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會傷人的 這種傷,是心口上的一把鈍刀。不鋒利,卻日日夜夜磨著你的舊傷口。你內(nèi)向、自卑、不善言辭,你害怕戀愛結(jié)婚,你覺得自己不配被愛,你害怕失敗后別人的責罵,于是連嘗試也不愿意…… 你似乎長長久久地困在童年的滂沱大雨里。 我也一樣。在人生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沉浸于原生家庭和童年陰影帶來的傷害里。在我幼年時,弟弟出生了。不幸的是,他患上了一種慢性腦部疾病,由于當時農(nóng)村醫(yī)療非常不發(fā)達,他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運動神經(jīng)系統(tǒng)也遭受到了永久的損害。 爸媽那時候也不過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可能因為這件事,他們的心理也造成了一些傷害,他們性情也有很大的變化。謾罵、抽打、責備……成了我童年時的家常便飯??傊?,是一段不太愉快的經(jīng)歷。 平心而論,我已經(jīng)很幸運了,我的痛苦比起很多小伙伴根本不算什么。但是我深深的知道,哪怕這些傷害只是一粒沙子,對于一只蚌來說,日久天長藏于肉里的痛苦,也是難以忍受的。 所以我很希望自己能夠擺脫童年不良的影響,獲得更幸福的人生。 大學時,我選修了心理學的課程,了解了一些弗洛伊德的理論,也看過《為何家會傷人》和《少有人走的路》這樣的暢銷書籍。我開始明白原來我性格里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童年時的傷害。 但是走得越深,我越無助。開始只是撥開童年的一點暗面,漸漸地我卻向陷在漫天的黑夜里,越走越悲觀,越走越憤恨,卻看不到出路在哪里 直到我近來遇見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它顛覆了很多我已有的想法,也讓我開始正視自我能動性的力量。這本書闡述的是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的心理學“第三巨頭”——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心理和哲學思想。 書中采用對話體模式,借由一位青年和一位哲人在五個夜晚的對話,道出“自我啟發(fā)之父”阿德勒的思想。 其中很多觀點都是顛覆性的,今天我先就如何中止童年的不良影響,來說一下我從這本書里得到的一點收獲。 一、再怎么“找原因”,也沒辦法改變一個人1.一個例子在青年和哲人對話的開始,青年舉了個朋友的例子。
2.決定論這像不像我們有時候的思維模式,遇到問題,首先就是去原生家庭和童年中尋找原因。比如,我性格內(nèi)向,遇到公司聚餐或年會這樣的場合,我就會尷尬癌發(fā)作,特別想逃離。然后我就會想,造成這種性格是因為我有點自卑,我害怕表現(xiàn)不好。而背后的原因就是我爸媽打擊我,我犯了一點點小錯,便會嚴厲的懲罰我。 一味地關(guān)注過去的原因,僅僅依靠原因去解釋現(xiàn)在的問題,這——就是“決定論”的思維。 3.目的論但阿德勒心理學卻恰恰相反,它反對這種過去決定論。它關(guān)注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xiàn)在這么做的“目的”。 以青年朋友為例,哲人認為:
而他為什么不想出去呢?是為了達到什么目的呢?
我們大家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活著。 4.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其實第一次聽到這種理論的時候,我是非常生氣的。難道我們的內(nèi)向、閉門不出等等人生的問題,都是我們自找的嗎?難道我們的悲傷、淚水都是為了某種目的,為了更多的關(guān)注而偽造出來的嗎?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難道父母和原生家庭就不該為我們的現(xiàn)狀付一點責任嗎? 可是后來我明白,阿德勒的思想并不是一個天秤或一種法律,來判定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誰錯得多一點,誰錯得少一點。而是讓我們轉(zhuǎn)變思維,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的一種思考方式。 因為一直追究原因,我們永遠也不會幸福。 如果原因是童年創(chuàng)傷,那么童年是我們回不了的過去,現(xiàn)在我們能怎么辦呢? 如果原因是父母傷害,那么父母能不能改變的決定權(quán)在他們,不在我們手上,我們多半也會失望。 最終我們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 我們的現(xiàn)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 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就會永遠止步不前。 