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信息共享???/span>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語小組翻譯 第241篇文章 作者 | David M. Allen, M.D. 是田納西大學的精神病學教授,著有《Coping with Critical, Demanding, and Dysfunctional Parents》一書。 在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極其混亂的人際關系、沖動控制以及試圖了解自己想成為誰或什么人的過程中(身份認同危機),都表現出嚴重的不安情緒。 這些人并非患有精神病,但卻似乎在人際關系中表現出非常差的判斷力,以及經常消極曲解大部分來自其他人的無害評論。 他們經常割傷、燒傷或以其它方式自殘,并會做出自殺威脅或者企圖。他們不容易相信別人,面對壓力的時候常常會“與世隔絕”或拒絕交流。 治療師稱這些人的行為是分裂的: 他們把身邊的其他人要么當做神一樣,要么就當做一無是處,不存在中間情況。 有趣的是,BPD患者常常被治療師描述成極好的操縱者。那么人們肯定很想知道一個不能綜合評估別人優(yōu)缺點的人如何能成為好的操縱者。答案很簡單:他們并不能。 他們這種將其他人“分裂”成全好或全壞的傾向,其成因是源于患者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令人困惑的矛盾表現,并且通常這種傾向只是一種行為。 他們的行為通常是如此極端,以至于自然會開始認為他們一定患有某種腦部疾病。盡管遺傳學可能使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發(fā)展出這些特征,但我不是那種認為BPD是一種疾病而非人格障礙的精神病醫(yī)生之一,通常這種人格傾向發(fā)生在一些家庭功能混亂家庭的孩童身上。 為什么我這么說?主要有兩點原因: 01 02 大量研究顯示,在這些有障礙的個體中,兒童虐待和忽視是最常見的生物、心理或社會風險因素。當然,并不是每個遭受虐待或忽視的兒童都發(fā)生BPD,并且很多患者也從來沒有過性虐待或身體虐待。 電影《Thirteen》,這部電影幾乎是一本關于如何不通過虐待,卻造就BPD患者的指南。其實并非虐待本身,而是父母表達的不一致的雙重信息,最可能導致子女的邊緣行為。 (編者注:這是一部關于成長與叛逆的影片。成長于單親家庭的13歲女孩特蕾西一直是學校的楷模,母親馬蘭妮的驕傲。然而這一切在特蕾西進入中學后完全改變了。特蕾西的中學同學艾維是全校的焦點,她著裝性感、身材火辣,特蕾西發(fā)現艾維才是自己心中的榜樣。于是她跟艾維混在了一起,學會了酗酒、吸毒等等惡習。面對自己的乖乖女忽然間的變化,馬蘭妮感到不可理解,由于缺乏有效溝通,母女倆爆發(fā)了一連串不可調和的沖突。) 這些家庭里的父母將為人父母視作人生的全部,但同時在內心深處,他們討厭成為父母,或者將他們的子女看成個人實現的阻礙。 于是,我們可以嘗試將BPD患者的行為理解為一種對親子問題的反應。在很多家庭中,父母的沖突情緒會集中在一個或更多的子女身上,這樣他們的其它子女則可能相對得免于受傷害。 在扮演“父母”角色時產生的這種沖突,會導致一種模式。此模式里,父母會進退于有敵意的過分介入(可能伴隨有虐待),以及有敵意的過分疏離(可能伴隨有忽視)。 這種模式內在的雙重信息反過來會導致兒童將來自父母的信息簡單地解讀為:“我需要你,但是我討厭你。”這種過度介入或疏離極端中的其中一個可能會在特定的家庭中占據主導,但如果時間夠長,另一個極端就會開始抬頭。 為了穩(wěn)定家庭內生態(tài),這個成為父母焦點的孩子不得不去弄清楚下面問題的答案:他或她要如何既能在父母的生活里保持中心地位(盡管和父母的聯系似乎很有限),并且仍然為父母提供一種簡單的理由和出口來發(fā)泄憤怒,以便父母不必為此感到內疚? 而攪局者的角色正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并且絕對巧妙。 精神分析學家Melanie Klein最先描述了這種攪局的行為,她認為這和兒童原始的對母親乳房的嫉羨有關。我?guī)缀鯚o法理解這種幾乎精神錯亂的解釋,但我不得不承認她描述了一種非常真實的成年人行為模式。 這種攪局的孩子拒絕成長,在某種程度上保持著對父母或代理父母角色人的依賴,并且破壞或者抵觸父母試圖為他們做的一切。 一個女童可能開始丟棄或者虐待值錢的名牌服裝,取而代之,開始需要更昂貴的禮物和占有母親更多的時間。 父母怎樣做怎樣說都沒有用。這類“孩子”,一直持續(xù)到成年,會將父母為他們所做的所有事情視作糞土。父母的動機總是被曲解,于是他們經常被父母指責為自私、過度苛求、愚蠢或者徹頭徹尾的惡魔。他們受到完全蔑視的對待。 父母的這種對待,是一種失效的方式。 Marsha Linehan,最著名的針對BPD心理治療模型之一的創(chuàng)立者,其建構的理論認為,一種“無效環(huán)境”和過激情緒的遺傳傾向是導致BPD的兩個主要原因之一。雖然她并沒有具體說明是怎樣的環(huán)境,但是顯然這指的就是個人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 無效不僅僅是不同意他人所說。這是溝通過程中個體表達的意見、情感都是無效的、不合理的、自私的、不懂事的、愚蠢的、很可能是瘋狂的、大錯特錯的。無效者會直接的或間接地令其他人知道他們對目標的觀點和感受無足輕重,無論在任何地點任何時候以任何方式要求。 在一些家庭中,這種無效會變得極端,導致身體虐待甚至謀殺。然后,這種無效行為也會以微妙又混亂的方式——語言操縱來完成。 在那些“制造”出BPD子女的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無效行為無處不在。要不了多久,孩子就會像他們的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一樣,開始對待父母。他們開始以牙還牙。 攪局者不會真正獨立起來,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真正成為有能力的成年人。這使父母們依舊被孩子糾纏著,孩子的獨立似乎成了他們熱切的渴望。 同時,孩子的粗暴和討厭的行為給了父母一個迫切需要的借口來發(fā)泄他們對子女經常產生的敵意和憤怒,盡管父母自己并不承認這種敵意。 然而,父母們仍然對他們在親子關系中的不好表現感到內疚。作為回應,孩子會開始嘗試“調節(jié)”他們的情緒。如果父母太生氣,孩子會令他們感到內疚。如果他們開始感到太過內疚,孩子就會讓他們生氣! 攪局者的角色很難維持,所以孩子需要不斷和其他人練習。他們通常會和愛人、配偶和治療師練習。沒有人會繼續(xù)忍受他們。 同樣重要的,我們要意識到一個表現出BPD行為的成年人是自愿扮演攪局者角色的,因此他們的行為不能完全歸咎于父母。正如我之前所說,當超過某個界限,BPD患者就開始以牙還牙。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