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痰辨治頑固性胃食管反流病 傳承中醫(yī) 從痰辨治頑固性胃食管反流病 □ 劉汶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酸、胃蛋白酶、胰液、膽汁等胃及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到食管中引起的疾病。本病病程較長,容易反復發(fā)作,西醫(yī)認為本病需長期治療甚至需要終身服用抑酸劑維持治療。筆者認為胃食管反流病病因與七情失和、飲食不節(jié)、稟賦不足有關,頑固性胃食管反流病病機與痰阻氣逆有關,治療時應理氣化痰,和胃降逆。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機 胃食管反流病屬于中醫(yī)“吐酸”“嘈雜”范疇,與以下幾方面因素有關。 飲食不節(jié):患者嗜食肥甘厚膩、辛辣刺激之品,如甜食、巧克力、韭菜、紅薯、油煎油炸食物等,暴飲暴食、嗜煙、飲酒過度等也易導致脾胃受傷,脾失健運,水濕不化,日久化熱,導致濕熱內阻,脾胃升降失常,胃失通降,胃氣上逆而發(fā)生反酸燒心。正如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說:“吐酸,是吐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郁積而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味”。濕邪郁積化痰,日久化熱,遂生“嘈雜”,臨床上多見表現(xiàn)燒心為主,《丹溪心法》中說:“嘈雜是痰因火動,治痰為先。姜炒黃連入痰藥,用炒山梔子、黃芩為君,南星、半夏、陳皮為佐。熱多加青黛。嘈雜,此乃食郁有熱,炒梔子、姜炒黃連不可無。肥人嘈雜,二陳湯少加撫芎、蒼術、白術、炒山梔子。嘈雜若濕痰氣郁,不喜食,三補丸加蒼術,倍香附子?!憋嬍巢还?jié)日久則傷脾胃,導致脾失健運,脾不化濕,聚而生痰,痰凝氣滯,從而加重胃氣上逆。 七情失和:患者生氣、抑郁、惱怒等,引起肝氣郁結,肝氣橫逆犯胃,導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出現(xiàn)反酸、燒心、反食、胸骨后疼痛,伴噯氣,胃脹等癥狀。正如《壽世保元·吞酸》曰:“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肝氣郁結日久,橫逆克脾,脾失健運,導致水濕阻滯,聚而成痰。 稟賦不足,勞倦內傷:患者先天稟賦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脾胃虛弱,脾虛氣滯,土壅木郁,導致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出現(xiàn)反酸、燒心等癥狀。另外脾胃虛弱,水濕不化,聚而生痰,導致痰濕阻滯,氣機逆亂,胃氣上逆,出現(xiàn)反酸、燒心、噯氣、胃脹等癥狀。 以上三種病因,如反復發(fā)作,都可導致脾胃虛弱,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聚而生痰,痰氣阻滯,中焦升降失常,胃氣上逆,加重反酸燒心。 綜上可知胃食管反流病的發(fā)生與肝、脾、胃密切相關,病機多為肝胃不和、濕熱中阻、痰濁痹阻、肝胃郁熱、膽熱內擾、氣滯血瘀等病理因素導致中焦氣機逆亂所致,而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是其基本病機。由于本病病程較長,病情易反復發(fā)作,故本病多為本虛標實,寒熱錯雜。本虛是指脾胃虛弱,標實是指痰濕、氣滯、熱郁、血瘀等。如脾胃升降失司,胃氣上逆,從而引起反酸燒心反復發(fā)作,勢必會導致水濕不化,聚而成痰,最后痰氣交阻,氣滯血瘀,最終出現(xiàn)血證、噎嗝等嚴重并發(fā)癥,危及生命。頑固性胃食管反流,與脾虛痰阻氣逆有關,治療時就應重視健脾化痰,和胃降逆。 痰在胃食管反流病表現(xiàn) 痰邪是人體因感受外邪、飲食不節(jié)、七情失和、稟賦不足等原因導致的病理產物。在不同的部位表現(xiàn)則不一樣?!霸诜蝿t咳,在胃則嘔,在頭則眩,在心則悸,在背則冷,在脅則脹,其變不可勝窮也。”