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有時是癌癥“幫兇”,但不是所有炎癥都會癌變。 腸炎、肝炎、胃炎、胰腺炎……炎癥性疾病在生活中并不少見。 炎癥是身體應對損傷與感染的第一反應,急性炎癥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功能。炎癥所帶來的暫時不適與腫脹,會讓大量的免疫細胞快速移動到需要它們消滅所有入侵的微生物并開始愈合的區(qū)域。 但是,如果炎癥是慢性時,又會發(fā)生什么? 慢性炎癥傾向于全身性的,并且會導致關節(jié)僵硬與整體肌肉疼痛。最嚴重的情況下,慢性炎癥會導致心臟病與胰島素抵抗。大多數的退行性疾病,甚至癌癥都是由慢性炎癥驅動。慢性炎癥意味著身體某些功能的損傷,也意味著出現健康問題的風險加大。 那,炎癥距離癌癥到底有多遠? 醫(yī)學上,癌癥,是指惡性的腫瘤;炎癥,是指機體對組織細胞損傷的反應。表面上看,兩者好像沒有什么太大的關系。 不過,大量的研究表明:
簡單總結,就是炎癥有時候會是癌癥的幫兇,是可能引起癌癥的因素;而有時,炎癥是癌癥的伴隨現象。 播放GIF 腸炎→腸癌? 不是所有腸炎都會癌變,不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被普遍認為與惡性腫瘤的風險增加相關。很多潰瘍性結腸炎人群對炎癥不夠重視,發(fā)病就吃點消炎藥,結果治標卻不治本,很容易導致病情反復發(fā)作,由輕變重,甚至最終癌變。 高危對象
怎樣早發(fā)現?
預防建議
肝炎→肝癌? 肝炎→肝硬化→肝癌 肝炎會增加肝癌風險,乙肝、丙肝等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導致肝癌的重要原因。病毒在肝內持續(xù)復制,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如果不注意治療,長期如此可能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不及時治療,就可能惡化成肝癌。 高危對象 年齡男性35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的以下人群:
怎樣早發(fā)現?
預防建議
胃炎→胃癌? 幽門螺桿菌會引發(fā)胃炎和消化性潰瘍,進而發(fā)展為胃癌。世界衛(wèi)生組織就將幽門螺桿菌定為一類致癌物質,它可以通過手、不潔食物、不潔餐具、糞便等途徑傳染。 高危對象
怎樣早發(fā)現? 年齡大于40歲有腹痛、腹脹等上腹部不適癥狀,并有慢性胃炎、胃黏膜腸上皮化生、胃息肉、殘胃、胃巨大皺褶征、慢性胃潰瘍和胃上皮異型增生等病變以及有腫瘤家族史的對象,應根據醫(yī)師建議定期做胃鏡檢查。 預防建議
胰腺炎→胰腺癌? 80%的胰腺癌患者都有胰腺炎的病史。一般來說,急性胰腺炎如果反復出現,不好好治療,很容易發(fā)展成慢性胰腺炎,增加了胰腺癌變的風險。 高危人群 非遺傳危險因素:長期吸煙、高齡、高脂飲食、體重指數超標、慢性胰腺炎或伴發(fā)糖尿病等是胰腺癌可能的非遺傳性危險因素。 家族遺傳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大約10%胰腺癌病例具有家族遺傳性?;加羞z傳性胰腺炎、波伊茨-耶格綜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家族性惡性黑色素瘤及其他遺傳性腫瘤疾患的患者,胰腺癌的風險顯著增加。 怎樣早發(fā)現?
預防建議
炎癥有時是癌癥“幫兇” 但不是所有炎癥都會癌變 面對炎癥不應該恐懼 炎癥提醒我們關注身體 從生活每一點開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