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長假即將來臨,市民除了祭奠祖先,還忙著出門踏青。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倍拍潦莻€“騙子”,給了我們一個灰色的清明。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有屬性的,似乎我們沒有越軌的資格,因為父親和父親的父親們一直是虔誠的傳承者,于是,我們愿意被杜牧欺騙,而且很享受這種“濕漉漉”的心情和季節(jié)。 文/徐云方 關(guān)于“清明節(jié)”,我們一直停留在杜牧設(shè)置的情境里,千百年來,每逢清明,必是吟誦那“雨紛紛”的斷魂絕句,以為那就是杜牧的清明。在我們看來,清明節(jié)似乎就該凄風苦雨,就該行人斷魂。因為,在那樣的季節(jié),在那樣的天氣,你怎好去把心情交給歡快來打理,不近人情,也不解天意。于是,在杜牧的指引下,我們就進入了一個千百年的“圈套”,只知愁苦,不明歡快,清明節(jié)就該是哀怨的海洋。事實是這樣嗎?其實,杜牧的清明,我們都不懂! 在詩人眼中,清明除了“雨紛紛”,清明還有“杏花村”。一春的愁云,一路的風雨,這個季節(jié)恐怕是對江南雨季最好的詮釋了吧。三四月的江南,的確如杜牧所說,屬于憂愁的。在詩人眼里,形單影只遇上了江南的清明,于是才有前半句的“雨紛紛”和“欲斷魂”。而很快,詩人話鋒一轉(zhuǎn),節(jié)奏就變得明快起來,如果我們理解為詩人要借酒澆愁的話,那你將永遠在憂愁的狀態(tài)里不能自拔。詩人是有意為之的,把牧童引進來,再搭上“杏花村”,這不是一個非常休閑的生活狀態(tài)嗎? 然而,北方的春天總是干燥,“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雖是成都的春雨甘霖,但正是杜甫經(jīng)歷了陜西旱災(zāi)之后的萬千感慨。當我們沒有春雨醞釀感情時,你怎么去調(diào)配你不太發(fā)達的感覺神經(jīng),讓它生出愁與苦的味道來? 不必牽強地去灰暗你的清明世界,除了“雨紛紛”,還有“杏花村”,除了愁緒一腔,還有歡樂滿懷。掃墓、踏青、插柳等是清明節(jié)的主要活動,但以掃墓祭祖為重。感念先人是理所應(yīng)當?shù)?,孝是百善之首,該哭就得哭,但清明不?yīng)該全是淚水。還是先輩們太聰明,總能夠協(xié)調(diào)陰和陽的關(guān)系,即便是在這樣一個去探望祖先的路上,也會生出和煦的念頭。 杜牧的清明是灰色但不憂郁的,是清朗但不嘈雜的,是“雨紛紛”的敬意,又是“杏花村”的愜意,杜牧的清明是“中庸”的,它應(yīng)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啟發(fā)。 幽山一僻處,杏花開正濃,一壺清茶,或一壇老酒,一對戀人,或三五摯友,休息,只是休息。撣去鬧市里的灰塵,放下條條框框,還自己一片晴朗的自由世界,讓身心愉悅,豈不是杜牧在隔空指點迷津嗎? (中國文明網(w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