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約有138億年的歷史,恒星可以說是宇宙最重要的杰作。研究宇宙中恒星形成復雜過程的天文學家們正在試圖了解,在宇宙還年輕的時候,也就是現在年齡的一半左右,恒星及其形成過程是否相同,現在已經知道,在大爆炸之后的30億到60億年間,恒星形成速度大約是現在的10倍。
這是如何發(fā)生的,為什么,是未來十年研究的一些關鍵問題。星系中的恒星形成被認為是由星系間介質中氣體的吸積所觸發(fā)(通過星系間的合并而產生氣體吸積,被認為在產生的恒星總數中扮演著相對次要的角色)。在那些正在活躍地制造恒星的星系中,它們的恒星質量和形成新恒星的速率之間存在著緊密關系,這種關系不僅局限于局部,甚至可以追溯到宇宙年輕數十億年的時候。
博科園-科學科普:相比之下,正在經歷一次活躍的恒星爆發(fā)(或者相反,恒星形成的熄滅)的星系,則分別處于這一關系的上方和下方。這一關系支持了星系通過氣體吸積增長的總體圖景,但出于某種原因
較小的星系(那些恒星少于100億顆的星系)所產生的恒星似乎比預期質量要少一些(銀河系正處于更替階段,大約有100億顆恒星)。這種缺乏的一個特別重要結果(如果是真的)是,星系生長的模擬沒有顯示出它,這意味著對較小星系的模擬是不正確的,并且缺少一些物理學。
哈勃超深星系場,一項關于179個星系的恒星形成活動新研究證實了一個更早的,令人困惑的結果:質量較低的星系往往使恒星的形成速度略慢于預期。圖片:NASA, ESA, and S. Beckwith (STScI) and the HUDF Team
CfA天文學家桑德羅·塔切拉是一個團隊的成員,該團隊使用VLT(甚大望遠鏡)上多單元光譜探測儀獲取了著名的哈勃深場南星系圖像中的星系光譜。他們測量了179個遙遠星系的恒星發(fā)射譜線,并利用這些譜線來計算恒星在塵埃消失等效應修正后的形成行為。研究發(fā)現,即使考慮到諸如星系演化效應等造成的數據中的噪聲和散射,小星系中恒星形成枯竭的謎團在5%左右的水平上是真實存在的,研究人員認為某種之前未被解釋的反饋可能是原因。
博科園-科學科普|研究/來自: 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中心
參考期刊文獻:《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
DOI: 10.1051/0004-6361/201833136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