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心目中,能捉鬼、治鬼的神明,頗有那么幾位。除了門神神荼、郁壘以外,在古代傳說中專事捉鬼的神,還有宗布神、尺郭以及鐘馗等。 宗布神,是神話傳說中名聲很大的羿。傳說羿射下九日,擒殺了危害百姓的猴豹、鑿齒、九嬰、修蛇諸兇怪,是個為民除害的好漢。羿收了個徒弟叫逢蒙,不料逢蒙是個奸詐小人,他學到羿的全部本領以后,“思天下惟羿為愈己,于是殺羿”。逢蒙是用桃木大棒將羿打死的。老百姓覺得羿死得太冤了,他生前又為人類立了大功,于是人們便奉他為“宗布神”。所謂“宗布”,有一種說法就是“榮釀”即古代的兩種祭祀。羿生前為民除害,故人們在舉行“榮”、“釀”一一兩種禳除災害的祭祀時,也將羿祭祀,以后家家戶戶的堂屋里干脆把羿作為誅邪除怪的宗布神了。 這位宗布神,相當于鬼的首領,職務是統(tǒng)轄天下萬鬼,叫邪惡的鬼魅不敢害人,就像后來的尺郭與鐘馗。 尺郭,傳說是東南方的一個巨人,身高七丈,肚子奇大,腹圍也有七丈。頭上戴著公雞狀的帽子和頭盔——大頭假面具?!渡癞惤洝|南荒經》說,尺郭朱衣縮帶,以赤蛇繞額,“不飲不食,朝吞惡鬼三千,暮吞三百。此人以鬼為飯,以露為漿,名曰尺郭,一名食邪。” 出于對鬼魅的恐懼心理,古人造出了一些專門對付鬼怪的保護神來,但不管是宗布,尺郭,還是神荼、郁金,他們的名氣和影響,比起后來的鐘馗,則弗如遠矣。鐘馗在中國百姓中的顯赫地位,還要歸功于唐明皇。 鐘馗捉鬼,傳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 宋代沈括(樸筆談)引吳道子鐘馗畫上唐人題記及高承《事物紀原》謂:開元年間,唐明皇從驪山校場回來,忽然得了惡性瘧疾,巫師們用盡了心計,忙活了一個多月也不見好轉。一天深夜,明皇夢中見一小鬼,身穿紅衣,一腳著靴,一腳赤足,腰間掛著一靴,這個牛鼻子小鬼偷偷盜走了楊貴妃的紫香囊和明皇的玉笛。明皇大怒,斥之。小鬼自稱是“虛耗”。這時,只見一大鬼“頂破帽,衣藍袍,束角帶,徑捉小鬼,以指刳其目,孽而啖之”。明皇問他是誰,奏道:“臣終南進士鐘馗也,因應舉不捷,觸殿階而死,奉旨賜綠袍而葬,誓除天下虛耗妖孽。”唐明皇大夢醒來,病一下好了。于是召大畫家吳道子圖之,明皇瞠視久之,道:“是卿與朕同夢耳,何肖(像)若此哉!”賞以百金。 《歷代神仙通鑒》卷十四所載與上同,只是最后說,“詔神畫手吳道子圖其像,懸后宰門。后地仿以祛邪”??磥?,由于唐明皇李隆基的大力推崇和批告天下,鐘馗才得以確立了頭號打鬼門神的地位。 但清人所作小說《鐘馗斬鬼傳》和《唐鐘馗平鬼傳》里,時間則往后挪到了唐德宗時代,內容也更豐富了。說鐘馗字正南,終南山(陜西秦嶺)秀才。生得丑惡怕人,但才華出眾。唐德宗時,進京應試,不假思索,一揮而就。主考官韓愈、陸贄閱后拍案叫絕,遂點為頭名狀元。但德宗以貌取人,聽信奸相盧杞讒言,欲將鐘馗趕出龍廷,鐘馗氣得暴跳如雷,當場自刎而死。德宗悔恨,進將盧杞流放,并封鐘馗為“驅魔大神”,遍行天下,以斬妖邪。閻王并助其一文一武——含冤、負屈二將軍,奈何橋守橋小鬼化為蝙蝠,為鐘馗作向導。鐘馗剪除鬼魅,立下大功,上奏玉帝,被封為“翊圣除邪雷霆驅魔帝君”。 清初張大復所編《天下樂》傳奇,演了鐘馗全部故事。雖劇本已佚(只留下《嫁妹》一出,但《曲??