痰病的性質可分為濕痰、熱痰、燥痰、寒痰、風痰等。 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痰在不同的部位則表現(xiàn)不一樣,阻滯于經(jīng)脈可影響氣血運行和經(jīng)絡的生理功能,停滯于臟腑可影響臟腑的功能和氣機升降。如痰停留在咽喉部,則表現(xiàn)為咽異物感,咽中如有物堵,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停留在食管,則表現(xiàn)為反酸燒心、胸骨后疼痛;停留在胃部,則表現(xiàn)為胃脹,胃痛,納差,惡心,嘔吐,噯氣,反酸、反食等;停留在胸脅,可見胸悶憋氣,胸脅脹滿;停留在胸膈,則表現(xiàn)為胸悶,咳喘,不能平臥;停留在大小腸,則腸間瀝瀝有聲,大便秘結或大便稀溏,黏滯不爽。 從痰辨治頑固性胃食管反流病 痰在咽喉:反酸,燒心,反食,咽部異物感,咽中如有物堵,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或咳嗽氣急,咯痰不爽,澀而難出,胸膈滿悶,苔白,脈弦緩或弦滑。貝母瓜蔞散合半夏厚樸湯加減。 痰在胸膈:反酸,燒心,反食,胸痛徹背,胸悶憋氣,胸脅脹滿,咳嗽痰多,色白難咯,惡心嘔吐,胸膈滿悶,肢體困重,或頭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膩,脈滑。瓜蔞薤白半夏湯合二陳湯加減。 痰留食管:胸骨后疼痛,反酸燒心,伴心下痞滿,反食,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脈滑,偏于寒熱錯雜者半夏瀉心湯加減;伴頭痛目赤,耳聾脅痛,口干口苦口粘,舌紅苔黃膩,脈弦滑,偏于肝膽濕熱者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偏于膽熱內擾者用柴芩溫膽湯加減。 痰在胸脅:反酸,燒心,反食,胸悶憋氣,胸脅脹滿,心煩喜嘔,不欲飲食,口苦,咽干,頭暈目眩,頭痛嘔逆,咳嗽喘急,痰涎黏稠,舌苔厚膩,脈弦滑。導痰湯合小柴胡湯加減。 痰邪留胃:反酸,燒心,反食,心下痞悶,按之則痛,胃脘痞悶或脹滿,納差,惡心,嘔吐,噯氣,反食或心胸悶痛,或咳痰黏稠,舌苔白膩,脈緩或滑。旋覆代赭湯合小陷胸湯加減。 痰在大小腸:反酸,燒心,反食,食少難消,脘腹脹滿,腸間瀝瀝有聲,大便秘結或大便稀溏,黏滯不爽。小便短赤,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滑。三子養(yǎng)親湯合枳實導滯丸加減。 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還總結出了一些用藥小竅門。如常用治療反酸燒心的對藥有:烏賊骨、浙貝母,瓦楞子、海浮石,黃連、吳茱萸,黃連、干姜,煅龍骨、煅牡蠣,海藻、昆布,龍膽炭、黃芩炭等,可根據(jù)具體情況臨證加減。 醫(yī)案一 張某,女,73歲。主訴:反酸燒心8年。 患者8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胸骨后堵悶燒灼感,有酸水上泛于口,胸悶惡心,反酸時咽喉不適疼痛,頭暈無視物旋轉感,查電子胃經(jīng)示反流性食管炎,平時情志壓抑,大小便失禁,下肢時有疼痛麻木交替發(fā)作。體態(tài)偏胖,平時飲食好吃肥甘厚膩之品,舌暗,苔黃膩,脈弦。既往史:西醫(yī)診斷為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高血壓、心絞痛、抑郁狀態(tài)。 辨證分析:此患者體態(tài)肥胖,又好吃肥甘厚膩,以致使痰濁不化,阻滯中焦。中焦如樞,主一身氣機之升降,若痰濁阻滯于中焦脾胃,妨礙氣機的升降,則胸悶惡心,日久也會出現(xiàn)氣逆于上,反酸燒心的癥狀。咽喉為胃之門戶,若胃失和降,酸水上逆侵蝕門戶,則出現(xiàn)咽喉疼痛。痰濁之邪,乃濕日久所化,濕邪最易下注人體,阻滯人體經(jīng)絡氣血,經(jīng)絡氣血瘀滯不行,出現(xiàn)下肢麻木疼痛感。濕邪阻滯膀胱,又有礙于膀胱氣化功能,故出現(xiàn)小便失禁。濕邪留于腸道,濕勝則濡泄,大便稀而不能自控,舌暗,苔白厚膩,脈弦乃痰濁內盛之舌脈。 治法:化痰開竅,活血利濕。 