最坎坷的。 韓愈三歲喪父,到了九歲的時候,撫養(yǎng)他的哥哥也死了,韓愈在困苦與顛沛中度過了他的少年時期。 十九歲那年,韓愈取得了鄉(xiāng)貢資格,前往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連考三年,全都名落孫山。 回老家蟄伏兩年之后,韓愈卷土重來,終于考中進士,這一年,韓愈二十四歲。 但倒霉的考運并沒有從此離開。 接下來的三年中,韓愈連續(xù)三次參加吏部的博學宏詞科考試,三次統(tǒng)統(tǒng)折戟沉沙。 沒有科舉考試的敲門磚,韓愈的仕途只能從幕僚起步,一直到三十三歲的時候,韓愈才好不容易通過銓選,被授予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的職務,總算有了正式的公務員編制。 誰能想到,這個總是在紅榜上找不到自己名字的落魄書生,將來會成為文壇巨擘。 屢敗屢戰(zhàn),可憐又讓人敬佩的韓大大。 歐陽修的經(jīng)歷和韓愈有些相似,同樣是三歲喪父,歐陽修和寡母相依為命。好在母親是受過教育的大家閨秀,即使條件再惡劣,也始終堅持對歐陽修的教育。 歐陽修十六歲那年,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牡鬃樱麣庖膊恍?,信心滿滿地開啟自己的科舉之路。 結果是一盆冷水從頭淋到腳,失??! 三年后,再度出擊,又一盆冷水從頭淋到腳,失敗! 眼看常規(guī)科舉途徑?jīng)]把握,歐陽修另辟蹊徑,參加皇家大學——國子監(jiān)的考試,終于時來運轉,在國子學廣文館試、國學解試、禮部省試中連獲三次第一,弄出個非典型的“連中三元”,同樣獲得了殿試的資格。 在殿試中,歐陽修最終名列第十四名。 據(jù)歐陽修的同鄉(xiāng)、時任主考官晏殊后來對人說,歐陽修未能奪魁,主要是鋒芒過于顯露,眾考官欲挫其銳氣,促其成才。 好吧,奪魁可以說慧眼識才,黜落可以說是歷經(jīng)磨練,怎么說都是道理。 蘇洵是唐宋八大家中最大器晚成的一位。 蘇洵“少時不好讀”,主要是四處游歷,據(jù)他自己說,二十五歲,“始知讀書”。 蘇洵二十八歲時參加過一次科舉考試,沒考上,二十九歲時,在人才推薦選拔中又被刷了下來。 從此,蘇洵自己窩在四川的家里做學問,一直到四十七歲時,帶著自己親手培養(yǎng)出來的兩個兒子進京趕考。 結果,蘇軾、蘇轍雙雙高中,一個第二,一個第五。而蘇洵根本沒有參加考試,怎么好意思和兒子們一起考呢? 事實上,后來,宋仁宗聽說了蘇洵的名聲,特意發(fā)了一張外卡,邀請?zhí)K洵參加舍人院考試,蘇洵推托有病,根本沒去。 這把年紀、這身才學已經(jīng)不需要再在考試中證明什么了。 曾鞏少年成名,交游廣闊,文章拿得出手,議論時政也往往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但碰上考試,曾鞏就抓瞎了。 原因很簡單,曾鞏“偏科”嚴重,“擅策論,輕于應舉時文”,作文寫得好,前面的基礎部分很弱,故“屢試不第”。 熬了十好幾年,輪到曾鞏的老師歐陽修當主考官,歐陽修出的考卷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 這正好是曾鞏的強項,太對胃口了。 總算考上了,從十八歲參加考試,一直到考中,曾鞏已經(jīng)三十九歲了。 有一個事實,唐宋八大家中,一個狀元也沒有。 蘇軾考了第二名,是最接近狀元的一位。據(jù)說,當年蘇軾的文章其實很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但歐陽修覺得這篇文章很像自己弟子曾鞏的手筆,為了避嫌,把這篇文章排到了第二。 冤死了。 從以前的科舉,到現(xiàn)在的高考,沒學問肯定不行,有學問也未必行。而考中的未必有出息,沒考中的也不見得就沒前途。 學問是自己的,能力也是自己的,和考試沒啥關系。 |
|
來自: 昵稱32229807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