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積是一種小兒常見的疾病,常見于5歲以下兒童,尤以城市兒童居多。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患兒沒有饑餓感,喜歡吃冷飲,面黃肌瘦,頭發(fā)枯黃、稀疏,腹脹,大便稀而酸臭異常。此病若不加重視,容易引起小兒貧血并引發(fā)營養(yǎng)不良,影響小兒的正常生長發(fā)育。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疳積多是因為小兒營養(yǎng)失衡造成的,由于小兒的生理功能尚未發(fā)育成熟,家長又缺乏正確的喂養(yǎng)常識,盲目給孩子加強營養(yǎng),生怕孩子吃不飽、吃不好,反而加重了小兒的脾胃負擔,損傷了氣血津液,造成小兒消化功能紊亂,因而出現(xiàn)疳積現(xiàn)象。 特效穴位按摩 No.1 按壓中脘穴 【穴位位置】位于上腹部,身體前正中線上,臍中上4寸。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端按壓中脘穴,力度要輕柔。 No.2 按壓章門穴 【穴位位置】位于側腹部,第11肋間游離端的下方,左右各一。 【按摩方法】將雙手手指指腹端放在章門穴做環(huán)狀按壓運動2分鐘,每日2次。 No.3 按壓足三里穴 【穴位位置】位于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端垂直按壓足三里穴,力度稍大些。 No.4 按揉百蟲窩 【穴位位置】位于大腿內側,髕骨內側上3寸,左右各一。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端按揉百蟲窩36次,以有酸脹感及熱感為佳。 No.5 掐壓四縫穴 【穴位位置】位于掌面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第1指關節(jié)橫紋縫隙中點,左右手共8個穴位。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端依次掐壓四縫穴,每穴掐壓6~16次。 辨證加減按摩 根據(jù)中醫(yī)辨證的施治原則,可將小兒疳積分為乳食積滯型和氣血兩虧型兩種類型,不同類型的疳積要選用不同的按摩療法進行治療。 乳食積滯型 【病癥特點】脘腹脹滿,納食不香,夜眠不寧,精神不振,大便不調且常有惡臭或便秘,同時可伴有手足心熱等癥,苔厚膩,色微黃少津液,指紋紫紅色。 【按摩方法】清脾土500次,補脾經300次,清大腸300次,清腎水100次,揉中脘5分鐘。 氣血兩虧型 【病癥特點】面色[圖片]白或萎黃,呈干癟老人面容,毛發(fā)稀疏易脫,骨瘦如柴,皮膚干燥多屑,精神萎靡,啼聲低沉,困倦無力,動則汗出,四肢不溫可伴水腫(以下肢為多見),不思飲食或嗜食僻,發(fā)育障礙,腹部凹陷,大便溏泄,舌淡苔薄,指紋色淡。 【按摩方法】補脾經500次,推上三關300次,揉摩中脘穴5分鐘,摩丹田2分鐘,揉血海穴30次,指揉腎俞穴、命門穴各1分鐘。 TIPS自我保健 ·要合理喂養(yǎng)小兒,盡可能給予母乳喂養(yǎng),及時添加輔食,注意營養(yǎng)補充,要給予高蛋白及高熱量正常飲食或軟食,以分次多餐為宜。 ·糾正偏食和嗜食異常等不良習慣。 ·適當安排小兒進行戶外活動及身體鍛煉,以增進食欲,提高消化能力。 ·保證小兒的充足睡眠。 ·注意飲食衛(wèi)生,預防各種腸道傳染病和寄生蟲病。 |
|
來自: 謹身節(jié)用華 > 《專家治病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