方藥: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20克,生甘草3克,竹茹10克,膽南星6克,石菖蒲20克,化橘紅10克,車前草30克,滑石粉10克,淡竹葉10克,酸棗仁30克,苦杏仁10克,水蛭3克,旋覆花20克,生赭石30克,北豆根5克,馬勃5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 加減服藥半年,患者近期來診時訴胸骨后燒灼感減輕,反酸好轉,無胸悶及惡心不適感,大便目前可自行控制,便軟,日1行,無小便失禁,下肢疼痛麻木感減輕。 醫(yī)案二 徐某,男,66歲。主訴:餐后反食物多年。 患者多年來,飲食稍多,則反流食物,胸悶,胃脘部脹滿疼痛,餐后加重,頭昏沉不清,頭暈但無視物旋轉,暈時有惡心欲吐感,曾行胃鏡檢查示慢性淺表性胃炎。經(jīng)食道動力檢測明確診斷胃食管反流病。大便2日1行,便黏不暢,小便調,舌暗,苔白厚膩,脈弦滑。既往空腹血糖受損病史,空腹血糖來時測為7.0mmol/l。 辨證分析:患者飲食不節(jié),痰濁之邪內生,痰濁阻滯清竅,清陽不升,腦竅不利,出現(xiàn)頭暈頭昏沉等清陽不足表現(xiàn)。痰濁之邪阻滯胸中,氣機不降,氣逆于上,隨食物反出于咽喉。痰濁之邪,阻滯脾胃,脾胃乃運化水谷之所,若受痰濁之邪侵襲,則水谷不化,胃氣不降,以致惡心欲吐。痰濁之邪久聚胃脘及胸中,氣血不行,氣滯血瘀則胃脘部脹滿疼痛。所謂恣食肥甘厚膩,久則積熱,化為消渴,故血糖較正常人偏高。脾胃不和,大腸主傳導功能亦受到胃失和降之影響,加上痰濁阻滯,出現(xiàn)黏滯不暢之表現(xiàn)。舌暗為血瘀之舌,苔白厚膩主食滯,脈弦主疼痛,滑脈為有痰之脈。 治法:化痰降逆開竅,活血化瘀消食 方藥: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20克,生甘草3克,枳殼10克,厚樸10克,竹茹10克,膽南星6克,石菖蒲20克,瓜蔞20克,薤白10克,五靈脂10克,生蒲黃10克,三七粉6克,旋覆花20克,生赭石30克,焦三仙30克,雞內金10克,化橘紅10克,苦杏仁10克。 加減服藥近半年時間,患者來時覺胸脘痞悶感已消失,胃脘部無明顯疼痛,食欲較前明顯好轉,但仍有餐后飽脹不適感,最近遇見煩心事物以致情志不暢,自覺惡心不適,未再出現(xiàn)反出食物的癥狀,大小便調。此屬肝氣郁結,痰濁食滯不化之證。治法當以疏肝解郁,消食開郁,癥輕邪輕。 方藥:北柴胡10克,白芍15克,郁金20克,焦三仙30克,雞內金10克,化橘紅10克,苦杏仁10克,藿香10克,生甘草3克,丹參10克。 服藥14劑后,患者自覺已無惡心感,無食物反流,胸悶癥狀也出現(xiàn)頻率減少,大小便調。早晨未食用早餐,抽血化驗生化常規(guī),空腹血糖降至5.5mmol/l?;颊咴贌o胃食管反流臨床表現(xiàn)。 按:以上兩個病案均是糖尿病患者,筆者認為,2型糖尿病多是由于脾胃虛弱、運化失調,導致水濕不化、聚而生痰,日久引起胰島素抵抗增加,導致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如果不能及時控制,就會導致氣滯血瘀、痰郁阻絡,最終導致一系列并發(fā)癥,如糖尿病胃輕癱、繼發(fā)性胃食管反流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視網(wǎng)膜病變、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等。這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就是痰邪作祟。痰邪郁久化熱,痰熱內擾,中焦氣機阻滯,胃失和降,食管不利,故出現(xiàn)頑固性胃食管反流,所以用滌痰湯加減治療。半夏為君,降逆和胃,燥濕化痰;竹茹為臣,清熱化痰,止嘔除煩;枳實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佐以陳皮理氣燥濕,茯苓健脾滲濕,濕去則痰消,膽南星、石菖蒲滌痰開竅,以蕩滌頑痰;生姜、大棗、甘草為使,健脾和胃、協(xié)調諸藥。再加上活血化瘀通絡之品,全方共湊利膽和胃、滌痰清熱、活血通絡之功效。所以,在經(jīng)過清熱化痰、和胃降逆治療以后,氣機通暢,瘀血散去,不僅患者的胃食管反流癥狀得到緩解,其血糖也得到控制,下支循環(huán)也得到改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