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濮陽,在現(xiàn)今的行政區(qū)劃上,是屬于河南省,而在實際的地理狀態(tài)上,又處在黃河以北和以西,正是在黃河由西向東,轉(zhuǎn)為由南向北之大拐角的內(nèi)角處。 但是,在古代,她可能不是這樣的。 根據(jù)文獻記載,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之前,黃河在出孟津匯合洛水等支流之后,就由西水東下,改為南水北下,從現(xiàn)在的濮陽之西,向北流入河北省,又匯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臺、巨鹿以北的古大陸澤之中,然后分為幾支,順地勢高下,向東北方向流入大海。人們稱這條黃河故道,為“禹河”。 而現(xiàn)在的在濮陽東邊,流向北方的黃河,在過去,也是一條河流,但不是黃河,而是濟水。 在周定王五年以來的2600多年的時間里,黃河下游河道,經(jīng)歷了從北到南,又從南再到北的反復(fù)擺動,決口、改道不計其數(shù)。大體上,以孟津為頂點,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這樣一個大三角范圍內(nèi),都是黃河的改道遷徙之處。 周定王五年,黃河發(fā)生了有記載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從宿胥口(今淇河、衛(wèi)河合流處)奪河而走,東行漯川,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又與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滄縣東北)入海。這條新河,就在黃河舊河即“禹河”之東。 由于黃河的多次改道和浸淤,黃河?xùn)|面與她并行向北的濟水,在西漢王莽時期,出現(xiàn)旱塞,唐高宗時,又通而復(fù)枯。位于山東東平縣西南的濟水,就這樣湮沒、不見了;東平縣以下的濟水,就改稱大清河。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黃河又奪大清河今天的東阿縣至歷城區(qū)之間之河段,在歷城區(qū)東北,脫離濟水故道,東北流至今天的利津縣入海。大清河因此而北移變成現(xiàn)在的黃河。濟水下游的故道,經(jīng)疏浚治理,改稱小清河。 史籍記載:伏羲氏“都于陳。東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陳”,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淮陽。 ? ? ? 以古代的地理形態(tài),淮陽,不僅是在黃河的南邊,也是在濟水的南邊。 所以,伏羲氏定都淮陽的目的,應(yīng)該就是為了便于進攻山東,以“東封泰山”。 但是,他“立一百一十一年崩”,應(yīng)該就是進攻山東,“東封泰山”遭遇失敗,導(dǎo)致其“天下”崩潰。 濮陽西水坡文化遺址,位于濮陽縣城西南隅,面積5萬余平方米。 ?? ?1987年至1988年,文物工作者先后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次考古發(fā)掘,開挖探方125個,探溝3條,發(fā)掘面積6000平方米。 該文化遺址的文化遺層共分為五層。從上往下,第一層屬于周代、或周代以后翻動過的擾土層。第二、三、四層,均為仰韶時期的文化堆積。而最下面的第五層,就是最引人矚目的、也是我們心中所指的這個“西水坡遺址”。 它是用蚌殼擺塑而成的三組圖案。 ?第一組圖案,直接在仰韶文化第四層之下,穿破了第五層和下面的生土。第二組圖案,在第一組的正南20米處。第三組圖案,又在第二組圖案的正南25米處。三組圖案呈南北向一字形排列。 ? ? ? 第一組圖案是龍、虎和人骨架的組合。中央墓主頭南腳北,而龍、虎在其左右。外面,東、南、西分別有一個十多歲的孩子陪葬。在墓主腳邊正北,有用兩根人脛骨和蚌殼擺成的勺形圖案。這是北斗星的標志。正是這個北斗星標志,證實了這個墓葬,是一個天蓋墓,才引起了考古界的轟動,進而奠定了這個遺址的重要地位。 ? ? ? 第二組圖案是由下而上,以虎、龍、鹿相錯并重疊而組成的?;⒑吐诡^向北,而龍頭向南。 ? ? ? 第三組圖案是北虎南龍,背相對,虎頭向西而龍頭向東,龍背騎一人。 另外,還有第四組圖案,位于第三組圖案西南邊,蚌砌動物的頭、腹,被晚期的文化層所打破,僅殘留著脊和尖尾巴,其形象已無法辨認。尾巴的東邊,用蚌殼貼砌一圓圈,似日似月。 經(jīng)過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進行的碳十四測定,并經(jīng)樹輪校正,西水坡蚌殼,年代為距今6460(+-135)年。 