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流水鎮(zhèn)山門前村平潭流水鎮(zhèn)的山門前村,又名“山門村”,這座有著700年歷史的古老村落,散落著無數(shù)的珍寶和傳奇:層層疊疊、依山傍海的石頭古厝,明代布衣俠士林楊告御狀的傳奇,村民操練藤牌操抗擊倭寇的故事,最為神奇的是村子里還有因抗擊倭寇被奉為女神的“半山媽”…… 山門前村的古老石頭厝群,多次印刻進游人的鏡頭,歷經(jīng)了無數(shù)風雨,養(yǎng)育了一代又一代平潭人。如今,石屋靜靜地佇立在山間,高挑的風火墻仿佛像是跳躍音符,給遠道而來的人們訴說著當年的故事。 說起山門前村,除了值得夸贊的山色風光,更讓人耳熟能詳?shù)谋闶巧介T前村民為抗御倭寇侵擾,操練藤牌的歷史故事。山門前村的藤牌操發(fā)源較早,迄今約有六百年歷史。《平潭縣志》記載山門前村人曾特聘水師守營教頭為師,武功、舞技漸漸精進嫻熟。 到上世紀五十年代,藤牌操的表演還十分盛行。山門前村的藤牌操還參加過縣文藝會演,九十年代藤牌舞參加福建省文聯(lián)舉辦的民間舞蹈展演獲演出獎,并被收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福建分卷》。從軍事——體育——娛樂,可謂藤牌操演化的“三部曲”,也可謂是山門前村歷史的活化石。 2 澳前鎮(zhèn)北樓村北樓村居于澳前鎮(zhèn)的偏隅一角,是澳前鎮(zhèn)龍北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東北側(cè)與官姜村相對,西與龍山村比鄰,南至龍南村,占地約1100多畝。這個村落有300多年歷史,村中常住人口約360余人。據(jù)村民林孔茂介紹,清朝時期,分別有一家吳姓和一家林姓的人搬遷至此,最后發(fā)跡形成如今的北樓村,因此村里以林姓、吳姓居多。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边@句詩用來形容北樓村再合適不過了。站在村口遠眺,濃濃古意撲面而來,悠遠寂寥的村落,靜謐中透露出滄桑質(zhì)樸的氣息。放眼望去,石頭厝順著山勢而建,錯落有致、鱗次櫛比。石頭厝群落前,是一大片開闊的農(nóng)田,這里便是當?shù)卮迕袷朗来鷦谧骱诘膶毜?。正逢盛夏,綠油油的農(nóng)作物點綴著多彩野花,煞是好看,別有一番趣味。 探尋村內(nèi),隨處可見石頭壘成的院落,村道縱橫貫穿,使棟與棟的石頭厝巧妙結(jié)合,給人以一種棋盤般的整潔之美。在古村轉(zhuǎn)悠時會看到,年逾古稀的老人們靠著竹椅,在樹影斑駁的墻根下,閑話家常。一方窄窄的院落里,看一方藍藍的天空,日子就這樣慢悠悠地過下去。 穿過村子,抵達村里的后山,令人稱奇的是,這個落在山間的靜謐古村背后竟是“別有洞天”。站在山頭,你才豁然發(fā)現(xiàn),原來北樓村與龍鳳頭海濱浴場僅隔一步之遙,看碧海藍天,聽濤聲拍岸,不失為放松身心的好去處。這里遠離紛擾,坐擁著欣賞海岸線的上佳視角,這頭山、那頭城的奇美轉(zhuǎn)換,讓人有一種站在云端里賞風景的味道。 3 流水鎮(zhèn)東美村東美村,早前又名東尾村,位于流水鎮(zhèn)東海仙境旁。這里有一個漁港,當?shù)厝朔Q之為“南澳”,在明代就是有名漁港。根據(jù)《平潭縣志》記載,明代時流水鎮(zhèn)的灣頭街,也就是流水鎮(zhèn)東海村(東海村是行政村,包括了東美村、下厝場村、平園頂村、三對排村4個自然村)是十分繁華的漁市。 它因漁而興港,也因港而興商,成為平潭舊時重要的漁港、商港、軍港。而散落在島礁港灣、厝后庭前、茶余飯后的漁家文化,如同一壇歷經(jīng)歲月的家釀酒,持久彌香。2014年11月,東美村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保護開發(fā)漁村文化,利用漁業(yè)資源發(fā)展旅游,漁村藍圖徐徐展開。 