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越多越反動9小時前 一月讀書26本。 之前說要把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已出的71本全部看完,目前大概完成了一半了(35本),剩下的或許今年能做到吧。本月讀的這套書包括: 柯蘭霓,《耶穌會士白晉的生平與著作》,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龍伯格,《清代來華傳教士馬若瑟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伊夫斯·德·托馬斯·德·博西耶爾夫人,《耶穌會士張誠:路易十四派往中國的五位數(shù)學(xué)家之一》,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魏若望,《耶穌會士傅圣澤神甫傳:索隱派思想在中國及歐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 高華士,《清初耶穌會士魯日滿:常熟賬本及靈修筆記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 費迪南德·李?;舴?,《李?;舴抑袊眯腥沼洠ㄉ?、下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年。 汪壽松 等編譯,《八國聯(lián)軍占領(lǐng)實錄:天津臨時政府會議紀要(上、下冊)》,天津:天津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2004年。 穆素潔,《中國:糖與社會——農(nóng)民、技術(shù)和世界市場》,廣東:廣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其它近代史有關(guān) Albert Feuerwerker, The Foreign Establishment in China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76. John F. Cady, The Roots of French Imperialism in Eastern Asi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54. 李尚仁,《帝國的醫(y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yī)學(xué)的創(chuàng)建》,臺北:允晨文化,2012年。 徐中約,《中國進入國際大家庭:1858-1880年間的外交》,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8年。 Thomas Francis Wade, The Hsin Ching Lu, or Book of Experiments Being the First of a Series of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Hong Kong: MDCCCI.IX, 1859. 潘光哲,《華盛頓在中國:制作“國父”》,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潘光哲,《遙想,德先生:百年來知識分子的歷史格局》,臺北:南方家園,2011年。 劉耿生 編,《同治事典》,臺北:遠流,2005年。 懷禮,《一個傳教士眼中的晚清社會》,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年。 其它中國史有關(guān): 許倬云,《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nèi)外分際》,臺北:時報文化,2009年。 李振盛,《紅色新聞兵:一個攝影記者密藏底片中的文化大革命》,香港:香港中文大學(xué)出版社,2018年。 日本史: 牧原憲夫,《日本近現(xiàn)代史2:民權(quán)與憲法》,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原田敬一,《日本近現(xiàn)代史3:日清、日俄戰(zhàn)爭》,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 歐洲史 芭芭拉·塔克曼,《遠方之鏡:動蕩不安的十四世紀》,臺北:遠足文化,2018年。 勒高夫,《我們必須給歷史分期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8年。 河野密,《法西斯主義之組織理論》,上海:華通書局,出版年不詳。 二月讀書21本,但是本來打算復(fù)習(xí)資格考要考的書單,但是莫名其妙的一直沒有開始,反而是奇奇怪怪的書讀了很多。當然這個“奇怪”也只是相對于有計劃的讀書而言的,畢竟是過年在家,總覺得全然是任務(wù)性的讀書終究是乏味,于是就任憑興趣閱讀。 首先是買了一套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的“親歷中國叢書”系列,這是一套不太常見的近代外國人中國游記的集結(jié)譯著,我在孔夫子上買了一套,假期在家看了其中的5本,分別是 芮尼,《北京與北京人》,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施美夫,《五口通商城市游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唐可·阿爾梅洛,《穿過鴉片的硝煙》,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科瓦列夫斯基,《窺視紫禁城》,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托馬斯·利德爾,《帝國麗影》,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 這套游記本身雖然并非無趣,但是也不可能和古伯察或者杜格爾德的回憶錄相比。但是《北京和北京人》除外,我正是因為這本而購買一個系列,原本我以為Rennie的這本書并無中譯本,但是這套冷門的叢書居然真的有譯出來,著實讓我驚訝??上У氖欠g質(zhì)量其實并不是很好,錯誤不少,但至少聊勝于無吧。畢竟已經(jīng)讀過英文原版了,中文的閱讀其實是再卻認自己是否有誤解或疏漏而已。 史料方面比較重要的是讀了 British Parliament,Correspondence with Mr. Bruce in China, 1860, London: Harrison and Sons, 1860. 我不太明白為什么這一份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戰(zhàn)的通信就能在網(wǎng)上找到,而其它的BPP就沒有?好在我在政大找到了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office,感謝政大讓我可以免得跑一趟Kew的National archive。 另外還讀完了 陳義杰 編:《翁同龢日記(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其它有關(guān)清史研究的書11本: 伯爾考維茨,《中國通與英國外交部》,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9年。 裴宜理,《華北的叛亂者與革命者,1845-1945》,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山本進,《清代社會經(jīng)濟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 鹿智鈞,《根本與世仆:清朝旗人的法律地位》,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7年。 朗宓榭,阿梅龍,顧有信 等,《新詞語新概念:西學(xué)譯介與晚清漢語詞匯之變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 雷勤風,《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臺北:麥田出版,2018年。 史景遷,《王氏之死:大歷史背后的小人物命運》,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年。 王楊宗,《傅蘭雅與近代中國的科學(xué)啟蒙》,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0年。 梁柏力,《被誤解的中國:看明清時代和今天》,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阿海,《雍正十年(1732):那條瑞典船的故事》,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龔李夢哲,《臺灣第一領(lǐng)事館:洋人、打狗、英國領(lǐng)事館》,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 裴宜理、雷勤風和梁柏力的三本書推薦閱讀,如果希望讀有趣的故事,那么阿海的那本有關(guān)瑞典船的故事還不錯看。 日本史繼續(xù)閱讀巖波書局的那套書,不過因為第四和第六冊被人借走就只能先看第五和第七冊: 加藤陽子,《日本近現(xiàn)代史5:從滿洲事變到日中戰(zhàn)爭》,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 雨宮昭一,《日本近現(xiàn)代史7:占領(lǐng)與改革》,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 不得不承認日本人對于自己近代史的認識和我們的認知相當不同,當然我不做價值判斷,這取決于讀者自己的立場。 最后是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臺北:南方家園文化,2013年。 確實是經(jīng)典,也很值得閱讀,美洲是個很有趣的“半邊陲區(qū)域”的范例,對于理解華勒斯坦而言很有參考價值,但是本書提供的是感性的理解而非理性的理解,應(yīng)注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