西水坡的這一考古發(fā)現(xiàn),在國內(nèi)各報刊報道后,震動海內(nèi)外,引起了廣泛的矚目。 由于二、三、四層的文化性質(zhì)都屬于仰韶文化,所以,所有的專家、學(xué)者,便一致地想當然,以為這個處于最下面一層的文化,也是屬于仰韶文化。 但是,這些專家、學(xué)者沒有注意到,這一文化層,除了使用天然的蚌殼做蚌塑圖案,以及唯一的一只代表王者身份的大戊外,并沒有任何的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具等東西。那么,能夠顯示其文化性質(zhì)的,就只能是由蚌塑圖案所表現(xiàn)出來之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歸屬了。 那么,由這些蚌塑圖案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意識形態(tài),是屬于仰韶文化嗎? 首先,這個墓葬為天蓋墓。 ? ? ? 天蓋墓的意義,就在于表達一種“天極”觀念,就是眾星圍繞北極轉(zhuǎn),從而使北極成為眾星的中樞。 中樞就是權(quán)力中心,它造成一種極權(quán)思想,形成一種極權(quán)體制。 而仰韶文化中,雖然也有大量的漩渦紋,形成一個個的漩渦中心;但是,仰韶文化中的漩渦紋,沒有單個出現(xiàn)的,全部是成雙成對的,要么是兩個一組,要么是四個一組,或者是更多。 ? ? ? 這就是說,仰韶文化中,不存在極權(quán)思想和極權(quán)體制,仰韶文化是講究陰陽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與平衡的。 所以,這個墓葬,顯然不是屬于仰韶文化的墓葬。 其次,龍、虎、鹿文化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意識形態(tài),是屬于仰韶文化嗎? ? ? ? 龍、虎、鹿,都屬于陽剛之物,它們都是與伏羲氏部族的陽剛性格相匹配的,應(yīng)該都是來源于燕山之北的興隆洼文化和趙寶溝文化。 相對地,仰韶文化是陰性的,其主要符號,是魚、蛙、花,或者漩渦紋。仰韶文化中,不可能出現(xiàn)龍、虎、鹿等陽剛之物。 ? ? ? ? ? ?? 除了這個地方,在其它任何地方的仰韶文化遺址中,有發(fā)現(xiàn)比這同時代,甚至更早的關(guān)于龍、虎、鹿的文化表達嗎? 還有,這里面的第四組圖案,雖然不完全,但是,在一種動物尾巴的東邊,用蚌殼貼砌一圓圈,似日似月。 這種圖案,是不是在趙寶溝文化遺址之中,似曾相識? 在趙寶溝文化南臺地遺址采集到的一件尊形器,其腹部,飾有兩只鹿紋,首尾相銜,作凌空騰飛之狀。鹿紋的后部似魚尾。尾上三角處,就有一半圓形圖案。半圓形圖案的外圍,有一圈向心射線,使其尤如一輪金光四射的太陽——。 這樣的似曾相識,是不是表明,濮陽西水坡的這第五層文化,更與趙寶溝文化的勾連,要多一些呢? 通過這個比較,我們就知道,仰韶文化與趙寶溝文化,是兩種絕然不同的文化,就像今天的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一個柔、一個剛;一個陰、一個陽。而濮陽西水坡遺址的第五層文化,顯然是屬于陽剛性的趙寶溝文化。 這個結(jié)論證明了,是趙寶溝文化先于仰韶文化來到濮陽,不過,后來又被仰韶文化覆蓋和取代了。 這就證實了史籍中伏羲氏“都于陳,東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的記載,所言非虛。 伏羲氏部族建都淮陽,只一百一十年就崩潰了,他們所帶來的趙寶溝文化,當然會隨著他們政權(quán)的崩潰而被其她文化所覆蓋、所取代。 而濮陽在淮陽的北面不遠,淮陽陷落,濮陽還能獨存嗎? 所以,在伏羲氏之王的天蓋墓這個趙寶溝文化遺層的上面,又出現(xiàn)仰韶文化的遺存,就不奇怪了。 這個天蓋墓的墓主,顯然是伏羲氏部族的王。那么,他是伏羲氏部族什么時期的王呢?為什么他會被安葬在這個地方呢? 史籍記載:伏羲氏“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陽高平之西也?!?br>伏羲氏葬在“南郡”的王,當然就是他們戰(zhàn)敗逃到湖南之后,死在湖南的王。 而“冢在山陽高平之西”的王呢? 應(yīng)該就是在山東戰(zhàn)死,就地安葬在“山陽高平”之西的王。 那么,“山陽高平”之西,是現(xiàn)在的什么地方呢? 山陽與高平,都是現(xiàn)在的山東巨野縣地區(qū)。而巨野縣西部,是什么地方呢? 正是今天的河南濮陽啊。 所以,這個天蓋墓的主人,很可能就是伏羲氏部族在山東戰(zhàn)死,其部隊在撤退逃跑途中,就地安葬的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