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趙艷青 攝影:趙艷青 徐其鋒 初識建水大約是從一把草芽、一方豆腐、一條憨沙莜開始。草芽又名象牙菜,獨一無二的別無他處種植的蔬菜;建水豆腐,《舌尖上的中國》累牘介紹;建水沙莜,香糯甜軟,湯鑊烹之糖汁橫流,坊間傳說乾隆帝食后贊:“真云南參也?!背侵欣先藗儼裂越ㄋ闹T多特色物產(chǎn),會在介紹結(jié)束語中重重的說上一句:“水好!” 雙龍橋 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又名臨安府,城內(nèi)城外水光瀲滟。城中水井遍布,井圍各色樣貌,水質(zhì)各不相讓。關(guān)于井的對聯(lián):“龍井紅井諸葛井,醴泉淵泉溥博泉?!闭f的是最著名的幾眼水井。 溥博泉大阪井 西城清遠(yuǎn)門一帶有明代的溥博泉俗稱大阪井,井邊香爐里青煙裊裊供奉著井龍王,香爐前按時定節(jié)敬獻(xiàn)果品菜蔬?!对颇贤ㄖ尽份d“水潔味甘,供全城之飲”。民間又有“水味之美,甲于全滇”之說,是民眾們譽封的滇南第一井。古城臨安的清晨是在“西-門-水!”漣漪蕩開的賣水吆喝聲里悠悠醒來。 邑人井邊扁擔(dān)擔(dān)水,更有機動車們大小水桶取水,晨、昏時井旁頗為擁擠,午間婦人們提水就地浣衣,井中魚兒搖頭擺尾很得意。距西門路遠(yuǎn)的人家晨起買井水是日常事,馬蹄噠噠的水車穿大街走小巷。 大阪井對面有間豆腐坊,老遠(yuǎn)就聞到空氣的豆腐香,坊內(nèi)女工們嘴上不閑手上更是麻溜,芊指下方塊豆腐雪玉可愛,擠在木盤中顫顫巍巍,似乎下一刻的要跳出來。建水豆腐是要烤的!街瞿里巷的烤豆腐自凌晨至午夜,一盆炭火一雙筷子,方形烤架上,堆滿了水豆腐、毛豆腐,攤前圍滿了食客,古臨安市井標(biāo)志景。 距大阪井不遠(yuǎn)處小節(jié)井名淵泉,水質(zhì)、甘甜與大板井一脈相承,水溫卻是寒涼入骨。井水清澈見底,可是不管怎樣飲取,馬上恢復(fù)原樣,即使是暴雨傾盆,四米水深不變,也從不溢出井沿,小紅魚跟竹節(jié)蝦在井底玩耍的快活。 青石鋪就井邊,青石圍成井欄,青石砌成井壁。井旁古舊老房,被風(fēng)雨歲月攜裹著退去原來的鮮亮,陳色蒼茫。井邊提水的老人言說,房子是廟產(chǎn),廟內(nèi)供奉幽冥王。老人說到此不僅使人想起那冰涼的水溫,井口映著碧落那水下可是臨著黃泉?又或者幽冥王氣息侵染了井水,于是水溫寒涼?只是水涼只管涼,邑人游人沒有不適感覺,周遭常年飲用井水者諸多高壽之人。 諸葛井 諸葛井在深巷中,整塊巨石雕成雙眼狀井欄,堅硬的白石被柔軟的井繩磨出深深的凹槽,似在訴說著歲月有痕。此井在眾多古井中德高望重,是有記載最古老的井。南門桂林街有新井俗稱四眼井。四口井欄,井旁有建筑,門楣匾額《水晶宮》,供奉著新井的龍君。建筑恢宏的東城迎暉門旁有醴泉,又名東井,建于元代,至今水量豐沛。晨曦、將晚中菜農(nóng)們進(jìn)城賣菜要經(jīng)過東井,一般會在此小憩。再次啟程前,菜農(nóng)們打來井水,一桶桶水潑到青菜上,逢著那日采摘的是薄荷,街巷空氣中浮動著辛香潔爽的味道久久不散,麻石塊路上水漬無蹤,過路的游人還要抽抽鼻子:“醒腦提神是薄荷?!币宦曒p笑、一街清凈。 被邑人愛稱為井中美人的東福井,俏立東林寺街,整塊巨石雕刻成三眼中空井欄,流暢圓潤,井石又被井繩親撫,磨痕均勻分布,像是盛開的青石花。