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很火的綜藝節(jié)目《我家那閨女》,焦俊艷約papi醬吃飯,無意間的聊天,卻讓papi醬上了熱搜。在談及人生中重要角色的排序時,papi醬表明自己的立場,她說:“對人來說最重要的,首先是自己,你自己對自己來說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伴侶,然后是你的孩子,然后是你的父母”。 她的觀點是,伴侶是陪伴自己時間最長的人,是陪你走完一生的人,而父母和孩子,只能陪你度過人生的一個階段。 想來沒錯啊,對于一個人來說,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其他關系。 于是,無數(shù)網(wǎng)友驚呼:papi醬活得太通透了!終于有人把我們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大大方方的說了出來! 焦俊艷肯定了papi醬的說法,然而,此時坐在錄播室的四位爸爸言辭神色中表示了強烈的不滿,能說出這種話的人,畢竟還是太年輕了!在他們心中,這四個人的排序,是的大逆轉(zhuǎn)。 除了傅園慧的爸爸直接給出了自己的排序:父母、孩子、伴侶、自己。其他的父親,一致把孩子排在了位。 且不說,哪種答案才是正確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人生閱歷不同,排序的結果自然會有所差別。 有人把父母排在位,因為父母生養(yǎng)我們不易,我們無以為報; 有人把孩子排在位,因為孩子是我們的希望,我們生命的延續(xù); 有人把伴侶排在位,因為只有伴侶是陪我們時間最長的人; …… 多少人都把別人放在優(yōu)先自己的位置,唯獨忘了自己。忘了只有把自己排在首位,把自己照顧好了,才能更好的去愛你的伴侶、孩子、父母。而把他人放在首位,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是一種無形的束縛和占有。 那些讓伴侶尊重、讓父母放心、讓孩子喜愛的人,一定不是那些舍己為人的好好先生,而是那些知道自己自己的重要性,懂得取悅自己的人。 02 把孩子放在首位,是一場災難。無論是對家庭、對自己,還是對孩子本身,都是不可逆轉(zhuǎn)的災難。 可還記得演員朱雨辰的媽媽,可以說完完全全沒有自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兒子”的。 直言道:“我兒子的每段感情我都知道,我都會去干擾。” 其實不止是感情,還有生活中其他的方方面面,這位七十多歲的老母親都“照顧”的無微不至。 無論朱雨辰去哪兒拍戲,她都帶著電磁爐跟著劇組,宣稱要給兒子一個移動的“溫暖廚房”。 每天四點起床,給兒子熬梨汁,數(shù)十年如一日。 兒子接的每一部戲,都要經(jīng)她同意,不允許接古裝武打戲,因為不想看到兒子被人打。 如此苦行僧般的付出,換來的是什么呢?是兒子依舊單身,是女兒對婚姻的恐懼。朱雨辰自己更是在媽媽沉重的愛之下崩潰,他痛哭:“你再這樣會把我搞死的!” 這樣的例子看似極端,卻是很多中國父母的縮影。 替孩子選興趣班、填高考志愿、找對象、結婚、買房……事無巨細一手包辦! 可卻忘了,父母真正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心理學研究表明: 父母過度的奉獻,會給孩子造成心理的壓力,會使得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之中,迫于這種道德的壓力,不斷違背自己的初衷,壓制內(nèi)心的渴望,以滿足并適應家長的要求。 為人父母不懂得為自己考慮,只會讓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責中,壓抑自己的想法,去順從父母,強迫自己完成父母的心愿,卻不問自己愿不愿意。 于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總是在延續(xù)上一代的希望,而非自己的真實本意。 這一切,只會導致父母沒了自己的生活,孩子沒了自己的空間。 03 長久以來,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但論教育子女方面,方法定有對錯,不然一張白紙的孩子,為何長大了便有千差萬別? 節(jié)目中焦俊艷的父親埋怨女兒不跟他分享快樂、分擔痛苦。 焦俊艷直言:快樂分給你也不會加倍,但痛苦分給你,痛苦就會加倍。 孩子長大,喜怒哀樂全是自己,成長路上必是一人獨行。 把孩子的人生還給孩子,也把自己的人生還給自己。無論何時,把自己放在首位是最為理性的排序。 尼采有句話,放到現(xiàn)在也不會過時: 親愛的,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不是你父母的續(xù)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跡,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 對孩子來說也是一樣。 生命中最艱難的,不是沒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圖片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文章由朗朗教育原創(chuàng),如需摘抄、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私自轉(zhuǎn)載將追究法律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