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脈 經(jīng)》 【西晉】王叔和 撰 《脈 經(jīng)》(二)目錄 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第一 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后脈第二 平三關病候并治宜第三 平奇經(jīng)八脈病第四 【正文】 《脈 經(jīng)》·卷二 平三關陰陽二十四氣脈第一 左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小腸脈也??嗄毐?,小腹中有疝瘕,王月(王字一本作五)即冷上搶心。刺手心主經(jīng),治陰。心主在掌后橫理中。(即太陵穴也) 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后脈第二 心實 平三關病候并治宜第三 寸口脈浮,中風,發(fā)熱,頭痛。宜服桂枝湯、葛根湯,針風池、風府,向火灸身,摩治風膏,覆令汗出。 寸口脈緊,苦頭痛,骨肉疼,是傷寒。宜服麻黃湯發(fā)汗,針眉沖、顳,摩治傷寒膏。 寸口脈微,苦寒,為衄。宜服五味子湯,摩茱萸膏,令汗出。 寸口脈數(shù),即為吐,以有熱在胃脘,熏胸中。宜服藥吐之,及針胃脘,服除熱湯。若是傷寒七、八日至十日,熱在中,煩滿渴者,宜服知母湯。 寸口脈緩,皮膚不仁,風寒在肌肉。宜服防風湯,以藥薄熨之,摩以風膏,灸諸治風穴。 寸口脈滑,陽實,胸中壅滿,吐逆,宜服前胡湯,針太陽、巨闕,瀉之。 寸口脈弦,心下,微頭痛,心下有水氣。宜服甘遂丸,針期門,瀉之。 寸口脈弱,陽氣虛,自汗出而短氣。宜服茯苓湯、內補散,適飲食消息,勿極勞。針胃脘,補之。 寸口脈澀,是胃氣不足。宜服干地黃湯,自養(yǎng),調和飲食,針三里,補之。(三里一作胃脘) 寸口脈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虛,去血故也。宜服竹皮湯、黃土湯,灸膻中。 寸口脈伏,胸中逆氣,噎塞不通,是胃中冷氣上沖心胸。宜服前胡湯、大三建丸,針巨闕、上脘,灸膻中。 寸口脈沉,胸中引脅痛,胸中有水氣,宜服澤漆湯,針巨闕,瀉之。 寸口脈濡,陽氣弱,自汗出,是虛損病。宜服干地黃湯,薯蕷丸、內補散、牡蠣散并粉,針太沖,補之。 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湯、生姜湯、茱萸丸、調和飲食以暖之。 寸口脈實,即生熱,在脾肺,嘔逆氣塞;虛,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有熱,即宜服竹葉湯、葛根湯;有寒,宜服茱萸丸、生姜湯。 寸口脈細,發(fā)熱,吸吐。宜服黃芩龍膽湯。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湯,灸中府。 寸口脈洪大,胸脅滿。宜服生姜湯、白薇丸,亦可紫菀湯下之,針上脘、期門、章門。上上部寸口十七條。 關脈浮,腹?jié)M不欲食。浮為虛滿,宜服平胃丸、茯苓湯、生姜前胡湯,針胃脘,先瀉后補之。 關脈緊,心下苦滿急痛。脈緊者為實,宜服茱萸當歸湯,又大黃湯,兩治之,良。針巨闕、下脘,瀉之。(千金云服茱萸當歸湯又加大黃二兩佳) 關脈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湯、生姜湯、附子丸,針巨闕,補之。 關脈數(shù),胃中有客熱。宜服知母丸、除熱湯,針巨闕、上脘,瀉之。 關脈緩,其人不欲食,此胃氣不調,脾氣不足。宜服平胃丸、補脾湯,針章門,補之。 關脈滑,胃中有熱?;瑸闊釋?,以氣滿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紫菀湯下之,大平胃丸,針胃脘,瀉之。(《千金》云:宜服樸硝麻黃湯、平胃丸) 關脈弦,胃中有寒,心下厥逆,此以胃氣虛故爾。宜服茱萸湯,溫調飲食,針胃脘,補之。 關脈弱,胃氣虛,胃中有客熱。脈弱為虛熱作病。其說云: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正宜服竹葉湯,針胃脘,補之。 關脈澀,血氣逆冷。脈澀為血虛,以中焦有微熱。宜服干地黃湯、內補散,針足太沖上,補之。 關脈芤,大便去血數(shù)斗者,以膈輸傷故也。宜服生地黃并生竹皮湯,灸膈輸。若重下去血者,針關元;甚者,宜服龍骨丸,必愈。 關脈伏,中焦有水氣,溏泄。宜服水銀丸,針關元,利小便,溏泄便止。 關脈沉,心下有冷氣,苦滿吞酸。宜服白薇茯苓丸,附子湯,針胃脘,補之。 關脈濡,苦虛冷,脾氣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湯、女萎丸,針關元,補之。 關脈遲,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湯,針胃脘。補之。 關脈實,胃中痛。宜服梔子湯、茱萸烏頭丸,針胃脘,補之。 關脈牢,脾胃氣塞,盛熱,即腹?jié)M響響。宜服紫菀丸、瀉脾丸,針灸胃脘,瀉之。 關脈細,虛,腹?jié)M。宜服生姜茱萸蜀椒湯、白薇丸,針灸三脘。 關脈洪,胃中熱,必煩滿。宜服平胃丸,針胃脘。先瀉后補之。上中部關脈十八條。 尺脈浮,下熱風,小便難。宜服瞿麥湯、滑石散。針橫骨、關元,瀉之。 尺脈緊,臍下痛。宜服當歸湯,灸天樞,針關元,補之。 尺脈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氣。宜服小建中湯(一本更有四順湯),針氣海。 尺脈數(shù),惡寒,臍下熱痛,小便赤黃。宜服雞子湯、白魚散,針橫骨,瀉之。 尺脈緩,腳弱下腫,小便難,有余瀝。宜服滑石湯、瞿麥散,針橫骨,瀉之。 尺脈滑,血氣實,婦人經(jīng)脈不利,男子尿血。宜服樸硝煎、大黃湯,下去經(jīng)血,針關元,瀉之。 尺脈弦,小腹疼,小腹及腳中拘急。宜服建中湯、當歸湯,針氣海,瀉之。 尺脈弱,陽氣少,發(fā)熱骨煩。宜服前胡湯,干地黃湯、茯苓湯,針關元,補之。 尺脈澀,足脛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湯,針足太沖,補之。 尺脈芤,下焦虛,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黃湯,灸丹田、關元,亦針補之。 