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注:本文曾刊登在2016年“博遠父母課堂”上。 “閨女,我以后得在文章中一直寫你的事,為了保護隱私,給你起個筆名,好不?” “好呀,好呀!”我要起個最甜最甜的名字!” “那叫啥呢?” 就叫“糖心吧!” “糖心,倒是很好聽,可是我叫糖心爸好像有點別扭?!?/span> “嗯……那就叫糖糖吧!” “好呀,以后你就叫糖糖,我叫糖糖爸!”
這是幾天我和閨女的一段對話,就這樣,從此我閨女在文中叫“糖糖”,我叫“糖糖爸”。幾乎每個孩子都愛吃糖,糖糖也不例外,下面我講講我是如何和女兒共同制定規(guī)則,讓她減少吃糖的。
糖果大戰(zhàn)與自控力 巧克力、棒棒糖、紅糖一直是我們和閨女戰(zhàn)爭的焦點。三歲后孩子和的爸爸媽媽對抗情緒很嚴重,凡是都和我們對著干。我們反思了自己的行為,覺得問題還是出在父母身上,我們對閨女管得太多了。我在《到底該不該答應孩子的要求》中提到,總是被延遲滿足的孩子,會把對父母的憤怒和焦慮一直帶到成年,并且會延伸到對外界一切事物。反思后,我們改變做法,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自控力。我們把紅糖罐交給她自己保管,前提是講好條件,每天只能吃一塊(大塊紅糖敲碎的小塊)。 閨女的表現(xiàn)超乎我們的想象,雖然吃完一塊她還會耍賴再要一塊,但是吃完第二塊基本就能忍住了,開始的幾天抱著糖罐睡覺,新鮮勁過去后,孩子不再抱著睡,我們也把糖罐放在孩子能看到、觸手能及的地方。那些天孩子自豪的對我們說:爸爸媽媽,我已經(jīng)長大了,能夠自己“管控”我的糖罐了……那一刻,我感覺孩子真的長大了,她不但是糖罐和糖的主人,也是自己的小主人了。 只有把獨立和自主還給孩子,孩子才會長大,一直被父母嚴管的孩子一生都充滿焦慮,他們做任何事情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內(nèi)心的需要,而是父母是否滿意,直至成年也是如此,他們的一生都在重復這個童年建立的心理模式,所以不管生理年齡多大,他們都活得象個孩子,無法真正獲得心靈的成長和自由。 在《到底該不該答應孩子的要求》中曾介紹過“糖果實驗”,該實驗幾十年的跟蹤數(shù)據(jù)表明,有自控力的孩子在成年后事業(yè)、工作、婚姻等各個方面的表現(xiàn)都明顯優(yōu)于自控力差的孩子。 自控力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行為,能夠堅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夠控制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情。 自控力對一個人的獨立成長至關重要。自控力是一個人學習、工作取得成績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個沒有自控力的人,注定終生在任何方面都不會有所成就,他們的人生就像一口口挖了一半的井,沒有一處能出水,一生都在忙碌著挖井和四處討水喝。
散養(yǎng)的孩子容易半途而廢 在培養(yǎng)孩子自控力的過程中,很多父母能理解要把自主還給孩子,但是還給孩子后該怎么做呢?有些父母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就是散養(yǎng)模式。 我接觸過很多不愛學習的孩子,上高中后他們的父母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四處求救,在這些孩子回憶童年成長經(jīng)歷時,大都會回憶起在童年時一些中途放棄的事,例如各種興趣班。 這些父母,孩子想報興趣班就給報,上了幾天沒興趣了,就輕易給退了??措娨暯榻B哪本書好了,就給孩子買,看了幾天看不去,就仍在一邊,這樣孩子逐漸養(yǎng)成了想一出是一出,想做啥,就試試,不想做了,就扔一邊的壞習慣。 孩子在小的時候,是很難控制自己的,他們做事情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容易放棄,這個時候是最需要父母來協(xié)助他們的時候。根據(jù)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他們在10歲后才能逐步由他律轉為自律。在10歲前,孩子是需要父母的“他律”的。他律不是嚴管,也不是散養(yǎng)。 就興趣班這事來說,首先在報之前,父母一定要謹慎,區(qū)分哪些是孩子真正感興趣的,哪些是一時熱情,興趣班宜少不宜多。對于孩子真正感興趣的再去報。第二,孩子在上任何一個興趣班時,等新鮮勁過后,一定會遇到各種困難,在孩子遇到困難之前父母就得有心理準備,如果孩子遇到困難,應該和孩子一起去想辦法解決,而不是去一棄了之。否則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容易淺嘗輒止,浪費了時間和金錢,同時這樣的孩子不會順利度過由他律到自律的過程。
父母該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培養(yǎng)孩子的自控力呢? 表率作用 調查發(fā)現(xiàn),如果父母的自控力好,那么孩子的自控力往往會很好,這就是表率的作用,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主動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尤其是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一定要按計劃實施。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父母的品質在無形中影響著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許多事情是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做的,例如鍛煉身體,父母要根據(jù)孩子不同年齡段的特點幫助孩子制定不同的鍛煉計劃,例如登山,是適合學齡前和中學階段的一個很好的鍛煉方式,一旦制定計劃,父母一定要嚴格執(zhí)行下去,這種堅持的力量會無形中傳給孩子。
重要事情,提前要和孩子有所約定 在做一件具體事情前,要和孩子有所約定,對于幼兒要有簡單的約定,大的孩子要有一些復雜、具體的約定。例如,我在把糖罐給3歲女兒前,我和她約定了每天吃幾塊,雖然她沒能完全遵守約定,但是我能看到她在以后的日子中逐步靠近了這個約定。再如對大一些的孩子報興趣班,父母負責任的做法是在報班前就要對該興趣班日后可能會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去做了解,知道在該問題出現(xiàn)時該如何去應對,并且要把這些問題提前和孩子溝通到位,讓孩子了解這個興趣班的難度。這樣孩子提前有了心理準備,第一會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降低了畏難心理,第二使得孩子不會輕易放棄。 如果父母僅僅是給孩子報了名,交了錢,負責接送,而是對學習的過程不聞不問,相信沒幾個孩子能堅持下來。要知道,這個世界沒幾個人喜歡去做枯燥的、需要耐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如果大人在孩子堅持不下來時再適時的抱怨幾句:你怎么搞的,我花了那么多錢,讓你來學習,你學了幾天卻沒了興趣……這無異于加速了孩子放棄的速度。其實這樣的父母是不負責任的,你浪費了金錢和孩子的時間是必然的結果,更可怕的是,通過一件件類似的事件,錯過了孩子自控力的培養(yǎng),最終孩子也會厭倦學業(yè)。
拆分任務,讓孩子體會成就感 對于一個較大的任務,可以把它拆分成幾個小的任務,或者幾個小的步驟,這樣孩子能通過一個中等程度的努力就能夠完成。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努力最容易激發(fā)人努力的動機。太容易和太難的任務都容易讓人放棄。 對于那些已經(jīng)十分厭學的孩子,他們討厭的并不是學習,而是一種長期失敗的體驗,這讓他們產(chǎn)生了一種無能為力和自暴自棄的感覺,在心理學上叫做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的人會把失敗歸于外因,怨天尤人,其實他們潛意識里怕的是努力后依然會失敗。要想改變這種現(xiàn)狀,父母可以和孩子定力一個小目標,這個目標是父母預判孩子在一定時間內(nèi)通過一個中等努力能達到的,如果能達到后孩子的自信心就會恢復一點。通過這樣一點點的恢復,讓孩子逐步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