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美景多,難以計數(shù),所以杭州出了一個偏好,就是整十景。一是美景中拔萃,二是好記憶。這不,2013年杭州又評出了個運河十景。前邊閑談了杭州西湖十景,(實際上是三個十景),這回再聊聊杭州的運河十景。 京杭大運河杭州即是起點又是終點,物流是雙向的嘛。所以杭州有關運河的遺跡就多。這些遺跡一直延伸到錢塘江。 評出來的這運河十景分別是:拱宸邀月、橋西人家、廣濟通衢、香積梵音、富義留馀、龍山塔影、鳳山煙雨、武林問渡、三堡會瀾、西陵懷古。 對這十景,此行杭州也做了拾遺補缺的游覽。其中五處以前已作過記述,未作過記述的后面將一一補充上。 “拱宸邀月”是指拱宸橋。拱宸橋東西向橫跨于杭州北部的大運河之上。是一座三孔薄拱薄墩聯(lián)孔石拱橋,建于明崇禎四年(1611)。拱宸橋是京杭大運河南端的標志,也杭州城的重要標志。古時乘船沿大運河南下,看見拱宸橋就知道到杭州了。當夜幕降臨,佇立橋頭,俯看碧波南去,靜聽船笛嗚鳴,仰望夜空,一輪明月冉冉升起,這就是拱宸邀月的意境吧。 看有關記述可鏈接:京杭大運河——拱宸橋 “橋西人家”是指依托拱宸橋作為水陸交通要道的地域優(yōu)勢形成的橋西居民聚集區(qū)。這是一個充分展現(xiàn)運河文化風貌的歷史街區(qū),很具代表性,是運河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當時街道建設的風貌特點、歷史遺存如今都有很好的保存和延續(xù)。特別是近現(xiàn)代傳統(tǒng)商業(yè)、工業(yè)、民居、廠房、倉庫、商店、船埠、碼頭、宿舍及各種生產生活用具都還能清晰地得到展現(xiàn)。原住民的生產、生活方式、飲食、民俗及市井文化仍在這個歷史街區(qū)中留下濃厚的烙印。 看有關記述可鏈接:京杭大運河——拱宸橋(續(xù)) “廣濟通衢”是指流經塘棲古鎮(zhèn)的運河上一座古橋——廣濟橋。據(jù)說始建于唐,明弘治二年(1489)曾重建,是大運河杭州段上最古老的橋。它雄跨塘棲運河南北,是古運河上僅存的七孔石拱橋,亦是大運河上保存最好的薄墩聯(lián)拱石橋。它在水鄉(xiāng)古鎮(zhèn)塘棲的懷抱中,連接著運河兩岸,把水北老街、乾隆御碑、三條半弄……一處處體現(xiàn)江南風情和悠久歷史的景點聯(lián)系在一起。 看有關記述可鏈接:京杭大運河——塘棲古鎮(zhèn) “武林問渡”是指介于杭州拱宸區(qū)與下城區(qū)相連處的武林門運河碼頭。如今在高聳的大樓下,可看到運河上艤舟行船,絡繹不絕。早在南宋時期這一帶就是“人煙輻輳,商賈云集”的繁華之地。清代康熙、乾隆都是通過運河由此入城的,似乎“皇恩浩蕩”亦由此而始。近些年來隨著運河上游船的開通,來此處問津探路的人更是紛至沓來。 看有關記述可鏈接:京杭大運河——水上巴士 “西陵懷古”是指錢塘江東岸的西興古鎮(zhèn)。這是杭州運河十景中唯一不在京杭大運河之列的景點。西興作為古老的渡口,是浙東運河的起點。北宋前,因錢塘江多礁石,所以海上運輸往往從寧波經過浙東運河,在西興轉駁。歷史上西興古鎮(zhèn)的繁榮,對杭州的發(fā)展,對運河航運的興盛都是至關重要的。今日西興古鎮(zhèn)還有許多運河古跡保存完好,古風古貌猶存。人們來到這里,懷古的之情油然而生。早在春秋時,越人范蠡就在此筑城,名曰固陵。六朝時,改稱西陵。唐杜甫有詩曰:“商胡離別下?lián)P州,憶上西陵故驛樓”。今之西興的名稱是吳越國錢鏐時所改。所以為突出懷古之意,遂用更老一些的名稱——西陵。 看有關記述可鏈接:古鎮(zhèn)·古橋·古纖道——探訪浙東運河 至于另外的香積梵音、富義留馀、鳳山煙雨、龍山塔影、三堡會瀾等五個景點,待我在后面一一記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