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水稻種植最重要的起源地。直到今天,依然有超過半數(shù)的中國人以大米為主食。水稻對于我們的意義,因而也常常超出一種普通食物的范疇,包含更多象征。 比如長期以來宣傳的著名農業(yè)科學家,幾乎總是與高產、糧食安全等等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只可惜,吃飽了飯的人們并不會因為吃飽了飯而滿足,而是表示:不好吃。 不好吃也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雖然南方的農科專家會表示,秈米比粳米更適合人類腸胃消化、還可以讓血糖波動較小等等,好處甚多;甚至建議:雖然煮大米飯不好吃,你可以試試煎、炒、煲、粥等等方法嘛。 巧言令色總歸無法阻止中國人開始對更高食味品質大米的追求。 -文字稿- 中國最好吃的大米在哪里?很多人都會回答:東北。 亞洲栽培稻有兩個主要亞種:粳稻和秈稻,一般認為,主要種植于北方的粳稻,要比南方的秈稻好吃,東北產的粳米又比中國其他地方的更好吃。 在主食大米中,基本的鄙視鏈大致如此: 在兩個亞種中都存在的糯化變種,也就是糯米(江米),早就被踢出了米飯界。 一碗好的米飯,色澤潔白晶瑩,飯粒完整分明;氣味清香淡雅;入口香甜,咀嚼有彈性而不粘牙、硬度適中沒有渣感,持續(xù)釋放香甜讓人口舌生津。 人們試圖定量分析其中的理化特性,建立了很多測量維度。 堊白率影響米粒完整度和外觀、越小越好;蛋白質雖然可以提高營養(yǎng)價值,高了卻會降低口感、提高堊白率;膠稠度影響米飯硬度和彈性。 這其中,一般認為直鏈淀粉(Amylose)含量對米飯食味品質影響最大。 直鏈淀粉含量高,米飯蒸煮后缺乏光澤、黏度小、硬度大,口感較差;但過低又會太黏、太軟,也不算好。極端如糯米,直鏈淀粉含量小于2%,根本不適合做成米飯。 直鏈淀粉還有一個特性,讓米飯冷卻后變硬、板結,難以下咽,這也不符合現(xiàn)代人的飲食習慣。 所以優(yōu)質粳稻的國家標準規(guī)定直鏈淀粉含量在14%到20%之間,真正優(yōu)秀的粳米一般在17%左右,著名的五常大米品種五優(yōu)稻4號(稻花香2號)大約在16.6%。 不過這些并不是東北大米更好吃的證據(jù)。正相反,是人們首先覺得這類稻米好吃,再通過相關性分析尋找對應的理化指標,用來指導育種和農藝技術。 比如直鏈淀粉的合成,主要通過水稻第六染色體上的蠟質基因(Wx),編碼顆粒性淀粉結合酶(GBSS I)進行調控。在這個位點的基因型不同,直鏈淀粉含量也天差地別。 理論上,只要找準了基因,就很容易控制稻米的品質。不過在現(xiàn)實中,人們對這當中的準確機制依然缺乏足夠了解,目前還是要依靠傳統(tǒng)育種經驗和農藝技術。 比如說東北的自然環(huán)境,也是東北大米美味可口的重要條件。不過更具決定性的因素依然是品種。 東北大米和雄踞于大米鄙視鏈頂端的日本大米系出同源。日本的主食只有大米,幾乎都是粳米,他們在二十世紀初就開始了對粳稻的科學育種,培育了大量的優(yōu)秀品種。 日據(jù)時期,日本的水稻種子在東北生根發(fā)芽,直到1950 年代中國本土的農技人員開始自行育種,依然選擇了大量日本品種作為親本來源。 在60年代以后,東北的常規(guī)粳稻曾經為了提產,和秈稻經歷過一番雜交,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來自日本品種的基因貢獻依然超過60%。 比如五優(yōu)稻4號(稻花香2號)的祖輩近畿34,也是越光米的母本。越光不但是日本種植最廣、品質最穩(wěn)定的稻種,也是很多60年代后新誕生的特級大米的親本。 從某種意義上講,東北大米和日本大米還是一家子,只不過她們起名字的風格實在相差太遠,讓人完全不敢相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