最美麗的是在月圓之夜,井水倒映明月,冰輪十盤天上人間、人間天上。謝家大院有著建水最美的門樓,光影之下飛檐挑角內(nèi)“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深處藏著謝家井。尋井人會在井邊邂逅一古稀婦人,晨時取水常年無改、風(fēng)雨無阻,婦人腰身依然柔韌,說起做新媳婦時開始挑水,那面上就有了幾分羞怯。 擔(dān)水 謝家門樓 深巷街瞿中的水井,不期而至闖入眼睛,各各身世不凡、年頭悠長,井邊濕漉漉的青石、水漬洇染的青石墨色的洗衣槽,訴說著她尚在為邑人服役,未有些微懈怠。 井水,滋養(yǎng)著建水人的生命,澄明著建水人的神氣,若是把建水的古井比作人體的心臟,血脈就是城外諸多古老江河。 晚霞 河多,橋就多。絕美雙龍橋橫亙在瀘江河和塌沖河交匯處的水面上,因兩河猶如雙龍盤曲而得名,與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南北相望,猶如兄弟。橋下現(xiàn)為應(yīng)天湖,河已改道。橋,十七孔洞,兩座橋亭,宛若霓虹飛臥,橋亭的飛檐翹角上懸掛鐵馬風(fēng)鈴,晨光熹微、暮色四合有風(fēng)過,鈴兒聲似天外傳來仙樂叮咚。朝霞夕陽日日與橋相擁,紅日把橋面或染成金色或涂成嫣紅。太陽將出前、夕陽西沉后水面火紅或艷黃倒映著天上霞云,間或之一角漏出一方藍(lán)天,色彩失真至像是油彩重筆涂抹,是世間少有美景。清晨,待日出后,彩霞隱沒,橋洞的另一面,湖水卻像是比近處的水面高出一些,更多的金色水波粼粼生輝,金光中的橋洞,像是通往另一處世界的神秘之門。 天緣橋 天緣橋內(nèi)供奉觀音的彝族老媽媽 城東十公里處瀘江河上天緣橋,造型罕見呈S形,建有重檐亭閣一座,覆以八角贊尖頂,橋上有隱約仙人腳印,故邑人呼其為仙人橋。傳說建橋時有百名能工巧匠參與施工,但每每用餐時只有九十九人,眾匠人不解其故,待橋建好后,發(fā)現(xiàn)青石上不同于凡人的足跡,工匠們恍然卻原來是仙人神助。橋上消閑的村人指點橋面石上的腳印,說著老輩人口傳的神話故事。 橋亭內(nèi)東側(cè)立天緣橋碑、碑記,臨安知府栗爾璋提并書并文,字跡大氣磅礴絕美無儔,碑文黃絹幼婦。兩方石碑中間石制神龕雕刻技藝精湛,始建時供奉觀音像,一口聲音遠(yuǎn)悠的大鐘懸于神龕中,可惜神像、大鐘全部失蹤,只留下懸掛大鐘的鐵鉤。鐵鉤下是一塊形狀奇特的石頭,權(quán)且替代神像,業(yè)已被祈福的人貼滿金銀紙。對面圓形神龕內(nèi)有過韋陀菩薩像,現(xiàn)下是空空蕩蕩。亭閣藻井正中繪有太極圖,四周圍繞著八仙法器,另有梅蘭竹菊四君子圖畫、唐宋詩詞文字。 三眼橋洞正中位置石雕龍頭,另一面雕有龍尾,還曾鑄有金牛金劍,早年間被盜。橋頭兩只獅子,一只殘破一只無蹤,無蹤的石獅是拖拉機上坡時熄火倒車撞毀,石獅內(nèi)藏著的金磚現(xiàn)世后立時三刻不翼而飛,肇事逃逸的拖拉機也不知歸何處所有,幾十年前的無頭公案一件。橋亭四角曾懸鐵馬風(fēng)鈴已失蹤,懸掛飛鈴的鐵圈睜著的眼眶在尋找著遺失的眸子。 橋南有碑亭,內(nèi)有七座碑刻,托金石記錄了當(dāng)年建橋始末。令人驚異的是雍正時人,早已有環(huán)保意識,鄉(xiāng)規(guī)民約上有明確的保護環(huán)境的文字。