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白,字太白。 · 出生【長安元年(701年)】 其生地應(yīng)為安西都護府(今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境內(nèi))。祖籍為甘肅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詳。(一說李白為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 ·
五歲【神龍元年(705年)】 隨父李客全家遷居劍南道綿州昌隆縣(四川江油縣) , 見李陽冰《序》及范傳正《碑》。開始讀書 , 見《上安州裴長史書》 :“五歲誦六甲。 ”李白十五歲時,已有詩賦多首,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是年岑參生。十歲作《秋于敬亭送從侄卷游廬山序》 ·
十歲 【睿宗景云元年 (710) 】 讀諸子百家 , 通詩書。 《上安州裴長史書》 :“ 十歲觀百家。 ” 《新唐書》本傳 :“ 十歲通詩書。 ” 《秋于敬亭送從侄專游廬山序》 :“ 余小時 , 大人令誦《子虛賦》 , 私心慕之。 ” 亦約于是時。
·
十五歲 【 玄宗開元三年 (715) 】 觀奇書 , 學(xué)劍術(shù) , 好神仙?!顿洀埾噫€二首》 :“ 十五觀奇書 , 作賦凌相如。 ” 《酉陽雜俎》謂李白三擬《文選》 , 當(dāng)在此時。疑《明堂賦》、《擬恨賦》或作于此年?!杜c韓荊州書》 :“ 十五學(xué)劍術(shù)。 ” 范傳正《碑》云 :“ 少以俠自任。 ” 魏顥《李翰林集序》 :“ 少任俠。 ” 《感興八首》 :“ 十五學(xué)神仙 , 仙游未曾歇。 ” 《舊唐書》本傳 :“ 少有逸才 , 志氣宏放 , 飄然有超世之心。 ” ·
李白十八歲【開元六年(718年)】 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nèi))讀書。 從趙蕤學(xué)縱橫術(shù)?!对L戴天山道士不遇》詩此年或下一年完成。
·
李白二十歲 【 開元八年 (720) 】 疑似是《大獵賦》初稿完成之年 ·
李白二十一歲 【開元九年(721)】 春,游成都,拜見蘇颋。 蘇颋在這年年初赴蜀為益州長史,《上安州裴長史書》:“前禮部尚書蘇公出為益州長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禮,因謂群寮曰:‘此子天才英麗,下筆不休,雖風(fēng)力未成,且見專車之骨,若廣之以學(xué),可以相如比肩也。’”所獻作品中疑有《大獵賦》初稿,故蘇氏以司馬相如比之。同時獻有《春感》詩。《登錦城散花樓》也是在這年所作。這年在成都游覽司馬相如琴臺、揚雄故宅。 ·
李白二十四歲【開元十二年(724年)】 離開故鄉(xiāng)而踏上遠(yuǎn)游的征途。行前,作了《別匡山》。出三峽,到江陵,遇司馬承禎,作《大鵬遇希有鳥賦》?!洞簌i賦序》云 :“ 余昔于江陵見天臺司馬子微 , 謂余有仙風(fēng)道骨 , 可與神游八極之表 , 因著《大鵬遇希有鳥賦》以自廣。 ” 是年還寫有《渡荊門送別》、《秋下荊門》等詩。
·
李白二十五歲【開元十三年(725年)】 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作 《望天門山》、《金陵城西月下吟》、《楊叛兒》、《長干行》、 《自巴東舟行經(jīng)瞿塘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宿巫山下》(此詩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是李白流夜郎中途遇赦,出三峽時所作)、《渡荊門送別》、《荊門浮舟望蜀江》、《古風(fēng)其三十三》(北溟有巨魚)等詩。
·
李白二十六歲【開元十四年(726年)】。 春往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秋,病臥揚州。冬,離揚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娶妻許氏,許氏祖父為許圉師(湖北安陸人,曾四次擔(dān)任宰相)(唐代文人擇偶觀念:婚對宦有重大影響{主要瞄準(zhǔn)五大家族:清河、博陵崔氏、范陽盧氏、趙菌、隴西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許氏生一兒伯禽一女平陽。{白始娶于許,生一女,一男曰明月奴,女既嫁而卒。又合于劉,劉訣。次合于魯一婦,生子曰頗黎。終娶于宋}《李翰林集序》“李白剛開始娶許氏,生一兒一女(明月奴可能為伯禽乳名),(可能許氏去世)后和劉氏交好,分手后,和東魯一女子生一子,叫頗黎。 ” 途經(jīng)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jié)識孟浩然?!渡侠铉摺?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Helvetica, sans-serif;"> 《金陵酒肆留別》、《夜下征虜亭》、 《白田馬上聞鶯》、《蘇臺覽古》、《烏棲曲》、《越中覽古》、《淮南臥病書懷寄蜀中趙征君蕤》、《送崔十二游天竺寺》、《越女詞五首》、《西施》、《浣紗石上女》、《采蓮曲》、《淥水曲》、《王右軍》、《別儲邕之剡中》(卷十五)。等詩。
·
李白二十七歲【開元十五年(727年)】 是年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李白二十七歲。是年王昌齡進士及第。李白到達(dá)襄州(今湖北省襄陽市)的峴山拜訪隱居的孟浩然,兩人結(jié)下深厚的友誼。李白在那里留下了《襄陽曲四首》。 ·
李白二十八歲【 開元十六年(728年)】。 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于斯。 《江夏行》、《早春于江夏送蔡十還家云夢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