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慢性膽囊炎是最常見的一種膽囊疾病,病人一般同時有膽結石,但無結石的慢性膽囊炎病人在我國也不少見。臨床中醫(yī)治療中,將慢性膽囊炎歸屬為脅痛、肝胃氣痛范圍內。中醫(yī)認為,膽屬中清之腑,負責存儲和輸送膽汁,喜通降下行,為此若患者情志不遂、飲食不節(jié)、寒暑失調等均誘發(fā)慢性膽囊炎,致使患者濕熱內阻、肝膽氣滯、肝疏泄不暢、橫逆犯胃、肝胃不和,造成患者膽囊功能受損,為此患者表現右脅部疼痛,常伴有腹部飽脹不暢,反酸、惡心、嘔吐、噯氣等癥狀。由于目前西醫(yī)治療尚未有能夠根治的藥物,且復發(fā)率比較高,為此我在臨床中應用中醫(yī)方法進行治療,對慢性膽囊炎給予中醫(yī)論治。 引言 慢性膽囊炎系膽囊慢性病變,指膽囊因長期或間斷地受到刺激而產生的明顯的慢性炎癥改變及或功能障礙。主要臨床表現為反復的右上腹部疼痛,進餐后出現或夜間發(fā)作疼痛,可放射至后背,伴惡心,嘔吐等。可以伴有消化不良等癥狀。該病是一種常見疾病,臨床發(fā)病率高,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危害。現代醫(yī)學對于該病的治療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對于伴有膽石癥且癥狀反復不緩解者,一般多采取手術摘除膽囊,但極易引發(fā)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而中醫(yī)藥對于本病的治療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該治療領域優(yōu)勢明顯,具有廣闊的前景。 1.辨證分型 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病位在膽,涉及肝與脾胃。由于平素飲食偏嗜,情志失調 ,濕熱未盡,邪著膽腑,以致肝氣郁滯,膽腑氣機通降失調,氣血淤阻,濕熱蘊結,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故現右脅痞脹、疼痛、納呆腹脹等癥反復發(fā)作 。根據其病因病機,臨床上各醫(yī)家通過多年臨床經驗將本病分為肝郁氣滯證,肝膽濕熱證,瘀血阻絡證,肝絡失養(yǎng)證4種證型。近幾年來,各中醫(yī)工作者又根據各自的臨床經驗,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陳永華認為慢性膽囊炎屬于“脅痛”的范疇,可分為肝氣郁結型、肝膽濕熱型、肝陰不足型、脾虛型以及血瘀型。要求在治療該病時應該注意辨病與辨證相結合,配合針對性的藥物。王波將慢性膽囊炎分為肝膽濕熱、氣滯血瘀兩型進行辨證論治。徐文拓認為慢性膽囊炎可分為兩型辨證施治:膽胃不和型:其主要表現為胸脅脹滿、噯氣、惡心、呃逆、口苦納少、大便時干時稀,右上腹隱隱作痛,上述癥狀每因情志變化而增減。舌紅,苔白,脈弦。當疏肝利膽、和胃止痛。肝膽氣結型:此型主要表現為右上腹陣發(fā)性疼痛,并可向右腰背部放射,病人常有口苦納呆、腹脹、惡心欲吐,進食油膩食物病情加重。舌淡,邊尖多紅,苔白或微黃;脈弦。宜疏肝利膽散結。黃克明將本病分為肝胃不和、肝陰不足、肝膽淤滯3種證型。徐氏將本病分為6型:肝膽郁滯證,肝膽濕熱證,氣滯血瘀證,肝絡失養(yǎng)證,脾胃氣虛證,飲食停滯證。 2.臨床治療研究 張紅娥等將本病分為肝氣郁結、濕熱蘊結、瘀血阻絡、肝郁脾虛四型。其中肝氣郁結型治宜疏肝解郁,理氣利膽,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減。 濕熱蘊結型:治宜清熱化濕,疏肝利膽,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瘀血阻絡型:活血化瘀通絡,疏肝利膽,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肝郁脾虛型:治宜疏肝健脾,方用痛瀉要方加減。趙紅巖等認為濕熱蘊結型慢性膽囊炎的發(fā)病機理主要是肝膽氣滯、濕熱蘊結,故以清熱利濕、行氣止痛為主則。予以延胡索、川楝子疏肝瀉熱、行氣止痛;郁金、木香為“顛倒木金散”方,具有疏肝理氣,調中散滯之功;金錢草清熱涼血解毒;大黃可大泄臟腑之積熱,上藥合用,可起清熱利濕、行氣止痛之效。