橋建于雍正六年,曾經(jīng)的官道,建國后的國道,經(jīng)過三百年的馬踏車壓,依然堅固如初。 鄉(xiāng)會橋 鄉(xiāng)會橋建造于清嘉慶年間,當(dāng)時鄉(xiāng)試會考的地方,建水文化底蘊可見一斑,現(xiàn)已危橋,紀(jì)念石碑破碎,碑文尚有一半可見,磚塊泥土遍地,周圍荊棘野草叢生,亟待保護。 兩橋似避世高人,離群索居,冷冽立于郊外,人來不喜人散不悲,一任風(fēng)雨霧靄加身與阡陌相依。有名號跟連名字都沒有的拱橋、平橋散落鄉(xiāng)間古道,年逾百歲尚是稚子,機動車轟鳴而過毫無猶豫憐惜之色。橋旁煙火裊起,那是燒紙燒元寶,燃手工香燭,另有碗筷齊全,食物多樣,卻是邑人們在供奉橋神。 敬橋神 建水縣的井邊供奉井龍王,有宮殿房舍,也有就近墻上挖出坑垌,不管是豪華還是簡陋,有井即供奉井龍王,唯一例外的是小節(jié)井神祇是幽冥王,大概邑人們怕兩位神仙鬧不和,沒有井龍王的神位。橋上卻沒有橋神的神位,就是有也會在文革中被毀壞。但是邑人們沒有忘記橋神的功績恩惠,橋頭的供奉煙火日日不絕。雙龍橋到底有些特別,每年有三次大的祭橋神活動,日常敬橋神的人也會比別處多好些。 荷田 建水的農(nóng)田多為水田,“連天荷葉無窮碧”的荷花,占了田地大部,間或種植著草芽、茨菇。宋人周敦頤有《愛蓮說》,清人張潮作《幽夢影》中:“凡花色之嬌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層者,多不結(jié)實。甚矣!全才之難也。兼之者,其惟蓮乎!”文人殷日戒評說:“花葉根實無所不空,亦無不適于用,蓮則全有德者也?!闭f的皆是荷的容貌、品德,而此荷不單單是清雅的、是高貴的、是謙和君子,更是經(jīng)濟作物?;ò?、蓮蓬、蓮子、嫩葉、蓮藕皆可食用。荷,不管農(nóng)家眼里的油鹽柴米醬醋茶,還有旅人眼里的書畫琴棋詩酒花,這株自遠(yuǎn)古而來的人類祖先果腹的食物,一望無邊的根植于建水的土地,飽滿邑人錢囊,美麗路人心身。 荷農(nóng)田地勞作,推動藕船種下青蓮。不過月余,一張張葉子把方塊水田覆蓋,此刻看不到泥土顏色,廣袤紅土地一派濃翠,藍(lán)天綠地間鷺鷥優(yōu)雅飛過。無聲曠野突然響起的喧囂聲卻是不同種群的鳥兒們掐架了,許是兩鳥爭奪一朵荷苞,許是伊們發(fā)現(xiàn)蓮蓬中藏著的嫩蓮子于是眾鳥搶食。 勞作 攝影/徐其鋒 藏羞 攝影/徐其鋒 荷還是荷,只是此荷少了一絲柔婉文靜,多了野性跳脫。玉立的水田的荷,婷婷如詩,且如那白居易的詩,智慧、清高、奇特,不飾容止,枝枝說著鄉(xiāng)野荷的清曠天然。從楊萬里詩里飛越重重時光的蜻蜓,在帶著露珠兒的小荷上盈盈一立,不帶一刻被隱于荷葉中的土色草帽驚飛,而隱藏更深的泥土下蓮藕在荷農(nóng)殷殷撫摸中悄悄長大,如同孩童白胖小手臂般的藕們見到天光后,懷著滿腹玲瓏孔、一腔通透心,去往遠(yuǎn)處為勞作辛苦農(nóng)人換回生計銀兩。 相傳唐堯時有老人擊壤而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可否是唐堯老人自上古將此歌根植于建水人心靈最深處,蕓蕓百姓以歌為訓(xùn)安靜生活著。 建水水太甜,三角梅太艷,小調(diào)太鄉(xiāng)土,豆腐太舌尖,草芽太獨孤,寺廟太幽謐,古橋太繁多,井泉太清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