試想一下,當你感冒發(fā)燒之后去找醫(yī)生。醫(yī)生告訴你,你的感冒是由于淋雨、衣服又穿得太少導(dǎo)致的,然后就讓你回家。這樣你能滿意嗎?你的感冒能好嗎?顯然不能,眼下最重要的不是告訴我們感冒的原因,而是打針吃藥,讓我們恢復(fù)到健康的狀態(tài)。 而這一劑苦藥,就是反思自己當下這樣做究竟有什么樣的“目的”。 試想一下,關(guān)于害怕出門這件事,我們分別用決定論和目的論來加以描述。 決定論:“因為家庭的原因和外界造成的傷害,導(dǎo)致我很不安,我害怕出門?!?/p> 目的論:“因為我想要父母更多的關(guān)愛,我不想出門做個平凡的人,所以我制造出了不安的情緒,讓我可以不出門?!?/p> 這樣想問題,說實話是很殘忍的。它讓我們覺得自己好像是個惡人,好像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但與決定論描述中那個被動地承受災(zāi)難的“可憐的我”相比,目的論中的我,是不是就有了更多的主觀能動性,是不是好像就更能把握自己的人生。 既然現(xiàn)狀是我自己創(chuàng)造的,那么改變的鑰匙,不在過去,不在他人,恰恰就在我自己手中。 二、心理創(chuàng)傷并不存在?與弗洛伊德的心理創(chuàng)傷學不同,阿德勒心理學是明確地否定心理創(chuàng)傷的。 因為阿德勒認為:
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 我有兩個朋友,她們的父母婚姻都不幸福。 一位在經(jīng)歷幾次分分合合的戀愛后,最終走進了婚姻生活。她告訴我,“因為爸媽的婚姻不和,她從小就生活在一個不幸福的家庭,所以她非??释袀€溫馨的家庭,也會更珍惜愛她的人。如果不能出生在幸福的原生,就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有愛的小家庭?!?/p> 另一位從沒有踏入一次戀愛中,至今單身。她告訴我:“因為從小目睹父母不幸的婚姻,她對愛情、對婚姻已經(jīng)完全失望。使得她不敢也不想踏入愛情,更不想有婚姻的束縛?!?/p> 這里,我們不定論哪種想法是更好的。但是可以發(fā)現(xiàn),同樣是父母婚姻破裂,對于這段經(jīng)歷所賦予的不同意義,讓兩位朋友的愛情生活完全相反。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的童年經(jīng)歷也很悲慘,但是他們似乎可以不受大的影響,依然積極樂觀的生活。我想他們對過去所遭受的一切,所賦予的意義也一定與我們有很大的不同吧~ 也許,對于人生的故事,我們應(yīng)該重新寫一個版本。 三、憤怒都是捏造出來的?說到這里,很多人估計都有點疑惑了。如果我們的一切表現(xiàn)都是為了某種目的,所謂的心理創(chuàng)傷也是我們賦予的意義,那么因為被誤解傷害而落淚,因為被責罵諷刺而憤怒,這樣的情緒都是有“目的”的嗎?可是那種情緒,根本就是自發(fā)而來,不受控制的呀? 書中的青年也同樣有這樣的疑惑,他訴說了自己在咖啡館看書時發(fā)生的事情。從他身旁經(jīng)過的服務(wù)員不小心把咖啡撒到他新買的昂貴衣服上,這位青年平時是個很溫和的人,那天卻忍不住大發(fā)雷霆,狠狠罵了服務(wù)員一頓。 這總歸是因為服務(wù)員的失誤,才導(dǎo)致他的憤怒吧?這是原因?qū)е碌男袨榘??是因為受怒氣的支配才大發(fā)雷霆的吧? 哲人卻明確否定了這種看法,他回答道:
我們常常憤怒大吼,其實背后的原因是為了讓對方屈服,讓對方聽自己的話。 這使得我想到小時候的一件事,不記得是什么原因,我媽媽在院子里一邊憤怒地責罵我,一邊拿樹枝打我。這時候一個鄰居走過來,和我媽媽聊天。這時候我媽媽當然不是一臉怒氣,而是微笑地和這個路過的鄰居寒暄起來。等鄰居走后,繼續(xù)罵我。 所以憤怒這種情緒常常也是一種可放可收的“手段”而已。 我最近也開始了這種反思。因為工作一些不開心的事情,我開始向小午發(fā)火,認為都是他才讓我來到這個城市放棄原有的事業(yè)的,然后很傷心得痛苦流涕。 要是平時我一定會鬧到我們雙方筋疲力盡為止,但是那天我一開始哭了幾滴淚水后,我就開始想,我為什么要哭,是不是我想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小午,我其實是想讓小午為我工作的不順利負責,我想用淚水讓小午內(nèi)疚,我在懲罰他。 這樣一想,一向愛哭的我竟然默默止住淚水,我心里明白這樣的現(xiàn)狀是我們兩個人一起決定的,不能全部怪小午。而且當我心平氣和地小午說出工作中的苦惱時,他也很體貼地給與我更多的安慰,并幫我一起分析現(xiàn)狀。這樣我們度過了一個平靜美好的夜晚,而是我痛苦不已,他內(nèi)疚生氣。 與父母相處也一樣,現(xiàn)在如果再有不同意見。我可以選擇不發(fā)怒,因為我的目的是講道理,我不需要通過震懾來達到我的目的。因為我曾是這種暴政的受害者,也曾被告訴說: “我也控制不了我的情緒,其實我們很愛你的”。 