張東君認為慢性膽囊炎屬頑疾,且病久多見血瘀;該病在急性發(fā)作時期又由于濕熱內生,郁滯肝膽,久則成瘀,故以《醫(yī)林改錯》中的膈下逐瘀湯化裁以消瘀定痛,更配伍疏肝行氣,清熱利濕之品,以期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柯夢筆倡導慢性膽囊炎患者應該根據其臨床表現的不同以及B超膽囊壁相的變化從氣血論治,辨證結合辨病,治氣不忘治血,以調氣、化瘀、利濕、清熱、滋陰為治療總則,配合針對性藥物,則可以取得很好的療效。調氣利膽法: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加減。如遇到肝膽濕熱,或肝陰不足的患者,用藥則不宜太過辛溫香燥,以耗傷肝陰,甚至助熱化火,治療時宜選用藥性平涼的藥物。化瘀和膽法:臨證時選用藥性輕靈平和的活血化瘀之品,以便長期服用,以化瘀和膽,通絡定痛。吳曉東認為慢性膽囊炎的發(fā)作產生大多和情志所傷、勞作無度、大量飲酒及進食肥甘厚膩之品有關。治療上宜疏肝利膽,健脾和胃。黃芩、郁金、白芍、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利膽,茯苓、枳殼、陳皮、半夏、甘草善和胃化濕,以助脾胃運化之功,威靈仙善走竄,故用于積濕停痰、血凝氣滯之癥效果較好。上藥共用,可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之功效,恢復肝脾正常的生理功能。康寧認為治療慢性膽囊炎應以疏利肝膽、健脾和胃化濕為主法。柴胡、枳實、芍藥、黃芩、黃連、半夏、元胡、太子參、甘草,上述諸藥共用對于治療其病有很好的效果。趙志付主張調情志、暢心情、避免煩躁和焦慮的不良情緒影響。中醫(yī)心身醫(yī)學按照膽囊炎患者的性格脾氣分為陽剛和陰柔兩類:過度暴躁的人大多數屬于陽剛類型,在臨床的治療上應以柔肝養(yǎng)陰、活血化痰為主。心情抑郁的病人則大部分屬于陰柔型,在治療上應該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為主法。 結語 慢性膽囊炎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膽囊疾病,發(fā)病率達到百分之十左右,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與西醫(yī)治療相比,中醫(yī)辨證論治在緩解病痛、增加食欲及改善患者整體身體狀況上面有著更大的優(yōu)勢,在保守治療方面也強于單純的西醫(yī)療法。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把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作為理論體系,近年來在該病的防治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郝濟源,呂瑞民. 簡述慢性膽囊炎的中醫(yī)藥治療近況[J]. 江西中醫(yī)藥,2013,44(9):79-80. [2] 陳永華,胡志飛,李勤等.辨證型結合百草丹膠囊治療慢性膽囊炎50例療效觀察[J]. 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8,2(4):20. [3]王波.中醫(yī)治療慢性膽囊炎100例[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1999,13(1):30. [4]徐文拓. [N].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報2007,(1):1. [5]黃克明.病證結合治療慢性膽囊炎74例[J] .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3,(5):27-29. [6]徐廣武,郭延臣.慢性膽囊炎的辨證治療[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0(21):72—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