偰刻嵋酚浵铝酥饕獎∏椋?/p> 杜平樂善好施。贈金給鐘馗赴京應試,鐘馗以妹許嫁。鐘馗為人好剛使氣,一天醉酒,進入一寺。見僧眾正為好友杜平作瑜珈道場,十分生氣,便毀榜毆僧,并對杜平說:“人之禍福在天,何得托名于鬼!若鬼果能作禍于人,是為害人之物,必當盡殺而啖之!”后被鬼告到觀音面前,觀音知其正直,不將為神,但怒其謗佛,決定使其損福壽。鐘馗在往長安應試途中,走進一條山谷時,為眾鬼所困,臉頰被損變得十分難看。后入京考中狀元,終因貌丑被黜,含冤而死。死后,鐘馗奏之玉帝,被封為“斬祟將軍”,領兵三千,專管人間祟鬼厲魅。鐘馗了卻生前心愿,遂將小妹嫁與杜平。 在民間還有一種說法,鐘馗因貌陋而被皇帝免去狀元,一怒之下,撞階而死。與其一同應試的同鄉(xiāng)好友杜平將他安葬。鐘馗感報杜平恩義,遂親率鬼卒于除夕返家,將妹妹嫁給桂平。這就是有名的“鐘馗嫁妹”。 《天下樂》、《斬鬼傳》等戲劇、小說固可虛擬加工,但《補筆談》引唐人題記等所記鐘馗事,言之鑿鑿,煞有其事。事實果如其然否?歷史上到底有無鐘馗其人? 遍查唐史,并無“終南山進士鐘馗”其人。其實,鐘馗不過是人造的。這正是以怪治怪,以毒攻毒之意。古人造出鐘馗,心理也正在此。那么,鐘馗的來歷又如何呢?前人對此作過不少考證。 唐代王仁煦所縮《切韻》中已明確指出:“鐘馗,神名?!逼鋵?,有關鐘馗的傳說早在唐以前就有了,“鐘馗之說,蓋自六朝之前,因已有之。流傳執(zhí)鬼,非一日矣?!薄侗笔贰份d北朝有人叫喧,其本名鐘葵,字辟邪。這就是說當時已流行鐘馗辟邪的傳說。 故其取名“鐘葵”而字“辟邪”。 古人迷信鬼邪,取名也要取個能辟邪的,以求壓制鬼魅,自己取勝。正如清代學者趙翼《陔余叢考》所言:“古人名字,往往有取佛仙神鬼之類以為名者?!惫屎笪?、北齊及周、隋間,多有名鐘葵者(鐘葵亦寫作鐘馗)。如魏獻文帝時,有大將楊鐘葵;魏孝文帝時,有頓丘王李鐘葵:北齊武成帝時,有宦官官鐘葵(亦作官鐘馗);隋朝宗室有楊鐘葵,漢王部將有喬鐘葵。六朝以后,很多人取名“鐘葵”,這就是希冀不怕邪惡,容易長成和長得健壯,或希長命百歲。正如現(xiàn)今還有些人給孩子取名“鐵蛋”、“石頭”、“柱子”一樣。隋朝的喬鐘葵亦作喬終葵;唐時,王武俊部將張鐘葵亦寫作張終葵。于是,明代學者楊慎、顧炎武等人即循著“鐘馗,即鐘葵,即終葵”的線索,得出了鐘馗神話傳說源于遠古時代“逐鬼之椎”的論斷。 《周禮·考工記》云:“大圭(一種玉器名),終葵首?!弊ⅲ骸敖K葵,椎也。”疏:“齊人謂椎為終葵。”所謂“椎”者,棍棒也。椎者何用?“蓋古人以椎逐鬼,若太儺之為耳?!笨磥恚h古時代齊人以“終葵”為“逐鬼之椎”,后世以其有避邪之用,遂取為人名。流傳既久,則又忘其原為辟邪之物,而看成逐鬼之神,又因字音相同,“終葵”亦可寫作“鐘馗”,再加上明皇之夢的渲染,吳道子之畫的流行,于是,“逐鬼之神”又被附會為真能捉鬼食鬼的終南山進士姓鐘名馗者耳! 從音韻學的角度看,“終”與“葵”二字反切,即“終”字聲母與“葵”字韻母相拼,正是個“椎”音,正如《通俗編》所云:“鐘馗與《考工記》云終葵通。其字反切為椎,椎以擊邪,故借其意以為圖象?!边@就是說,“椎”本是大木棒,上古的齊國人稱其為“終葵”。終葵是用來打擊妖魔鬼怪的,后來把它人格化了,后世就產生了鐘馗捉鬼的傳說。鐘馗本身不過是用以擊邪的大棒(椎)的化身。