現(xiàn)在我明白這不過是一種手段,我能做的就是控制自己的怒氣,不要加入到這場權(quán)力之爭中去。 四、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很多人都說人的性格是天生的,或者說是后天教育和家庭綜合造成的,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不好性格,造成了我們不幸的生活。 但書中的哲人,卻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哲人認為,性格不是天生的,而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性格的背后是世界觀的問題,你主動選擇了某種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經(jīng)歷的方式,從而你就主動選擇了某種性格。 打個比方,小明說:“我這個人的性格是很悲觀的?!逼鋵嵅皇钦f他天生就是悲觀的,而是說他具有“悲觀的‘世界觀’”??赡懿皇鞘澜绾诎?,而是他是帶了一副墨鏡看待這個世界。如果他改變了自己的世界觀,摘掉了墨鏡,那么他的性格是不是也有所改變呢? 就說我自己吧~ 我常常說,我的性格是內(nèi)向的。我先前是將它歸咎于天生的,或者是家庭和生活創(chuàng)傷所至。但我其實一直到上大學前,都是一個非常樂觀開朗的人??赡苁巧洗髮W后,我自己因為一些原因,導(dǎo)致有點自卑。覺得周圍的人應(yīng)該不喜歡這樣的自己,覺得自己的性格有問題,覺得與人交際好累也浪費時間。其實細想來是因為我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眼光變化了,所以性格才變內(nèi)向了 而那些家庭的,過往的創(chuàng)傷,其實是我找出來證明自己內(nèi)向的理由而已。 如果我從人際交往中獲得了愉快的體驗,如果我對自己的看法發(fā)生了改變,那么性格這件事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所以哲人認為這其中的關(guān)鍵就是你是否擁有“獲得幸福的勇氣”。 這樣的勇氣,我目前也還沒有。但我開始明白,性格并非無法改變,人生有一部分還是掌握在我自己手中。 五、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要強制它喝水雖然我們常常抱怨童年,怨恨父母,但是作為這世上與我們血緣關(guān)系最親密的人,我們其實內(nèi)心更苛求的使他們的愛,是他們的認可。 恨的對立面,是愛;恨是表面的,愛是心底的;愛而不得,非怨即恨。 為了得不到的愛,為了人生的幸福與自由,我們會做一些事來滿足父母的期待,來獲得他們的認可。 但書中的哲人卻告訴我們,想要追求自由,就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并且提出了“課題分離”這一主張:
我自己的理解來說,其實哲人并不是讓我們只為了自己開心,不顧別人討厭的活著。他說的是,當我們遇到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周圍的人如果不認可,那么我們就需要拿出“被別人討厭的勇氣”。我們選擇自己的道路,別人討厭也好、贊賞也罷,那是別人的“課題”,與我無關(guān)。 我們大學選擇的專業(yè),我們畢業(yè)選擇的工作,我們成年選擇的愛人,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做了對的事,我們認為自己愛了對的人,那么拿出勇氣,去活出自己的人生吧~我們?yōu)槲覀兊倪x擇負責,我們不為他人的期待而活著。 同樣,如何修復(fù)與父母的關(guān)系,也可以運用這一思維。 在面對我的父母時,他們畢竟是給與我生命的人,就算他們傷害了我,但是他們也曾給與我愛和照顧。我會做我認為正確的事情回報他們,但是我不再苛求他們的認可。 以前我也會給爸媽買衣服買營養(yǎng)品,給他們講童年陰影對孩子的影響。我以為自己會得到很多的夸獎,我以為他們會有所改變,但是我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依然存在的時候,我的付出沒得到任何和贊揚的時候,我就會非常失望,再也不想做任何事了。 但是現(xiàn)在我決心做我應(yīng)該做的那部分,我不想等到父母離世,才為我自己的冷酷地行為感到后悔。但我這樣做不是為了認可,不是為了表揚,只是我認為這是對的事情。我曾經(jīng)得到一些,現(xiàn)在我也要付出一些。我走在我認為正確的道路上,至于他人怎么看待,那是他們的課題,那不是我的課題。 一匹馬,你可以將它帶到水邊,但你不能強迫它喝水。親子關(guān)系也一樣,我將他們帶到了水邊,也許有一天他們會喝水吧?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自己做了一件正確的事,這樣就可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