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飯吃了,等下就放動畫片給你看”“你乖乖穿衣服,媽媽等下就給你喜歡的糖哦”“你幫媽媽把碗洗了,媽媽明天給錢你買玩具”等中國家長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中與孩子做起來“交易”教育為了使孩子吃飯而放動畫片,為了孩子聽話穿衣服而給零食、為了使孩子做家務(wù)而低聲祈求孩子還需要開出條件等。為什么要這樣教育孩子呢?為什么會這樣呢? 好像大多數(shù)家長都有過這樣做,這樣其實(shí)家長并不需要對孩子這樣低聲要求,應(yīng)該是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dú)立的個體是和成人一樣獨(dú)立的個體,應(yīng)該要尊重孩子,讓孩子站在與家長等同的位置相處,與孩子說話是平等且尊重的。不需要本來就是孩子的份內(nèi)事情而要存在商量的交易語氣。 為什么人家美國家長教育孩子卻不是這樣呢?美國的家長把孩子看成是一個個體并且很尊重孩子的勞動,為了使孩子理解生活的艱辛,一般情況下,孩子的零花錢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換取的,而家長會在孩子勞動之后,給予孩子一定的勞動所換取回來等價的物質(zhì)與收獲,除了這樣之外,家長很少會白給孩子零花錢不會為了讓孩子吃飯,穿好衣服等而開出誘惑人的條件來交易。孩子需要資助時候,家長會為孩子提供勞動機(jī)會從而支付孩子“報酬”。人家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自力更生,從勞動中收獲快樂并不是為了讓孩子乖乖的聽話達(dá)到某樣孩子的份內(nèi)事。 美國家長在任何情況下,都會和孩子平等交流而不會去與孩子講條件、交易。像孩子不想吃飯,家長會對孩子說:“你看,小蛋花在等著你呢,你如果不吃它的話,它會不高興的!”美國家長從來不會將自己的位置擺在孩子之上。 比如,美國家長就很重視孩子的自主選擇權(quán),讓孩子自己選擇做主,即使是一些好小的事情也不例外。就像家長帶孩子去做客,如果主人給孩子拿出一些吃的水果零食等,美國家長就不會像中國家長一樣,提前教孩子好不要大吃特吃,不要不禮貌,要斯文點(diǎn)等,美國家長就會讓孩子自己做主是接受還是拒絕,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替孩子做決定。 就像看到的一個生活小事一樣:一個美國小男孩到他姑姑家做客,看上了一件他非常喜歡玩具,他一直愛不釋手,(中國熊孩子可能就拿走啦,熊孩子家長還在鼓勵)但是他的媽媽并沒有立刻說教小男孩,只是選擇來在旁邊沒有人的時候告訴小男孩: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的東西,所以不能為了只顧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顧及別人的感受,那是不對的行為。你想想要是這是你喜歡的東西,別人也跟你一樣喜歡人家拿走來你會開心嗎? 其實(shí)我們與孩子是同等的,想想中國的一些熊孩子真的是:捂臉。上次有個親戚的小盆友跟家長來家里做客,滿屋子拿那些收藏的小物件,他媽媽居然不說也不責(zé)備下,臉上表示對不起言語卻無所謂。最后回家時候還想拿走,我對我媽媽嘀咕說那是我的東西,不想親戚聽到了反而還說:不就是些小東西嗎,讓你媽給你再買啊。小寶,我也會給你買的,下次不要拿了啊。我簡直被氣死了,也無可奈何。 為什么教育好孩子是每個家長必須面對的事情。為什么不學(xué)習(xí)下美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人人都是平等的,教育孩子請尊重孩子,而不是把他當(dāng)“交易對象”來交易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