尺脈伏,小腹痛,疝,水谷不化。宜服大平胃丸、桔梗丸,針關元,補之。(桔梗丸一云結腸丸) 尺脈沉,腰背痛。宜服腎氣丸,針京門,補之。 尺脈濡,苦小便難(《千金》云:腳不收風痹)。宜服瞿麥湯、白魚散,針關元,瀉之。 尺脈遲,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針氣海、關元,補之。 尺脈實,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當歸湯,加大黃一兩,以利大便;針關元,補之,止小便。 尺脈牢,腹?jié)M,陰中急。宜服葶藶子茱萸丸,針丹田、關元、中極。上下部尺脈十六條。 平奇經(jīng)八脈病第四 脈有奇經(jīng)八脈者,何謂也? 然:有陽維、陰維,有陽蹺、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jīng),故曰奇經(jīng)八脈也。 經(jīng)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于經(jīng)也? 然:圣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虞。天雨降下,溝渠溢滿,霈妄行,當此之時,圣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流溢,諸經(jīng)不能復拘也。 奇經(jīng)八脈者,既不拘于十二經(jīng),皆何起何系也? 然:陽維者,起于諸陽之會;陰維者,起于諸陰之交。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畜不能環(huán)流溉灌諸經(jīng)者也。陽蹺者,起于跟中,循外踝而上行,入風池。陰蹺者,亦起于跟中,循內踝而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沖脈者,起于關元,循腹里直上,至咽喉中(一云:沖脈者,起于氣沖,并陽明之經(jīng),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督脈者,起于下極之輸,并于脊里,循背上,至風府。沖脈者,陰脈之海也;督脈者,陽脈之海也。任脈者,起于胞門、子戶、夾臍上行,至胸中(一云: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喉咽)。帶脈者,起于季肋,(《難經(jīng)》作季脅)回身一周。此八者,皆不系于十二經(jīng),故曰奇經(jīng)八脈者也。 奇經(jīng)之為病何如? 然: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相維,悵然失志,容容(《難經(jīng)》作溶溶)不能自收持(悵然者,其人驚,即維脈緩,緩即令身不能自收持,即失志善忘恍惚也)。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陽維為衛(wèi),衛(wèi)為寒熱。陰維為榮,榮為血,血者主心,故心痛也)。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陰蹺在內踝,病即其脈急,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陽蹺在外踝,病即其脈急,其人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沖之為病,逆氣而里急(沖脈從關元至喉咽,故其為病逆氣而里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督脈在背,病即其脈急,故令脊強也)。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任脈起于胞門、子戶、故其病結為七疝、瘕聚)。帶之為病,苦腹?jié)M,腰容容(《難經(jīng)》作溶溶)若坐水中狀(帶脈者,回帶人之身體,病即其脈緩,故令腰容容也)。此奇經(jīng)八脈之為病也。 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苦肩息,灑灑如寒。 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 診得陰維如貫珠者,男子兩脅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狀。 診得帶脈,左右繞臍腹腰脊痛,沖陰股也。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陰陽皆實盛者,此為沖、督之脈也。 沖、督之脈者,十二經(jīng)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jīng)不復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癡,不者,必當猶豫,有兩心也。 兩手陽脈浮而細微,綿綿不可知,俱有陰脈,亦復細綿綿,此為陰蹺,陽蹺之脈也。此家曾有病鬼魅風死,苦恍惚,亡人為禍也。 診得陽蹺,病拘急;陰蹺病緩。 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背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人風癇疾。 脈來中央浮,直上下痛者,督脈也。動苦腰背膝寒,大人癲,小兒癇也,灸頂上三丸。正當頂上。 尺寸脈俱牢(一作芤),直上直下,此為沖脈。胸中有寒疝也。 脈來中央堅實,徑至關者,沖脈也。動苦少腹痛,上搶心,有瘕疝,絕孕,遺矢、溺,脅支滿煩也。 橫寸口邊丸丸,此為任脈??喔怪杏袣馊缰?,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 脈來緊細實長至關者,任脈也。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取臍下三寸。 【《脈 經(jīng)》·卷二】
|
|
來自: 草廬經(jīng)略 > 《醫(yī)藥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