走進東美村,這個小小的村落沿山而筑,依山臨海,幾座別具特色的石頭厝靜靜地立著,墻體是古早的亂石砌法。在村子中間有一座廢棄的石頭厝,據(jù)介紹當年日本人第一次侵犯南澳港時,這座石屋就是抗日據(jù)點,旁邊有幾座房子都被燒毀了。據(jù)平潭縣志記載,1937年第一艘日本戰(zhàn)艦來到南澳,東尾村的房子被燒了三座,1938年日本人的大炮挺進來,盤踞在崎頭山,就是東美村后面的一座山。第三次1943年,日本人再次從外海侵入南澳。1945年3月,日本第四次派了六艘軍艦入侵南澳,被士兵與漁民們打得抱頭鼠竄,成為平潭抗日史中一段傳奇歷史。 炮火硝煙早已在歷史的進程中飄散,現(xiàn)在東美村因為地處平潭著名的風景區(qū)東海仙境旁,成為許多背包客攝影采風之地。 4 敖東鎮(zhèn)青觀頂村枕石聽濤,臥看千里風云;農(nóng)耕細作,靜觀百態(tài)秀景……這是中國傳統(tǒng)村落青觀頂村的真實寫照,它盤踞高地之上,有著依山傍海的天然氣勢、古色古香的石厝風情,更有奇幻傳神的“一片瓦”傳說。 青觀頂村位于敖東鎮(zhèn),從地圖上看它處于平潭麒麟島的后蹄。作為中國傳統(tǒng)古村落,青觀頂村的古厝見證了歷史的風雨滄桑,行走其間,感受著歲月遺留下的痕跡,讓青觀頂村充滿著傳統(tǒng)色彩。 青觀頂村的石頭厝大都由花崗巖建成,色調(diào)統(tǒng)一,整體上給人和諧明麗之感。據(jù)了解,青觀頂村的古厝大都集中在村落的南部,保存較為完好,現(xiàn)在村里最主要的兩座古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這些古厝多大都是少見的“六扇厝”結(jié)構(gòu),即房屋是一廳四房的布局。還有一種是更為少見的“三道厝”結(jié)構(gòu),這種布局實際上將整座房屋分成前房、中院、后房三套,在從前只有大戶人家才住得了這樣的房子。 站在村子高處,層層疊疊的石厝沿著道路在眼前鋪展開來,不遠處便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依山靠海給這個村子帶來絕佳的景致。村子里最著名的景點當屬“一片瓦”,據(jù)了解“一片瓦”地處東邊山山腰,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的1380年,距今已有634年的歷史,被譽為平潭十景之一。實際上它是先人們在一塊巨石下因勢而建的石廟,據(jù)介紹,“一片瓦”前有一口石井,傳說是鐵拐李路過時留下的,因而古人在巨石上留下了“片瓦仙蹤”的石刻。 5 蘇澳鎮(zhèn)斗魁村斗魁村位于蘇澳鎮(zhèn)最北端,東與平原鎮(zhèn)毗鄰,西與福清市隔海相望,南臨海壇海峽,北與大練島隔海相望。這個全村戶數(shù)451戶,人口1755人的小村落,卻擁有七座奇特的山巒圍繞,當?shù)厝税堰@七座山稱為——金山、銀山、燕山、對面山、出蘆山、葫蘆山、大石斗山。由于這七座山如同“北斗七星陣”的排列法,“斗魁村”村名起源于此。 除了一村七山圍繞,那一整片色彩斑斕的石頭厝是斗魁村能入選中國傳統(tǒng)村落的另一個主因。站在當?shù)厝送扑]的觀賞點上,青山、村落、漁港、海灣一覽無余,民居高低錯落,共同形成了一道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優(yōu)美漁村風景。 繞過斗魁村頭,眼前就是一片藍色的大海。對岸是正在施工的福平鐵路公鐵大橋,而海灘近處是一艘艘靠港的小漁船,各種色彩斑斕的漁船系纜于小小的港口,如同一幅油畫鋪展開來,底蘊十足、風景宜人。 倚著蘇澳天然避風港,斗魁村漁業(yè)和海上運輸業(yè)比較發(fā)達,自古就是海上貿(mào)易集散地。據(jù)平潭縣志《方輿紀要》記載,蘇澳、鐘門、連街自宋初就與外地通商,漸成集市,被稱為“船舶三都會”“入口以柴米為大宗,出口以魚鹽為大宗”。 6 白青鄉(xiāng)白沙村白沙村位于白青鄉(xiāng),這里地處海壇島北端突出部。