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中醫(yī)醫(yī)院脾胃病科主任黃雅慧從醫(yī)30余載,對中醫(yī)消化內科疑難雜癥有深入研究,臨床經驗豐富,學術造詣頗深,對待病人和善。患者口口相傳,慕名而來的患者遍及陜西、山西、甘肅、河南、新疆等地。 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是口腔黏膜疾病中發(fā)病率最高的一種疾病,具體病因尚未研究清楚。現代醫(yī)學認為,可能與免疫及維生素缺乏等因素有關。 黃雅慧主任認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飲食不節(jié)(潔)、油膩、辛辣、生冷等損傷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調,運化失職,濕濁內停,郁久化熱,濕熱熏蒸于口,致本病反復發(fā)作。 正如中醫(yī)所述“脾開竅于口”,《靈樞·脈度》指出“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脾胃功能失調,還可見口淡無味、口甜、口膩、口苦等癥狀,嚴重時可影響患者的飲食、語言及情緒等。長期口腔潰瘍反復發(fā)作,使患者健康狀況下降,出現焦慮、煩躁,而又進一步加重病情,乃屬中醫(yī)土壅木郁。 故黃主任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時添加疏肝理氣藥物,同時注意治療用藥既不能克伐太過有傷于脾,又當適度掌握方藥配伍及劑量大小,故治療口腔潰瘍療效顯著。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例三仁湯為主方加減配合穴位貼敷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案例: 王某,女,41歲。2013年11月21日 初診。自訴反復性口腔潰瘍6年余,于多家醫(yī)院門診診治,口服中西藥物后效果不佳??淘\: 口腔多發(fā)潰瘍,口干,口苦,口中黏膩不適,時感腹脹,納食差,大便每日1次,糞質偏干,伴排便不暢,小便黃,夜寐欠佳。舌淡苔黃厚,脈沉細。西醫(yī)診斷:口腔潰瘍。中醫(yī)診斷: 口瘡。證屬:脾胃濕熱型。治法:健脾益氣,清熱化濕。方藥:三仁湯加減(白及15 g,薏苡仁30 g,白豆蔻10 g,杏仁10 g,厚樸9 g等17味)。日 1劑,水煎2 次取汁400 m L,分早、晚2次溫服。服用7 劑。并配合涌泉穴(涌泉穴在五輸穴中屬于井穴,其意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頭,滋腎水以養(yǎng)五臟之陰以濡養(yǎng)口竅之意,同時還可引火歸元,故對口腔潰瘍治療效果明顯)進行穴位貼敷(將吳茱萸等藥物研磨,用陳醋調糊,貼涌泉穴,紗布覆蓋、固定),每日1次,5 次為1 個療程。 二診:2013年11月29日,患者口腔潰瘍明顯減輕,咽干,納食可,大便每日 1 次,糞質略干,小便正常,余癥狀緩解。初診方去木香等兩味中藥,加萊菔子 15 g等三味中藥,繼續(xù)服用7 劑,并配合穴位貼敷。 三診:2013年12月06日,患者口腔潰瘍消失,晨起口干,稍泛酸,納食可,二便調,余無不適,舌質淡苔白,脈沉細。二診方去白豆蔻等三味中藥,加煅瓦楞子20 g、麥門冬 15 g等五味中藥。服用 14 劑。 隨訪2 個月,口腔潰瘍未再出現。 按: 患者為中年女性,濕熱痹阻經脈,加之脈絡受損則口腔多發(fā)潰瘍; 濕熱阻滯中焦,納運失健,氣機阻滯,則時感腹脹,納食差; 濕熱蘊脾,上蒸于口,則口中黏膩不適; 濕熱郁久傷陰,膽氣上溢則口干口苦; 濕熱下注,阻礙氣機,大腸傳導失司,則大便每日1次,糞質偏干,伴排便不暢; 濕熱交結,熱蒸于內則小便黃赤; 濕邪上擾清竅故夜寐差; 舌淡苔黃厚,脈沉細。均為脾胃濕熱內蘊證。初診時所選方藥可收斂生肌、健脾清熱利濕、疏肝解郁。二診患者病情好轉,去木香等,加萊菔子等中藥可消食除脹,清熱化濕。三診去白豆蔻等,加煅瓦楞子等中藥可清熱養(yǎng)陰,制酸理氣,繼進10 余劑。隨訪未見復發(fā)。 綜上所述,黃雅慧主任運用三仁湯加減配合穴位貼敷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療效顯著。 稿件來源:脾胃病科 曹丹鳳 |
|
來自: 樂樂書屋 > 《中醫(yī)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