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這個詞近些年挺火的,簡而言之就是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在這個家庭中大至家庭氛圍、小至餐飲習慣,都會深刻地影響子女日后在社會中的表現(xiàn)。 比如當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愛或母愛其中一項處于相對缺失的狀態(tài),或者父母有心無力,對孩子缺少充足的陪伴時間,那么這個孩子在日后的擇偶上有可能會比其他孩子更傾向于填補這種情感上的空缺,形成不健康的依賴型人格。 只是在近些年,原生家庭慢慢也成為了一種借口。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并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span> ——弗蘭克·卡德勒[心理學家·美國] 許多人的原生家庭固然不能稱得上是健康,但在意識到自己問題后仍然遷怒于自己原生家庭;更有甚者,把“原生家庭”當成自己的一種防衛(wèi)機制,一旦自己遇到無法應付的困境就把自己的原生家庭搬出來當擋箭牌,把自己所遭受的所有不如意都歸咎于原生家庭所帶給自己的童年創(chuàng)傷,把自己無力應對的困境推給原生家庭去買單,這已經成為新時代的另一種“阿Q精神”了。 正視自己的問題,著手去解決自己的問題,每個體面的成年人,都是如此反反復復、跌跌撞撞地長大的。 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原生家庭”也不過是一個時髦一點的借口而已,這種借口每個時代都會披上新的糖衣,過去叫“壓力”“喪”“童年陰影”,現(xiàn)在或許叫“原生家庭焦灼”,無論這層糖衣如何變化,目的都是為了讓人更容易接受自己人性里熱衷于逃避、過度依賴舒適圈的那一面。 人都不會是完美無缺的,哪怕是自己的父母,他們也不過是在生活的洪流中不太顯眼的普通人,人性中的弱點他們也無法避免。理解并尊重父母的苦衷后,人才能真正成熟,可以獨當一面地組建另一個家庭。 成長是更耐心一些地陪伴父母老去,然后慢慢地預習自己衰老的過程,你見過足夠溫柔的老去,于是自己不畏懼歲月的殘酷。 |
|
來自: 自由翱翔-zyax > 《哲理、方法、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