鐘馗的衍變倒是頗具戲劇性的。 鐘馗能成為逐鬼之神,除其本是桃木大棒的化身之外,還與遠古的驅逐疫鬼的“大儺之儀”有關。所謂“大儺”,即古人臘月禳祭以驅除瘟疫。主持大儺之儀的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月,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率百隸從宮室里巷一直到荒郊野墓,到處驅逐鬼魅。到了漢代,大儺之儀已成為歲暮皇宮的重大禮儀,從皇室到君臣、武將乃至虎賁、羽林郎將皆按時參與。先是十二神追惡兇,然后方相氏與十二獸舞蹈在巡視宮室三遭之后,由騶騎傳炬出官,一直傳到城外雒水,并將火炬扔到激流之中。禮儀結束前,還要將葦戟、桃杖等賜予公卿、將軍、諸侯,以表示恩寵。但后來大儺之儀逐漸為跳鐘馗、掛鐘馗神像的習俗所代替。 總之,古代時候曾稱一種棒槌(椎)為終葵。在舉行驅疫逐鬼的大儺儀式時,總要“揮終葵,揚玉斧”,逐漸成為驅鬼避邪的象征。魏晉以降,常有人以鐘葵、鐘馗(與終葵同音)為名為字者。到了唐代,好事的文人杜撰了鐘馗捉鬼的故事,并附會到風流天子唐明皇的身上。于是這一傳說不脛而走,從官禁到民間廣泛流傳。當然,鐘馗的顯赫也是與鐘馗畫、鐘馗戲,以及鐘馗小說的廣泛流行有直接關系。 最早的最著名的鐘馗畫當首推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的“鐘馗捉鬼圖”。此圖據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載: 吳道子畫鐘馗,衣藍衫,靴一足(只一足穿靴),抄一目,腰贊中首而蓬發(fā),以左手提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筆亦道勁,實繪事之絕格也。 關于此畫,還有一段趣聞。 唐朝滅亡后,宮琴收藏的吳道子鐘馗畫流散到民間。后來,有人將此畫獻給蜀后主王衍。王衍如獲至寶,掛在臥室中觀賞不已。一天,他對大畫家黃筌道:“吳道元畫的鐘馗是用右手第二指挖鬼的眼睛,不如改用拇指挖鬼眼顯得更有力量,請試為我改之?!秉S筌將畫帶回家去,揣摩多日,乃另畫一鐘馗以拇指挖鬼眼。第二天將二畫一齊獻上,蜀主問他為何來改畫?黃筌答道:“吳道元所畫鐘馗,一身之力,氣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拇指,故不敢妄改。我新畫的鐘馗,眼色意思,倶在拇指。”蜀主王衍嘆服。 鐘馗捉鬼之說盛行以后,鐘馗畫作為辟邪驅鬼的門神像亦開始流行,“甚至朝廷之上,每歲暮以鐘馗與歷日同賜大臣”。此舉至宋時猶然。神宗時,“上令畫工摹榻鐫板,印賜兩府輔臣各一本。是歲除夜,遺人內供奉官粱楷就東西府給賜鐘馗之像”。宮中掛鐘馗,明清亦然。 禁中歲除,各官門改易春聯(lián)及安放絹畫鐘馗神像。像以三尺長素木小屏裝之,緞銅環(huán)懸掛,取為精雅。先數日,各官頒鐘馗神于諸皇親家,并品方葷素卓植,皇親家矜其天寵;又分餉京朝貴官。貴官之家招諸名士,嘗銀賦詩,太平相樂。長安之春,滿千萬戶臭。 由于皇家的提倡,鐘馗門神在民間也廣泛流傳。不僅春節(jié)時掛鐘馗,端午節(jié)也把他請出來,用以避邪。 