如果把大島形容成一只麒麟,那白沙村就剛好位于麒麟角的尖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面臨海。 白沙村的地勢較為獨特,由西至東如同小山丘般逐漸降低。村落被5座山丘包圍,最高的山叫做尖風山,位于村落的西側(cè),海拔高度近百米;東邊的山丘形狀如同騎馬者突然勒住韁繩,顧名思義稱為“騎馬頂”。不知何因,騎馬頂極其受歡迎,百年來,村民們依山而建房,居然占用了近一半的山丘。 村子的西邊還有一片海域,稱為白沙澳,當日,盡管海面稍有霧色,卻能看到不遠處的兩座島嶼,站在村子里頭的石階上,便能一覽遠處海景,配以平潭特色石頭厝,再添上高聳的教堂頂端,恍若之間,似是跑到了地中海一般。 在白沙村碼頭前,緊鄰大海的是整片的石頭厝,保存十分完整。這里依山傍海,層次分明,是攝影家眼中最為理想的聚焦之地。因為房子的年代久遠,百年古厝也隱匿其中。因為火成巖的石頭具有滄桑感,那深黛色的石頭紋理加上紅瓦的屋頂,形成一幅油畫效果的石頭厝群落。 白沙村,真是“村如其名”,依山而出,傍水而生,不同于其他臨海村落的粗獷形象,如同鄰家少女般,出落得干凈秀氣。停走之間,如同進入到一片極為純潔的世界般,再與村民們寒暄一番,或是坐下聊聊村里的平凡故事,就是在這樣的平淡中,卻覺得心境安寧。 7 北厝鎮(zhèn)山利村走進北厝鎮(zhèn)山利村,宛如誤入世外桃源。如今的山利村正是一塊未經(jīng)開發(fā)的處女地,處處散發(fā)著清新的泥土芳香,牛羊低頭吃草,蜂飛自在蝶舞。一路上,樹木蔥郁,夏意甚濃。香樟樹、榕樹、芒果樹經(jīng)過細雨沖刷,愈發(fā)顯得生機勃勃。沿著石板鋪就的蜿蜒古道,穿過一排排青瓦石厝,不一會兒就到達山利村的中心。 村中心是座有著200多年歷史的石頭房,門前尚堆著零零散散的老舊農(nóng)耕物件,探頭環(huán)視屋內(nèi),早已是人去樓空。 老屋房前,安靜佇立著一棵參天大榕樹,歷史的厚重與時光的斑駁交疊刻畫在枝干上,如歌似泣。樹上掛著一盞盞紅艷艷的小燈籠,遠遠望去,似是掛在樹上的祈福牌,默默為村民祈求幸福與安康。根據(jù)調(diào)查,這棵榕樹已有300年歷史。老樹早已被村民們視為村子的守護神,成為當?shù)氐囊淮髽酥尽?/p> 8 蘇澳鎮(zhèn)民主村民主村原名玉嶼村,是一個有4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據(jù)平潭民俗文化研究者吳金泰介紹,明朝嘉靖年間,來自福清玉塘村的吳姓人家搬遷至玉嶼村,代代人在此繁衍生息,最后發(fā)跡昌盛。如今,村中戶籍人口2000多人,以吳姓和阮姓為多數(shù)。 通過航拍鏡頭俯視民主村,整個村莊坐落于山海之間,遠眺村里田野,連綿起伏,氣勢磅礴;近看石頭房子,鱗次櫛比,蔚為壯觀。依海而建的村落里炊煙裊裊,讓人不禁想到了《桃花源記》:“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投身其間,立時拋卻了城市的喧囂,讓人仿佛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氣息。 民主村的古建筑非常有特色,放眼整個平潭,很難找到像這樣特色鮮明的古厝群落了。。穿梭其間,細數(shù)村落風情,紅磚古厝構(gòu)造精美,頗具閩南特色,雖然大多都已荒廢,但亦可見當年的氣勢雄奇。 在民主村北側(cè),一座座保存完好的古石厝映入眼簾。其中,一棟磚石混合結(jié)構(gòu)、門梁高挑的閩南風古厝尤為引人注目。這座古建筑是平潭典型的“四扇一落兩護堂”結(jié)構(gòu)布局,整體看來十分氣派。據(jù)介紹,這座古建筑其實是清代女詩人林淑貞的故居。 1952年,民主村成為了省級老區(qū)革命基點村。如今,在村中一處小山丘上還聳立著一座碉堡。碉堡作為民主村一處重要的歷史遺跡,總能勾起許多老一輩深深的紅色記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