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慈不帶兵,義不養(yǎng)財,下半句更加經(jīng)典,老祖宗太有智慧了 現(xiàn)實中,每個人的性格都不一樣,適合做的事情也不一樣。因此,人的一生一定要選準(zhǔn)自己的定位,做適合自己的事情。很多時候,選擇比努力更加重要,一旦選錯,就是再努力也白費(fèi)。針對這一點,古人留下一句俗語:“慈不帶兵,義不養(yǎng)財”。不過這只是上半句,其實下面還有一句。 “慈不帶兵,義不養(yǎng)財”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就是,太仁慈的人不適合帶兵打仗,講義氣的人不適合管理錢財,其中的“養(yǎng)財”也指做生意。為什么這樣說呢? 因為帶兵打仗難免要上戰(zhàn)場。戰(zhàn)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只有那些殺伐果斷的人才能做好這件事。仁慈的人不僅打仗不行,就是單純的帶兵也是不行的。因為軍隊中紀(jì)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太仁慈的話就沒有震懾力,沒有人服從自己,軍隊就會是一盤散沙。 做生意為的就是利益,一切以利益出發(fā)。俗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太過講義氣,那么自身的利益就很難保證,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比如說你開了個小飯店,有人沒錢,因此你講義氣地大手一揮,一頓飯而已,不用給了。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以后別人知道了之后都來吃飯不給錢,生意還怎么做?因此做生意將的不是義氣,原則很重要。 這句話的下半句就是:“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太重感情的人不適合做大事,太善良的人不適合做官。我們都知道有這么一句話“做大事者不拘小節(jié)”。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放棄很多事情。如果一味地重感情,就會為情所累,最后成為自己的牽絆,什么是都做不成。 我們都知道做官的時候需要兼顧很多東西,為了顧全大局,犧牲是必須的。而且在古代的時候,如果發(fā)生了什么糾紛都是縣令處理。假如一個人不小心殺了人,但是這個人上有八十歲的老母,下有嗷嗷待哺的兒子,如果將他判了死刑,這個家就完了。如果這個縣太爺因為太善良,就將這個人放了,法律還有何用?因此做官的人,雖然不能作惡,但是善心泛濫是要不得的。 不得不說,我們的老祖宗真的是太有智慧了。對于這句俗語,大家還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