鐘馗傳說一出現(xiàn),就得到了歷代畫家的鐘愛,自唐吳道子以后,五代的黃筌、王道求、周文矩,宋代的楊裴、石恪、李公麟、馬和之、馬驥、顏輝,元代的陳琳、王蒙,明代的錢谷、劉枋、陳洪綬,清代的高其佩、金農、趙之謙、任熊、任伯年、吳昌碩,直到近現(xiàn)代的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大家,都畫過鐘馗。在大師們的筆下,鐘馗神態(tài)各異,豐富多姿。歷代鐘馗畫通過民間、宮廷和文人畫家們的辛勤創(chuàng)作,以其特有的價值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的一枝奇葩。 宋末元初的鐘馗畫已十分豐富,有了捉鬼、嫁妹、飲宴、部鬼、夜獵、出游等題材。這就促進了鐘馗戲的產生和發(fā)展。 《慶豐年五鬼鬧鐘馗》雜劇,是明初教坊所編的節(jié)令承應戲,這是現(xiàn)存最早的鐘馗戲。劇中講鐘馗因楊國忠當權,應試不中,一氣身亡。副考官奏明皇帝,封其為狀元,上帝又加封為判官。鐘馗收服了大耗、小耗和五方鬼?!剁娯讣廾谩穭t成為長期在舞臺上演出的傳統(tǒng)劇目,京劇、昆曲、川劇、滇劇、河北梆子、同州梆子等均有此劇。鐘馗至今活躍在戲曲舞臺上。 寫鐘馗的小說,現(xiàn)存的有三種。最早的是《唐鐘馗全傳》(又題《唐書鐘馗降妖傳》),是明代刻本,四卷三十三則。此書藏于日本內閣文庫。另兩種是《鐘馗斬鬼傳》,清人東山云中道人撰,八卷十六回。二書情節(jié)不同,但都描寫了形形色色的鬼,其實,它們并非是講鬼的鬼怪小說,而是寫人的諷刺小說,書中嬉笑怒罵,著重對各種邪惡,予以諷刺鞭撻。正如魯迅所言:“取諸色人,比之群鬼,一一抉剔,發(fā)其隱詞,然詞意淺露,已同漫罵”。 鐘馗作為一個特殊的藝術形象,貌陋而心美,對鬼兇而對人善,對我國的民俗、美術、戲曲以及小說,都產生過廣泛的影響。 除了怒目圓睜、恐怖可畏的鐘馗形象多是剌鬼、斬鬼、斬狐題材以外,尚有另外一種鐘馗畫,畫上的鐘馗和顏悅目,一團和氣。畫面上還常配有蝙蝠或蜘蛛。這類畫與驅邪鎮(zhèn)妖的鐘馗畫有所不同,寄托著人們迎福禎祥、追求平和安定生活的愿望。鐘馗頭上的蝙蝠有何來頭呢? 據《斬鬼傳》第一回云:鐘馗被封為驅魔大神后,率三百陰兵過了枉死城,在奈何橋上遇一小鬼攔路,小鬼自稱原為田間鼴鼠,飲了奈何水后,身生兩翅,化為蝙蝠,凡有鬼的所在,無一不曉。最后對鐘馗道:“尊神欲斬妖邪,俺情愿作個向導?!辩娯复笙玻樟蓑?。于是蝙蝠成為向導,引著鐘馗去除眾鬼。 《平鬼傳》的說法與此不同。是說鐘馗駕起祥云,神荼搖身變了一只蝙蝠在前引路,郁壘化了一把寶劍,伏在鐘馗背上,眾鬼跟隨。最后稱“至今元旦令節(jié),家家畫鐘馗神像,目睹蝙蝠,手持寶劍,懸掛中堂,戶戶寫神荼、郁壘名字,供奉大門,自此鬼魔消除,四海永清。萬民安樂,共慶太平,千萬斯年矣”。 此外,“幅”與“福”同音,畫上的蝙蝠意味著“幸福來臨”。明朝憲宗皇帝朱見深的畫《迎福如意》、清朝高其佩所畫《迎福鐘馗》等,即用此意。有些吉祥鐘馗畫,在鐘馗頭上畫個蜘蛛亦類此。蜘蛛,民間俗稱“喜珠兒”,“喜珠兒”自空面降意為“喜從天降”。這些都寄托了人們祈福的美好愿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