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寒 圖/六月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這首《香冢吟》道出了佳人雖傾國傾城,卻最終香銷玉殞的悲慘命運,詞中寫出命運不定,人生悲苦的無奈以及對佳人魂斷化身成蝶的傷詠,詞中透露著無限的惆悵和遺憾,讓人讀來不禁生悲。這里的佳人就是香妃,乾隆皇帝的容妃,一名維吾爾族的妃子。因她生全身就有一股沙棗花香,人們便稱她為香妃。因香妃的特殊身份,在乾隆帝的40多名妃子中,成為當(dāng)時世人最為關(guān)注的一名妃子。“一縷香魂無斷絕”,在香妃死后的一百多年內(nèi),依舊吸引著騷人墨客的興趣。長久以來,關(guān)于香妃的身世,還有她身上的自然“芳香”,在她身上衍生出來的故事,纏綿不絕,可謂是百花齊放,真假難辨。就連香妃的陵墓,也有兩處,一處在河北遵化清東陵的裕妃園寢,一處在新疆喀什市東郊的浩罕村,至于哪處為真,哪處為假,論斷不已,卻為后人留下了不少的談資與看點。 香妃的“香氣”,迷醉的不僅是皇帝乾隆二十五年,一位叫伊帕爾罕的維吾爾族女子,帶著滿身的香氣和憂郁,走進(jìn)了北京紫禁城。她在此之前從未走出大漠,走出新疆,北京的繁華和迷離,讓她感覺到了眩暈和不適,每當(dāng)夜色降臨,月上柳梢,一滴滴思鄉(xiāng)的淚珠就會爬上她潔白如玉的臉頰……她就是香妃。盡管她內(nèi)心有著很多的糾結(jié),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乾隆皇帝對她的寵愛。在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她晉升為容妃,時年三十五歲。伊帕爾罕生于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誕生在新疆霍加(和卓)族的一個家庭,其父為第二十九世回部臺吉(貴族首領(lǐng))圖爾都?;艏幼迨鞘谰尤~爾羌的維吾爾族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后裔,其族稱為霍加,所以香妃又叫霍加氏。 據(jù)說,伊帕爾罕身上總有一股濃郁的沙棗花香,所以被稱為香妃。她的故事歷來非常迷人。傳說她“玉容未近,芳香襲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別有一種奇芳異馥,沁人心脾”。香妃身上的“異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些史家說,所謂香味,其實只是個人感官上的主觀認(rèn)定,未必跟大眾認(rèn)知的“香”的概念全然相符。因此,所謂“異香”其實只是她的體味。由于她從小飲羊奶長大,久而久之成為了她身上的一種獨特的體味。當(dāng)然也可能是她常洗“花草浴”或“奶浴”,或者喜歡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氣的高級脂粉之類。不過,也有人猜測這是一種帶有特殊香氣的“狐臭”。至于是何種原因,時光飛梭,香妃已逝,如今也已無從考證。 香妃的死亡,成為縈繞世人的謎容妃入宮后,深得乾隆帝寵愛,曾隨乾隆帝東巡、南巡,特允于宮中著本族服裝,專配廚師。自乾隆五十年起,容妃因病很少于宮中露面,乾隆五十三年(1788)四月病故,年五十五歲。然而,史籍與檔案中,也未見容妃有體散異香的記載,更無被皇太后賜死的結(jié)局。 關(guān)于香妃的死亡,一般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被皇太后賜死,另一種是自然病死。 第一種說法最具代表性的證據(jù),就是1914年古物陳列所展出的所謂香妃戎裝像下寫的文字說明:“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不假熏沐,國人號之曰香妃?;蛴蟹Q其美于中土者,清高宗聞之。兩師之役,囑將軍兆惠一窮其異?;亟绕剑谆莨孟沐?,致之京師。帝命于西內(nèi)建寶月樓(即今之新華門)居之。樓外建回營,毳幕韋鞴,具如西域式武英殿浴德堂浴室穹隆頂,又武英殿西之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筑,相傳亦為香妃沐浴之所。蓋帝欲藉種種以取悅其意,而稍殺其思鄉(xiāng)之念也。詎妃雖被殊眷,終不釋然,嘗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國破家亡,死志久決,然決不肯效兒女汶汶徒死,必得一當(dāng)以報故主?!?wù)叽篌@。但帝雖知其不可辱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數(shù)年?;侍笪⒂兴劊瑢医涞鄹ネ?,不聽。會帝宿齋宮,急召妃入,賜縊死……” 不過,這段文字并不符合邏輯。皇太后即乾隆帝的生母孝圣憲皇后,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而香妃(容妃)死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比皇太后晚死11年,所以不可能是被皇太后賜死的。香妃究竟是怎么死的,至今仍然是個待解之謎。 傳說在香妃死后,乾隆皇帝派了一大批送葬隊伍,抬著香妃的棺木返回故鄉(xiāng),棺木不準(zhǔn)落地。當(dāng)棺木送到喀什時,送葬隊伍只剩下六人。最后,香妃被葬在了阿帕克霍加墓群中。 阿帕克霍加墓與香妃墓的角色轉(zhuǎn)換從喀什市驅(qū)車至東郊5千米的浩罕村,就能看到一座典型的伊斯蘭古建筑群。這座墓也是伊斯蘭教圣裔的陵墓,占地約2公頃,始建于1640年,據(jù)說墓內(nèi)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72人。第一代是伊斯蘭著名傳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死后,其長子阿帕克霍加繼承了父親的傳教事業(yè),成了明末清初喀什伊斯蘭教“依禪派”著名大師,并一度奪得了葉爾羌王朝的政權(quán)。他死于1693年,亦葬于此,由于其名望超過了他的父親,所以后來人們便把這座陵墓稱為“阿帕克霍加墓”。傳說,埋葬在阿帕霍加墓的霍加后裔中,就有伊帕爾罕。香妃死后,遺體被護(hù)送回喀什,并葬于阿帕霍加墓內(nèi),因而人們又將這座陵墓稱做“香妃墓”。 香妃墓就像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高40米,由門樓、小禮拜寺、大禮拜寺、教經(jīng)堂和主墓室5部分組成。穹窿形的圓頂上,有一座玲瓏剔透的塔樓。塔樓之巔,又有一鍍金新月,金光閃閃,莊嚴(yán)肅穆。陵墓高大寬敞的廳堂里,筑有半人高的平臺,依次是香妃家族五代72人大小58座墳丘。香妃的墳丘設(shè)在平臺的東北角,墳丘前用維文、漢文寫著她的名字。墓丘都用藍(lán)色玻璃磚包砌,上面再覆蓋各種圖案的花布,既表示對死者的尊敬,又有保護(hù)墓丘的作用。陵墓左邊,建有大小兩座精致的伊斯蘭教禮拜寺。陵墓后面,還有一大片墳?zāi)梗吧謮延^。 香妃墓經(jīng)歷了三百多年的風(fēng)雨歷史的洗禮,以其堅韌不屈的精神固守其古樸的建筑風(fēng)格。如今,來此地的游客有為朝拜而來的,也有為仰慕香妃而來的,更多的是為目睹阿帕霍加墓高超建筑技術(shù)和藝術(shù)風(fēng)格而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