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我(家)的歲月故事”征文作品 作品編號:02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商品市場空前繁榮,想買什么,隨時隨地都可以買到,生活十分方便,可這要放在4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記得那是1976年,當時我家還在江西省湖口縣鄉(xiāng)下,但我家是吃商品糧,因此每月都有肉票,憑肉票可以到縣城買肉。一天,母親拿出幾張肉票,叫大姐上街買肉,一聽說上街,又是去買肉,我和二姐、妹妹都吵著要一路去。 那時買肉,凌晨4點就要起床去排隊,所以,我們姐弟4人必須頭天趕到縣城去外婆家過夜。第二天凌晨4點左右,大姐就把我和二姐叫醒了,小妹聽見動靜,也醒了,鬧著非要和我們一路去不可。我們到了食品公司門口,這時一條長龍般的隊伍就已經排起來了。在隊伍中,還有人用石頭、籃子等東西排隊,終于輪到我們,好不容易開到了票,可光開到了票,還想不到肉,要得到肉,還必須再排隊用票換取??焯炝習r,我們總算買到了肉。這時,大姐才發(fā)現小妹的腳是光著的,原來急急忙忙,小妹連鞋都沒有穿,可憐4歲多點的小妹為了買肉,在凌晨,赤著腳走了一里多遠的石砂子路。 還有一次,我家還沒有回城,一天母親上街,遞給外婆幾張肉票,請外婆幫我家買肉,第二天,母親正等著我表哥送肉來,卻一直沒有等著,那時通訊又很不方便,這時,母親一位認識我外婆的同事從縣城回來,告訴我們說,外婆因為幫我家買肉,排隊排到了路上,被一架板車撞倒了,腳傷得很厲害,已送往了醫(yī)院。母親聽說后,心里非常難過,她立即捉了一只我家自己養(yǎng)的老母雞上了縣城…… 幾十年后,母親提起這件事,總是說,還好外婆那次沒有生命危險,要是有個三長兩短,她都沒有臉面在這個世界上活了。 那個年代肉難買,就是因為肉太少,記得已經到了1978年,我和我二姐都住在縣城中學讀書,每天在學校食堂吃飯,凈是一些蔬菜,幾乎看不到肉,到了下半年,情況好轉一些,食堂每月有一餐賣米粉蒸肉,記得當時是2角5分錢一份,我家還算是條件好的,每次都是我和我二姐兩人合吃一份,記得那是冬天,每次吃米粉肉,天空都是那樣晴朗,在溫暖陽光的照耀下,我和二姐在教學樓墻腳邊分一份米粉肉,二姐總是給我一大半,自己一點點,那個香味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就是這種還沒有得到充分享受的美味,那些住校、父母全在農村的孩子卻幾年都沒有享受過一次。 那時,我們這里戶口吃商品糧的,每人每月開始是四兩肉票,后來是每人每月半斤肉票,記得我家七口人,每月總共是三斤半肉票,在那種計劃經濟年代,做什么事可都得計劃著呢。 我家基本上是每月吃兩回肉,一次買一斤多,每次買回來,母親總舍不得小炒,更舍不得紅燒,總是一斤多肉,加上幾斤蘿卜或幾斤海帶用水一燉,就是這樣,我們五兄妹卻吃得津津有味。 還有一次,我父親到當時的九江地委黨校學習,把我也帶了去。記得那是一個禮拜天,父親和我在九江城里逛了一個上午,肚子餓了,到一家餐館吃面,父親用錢買好了牌子,叫我憑牌子到伙房排隊取面,這時,我看見服務員給前面的顧客在鍋里盛完面后,還用一個勺子盛了一些熟肉絲蓋在面上(這就是澆蓋面),輪到了我,我將牌子遞給服務員,服務員給了我兩碗素面,卻沒有給我澆蓋,我就和她理論,她沒好氣地說,你看看你的牌子是什么顏色的,你再看看有肉的牌子是什么顏色的,原來,父親本身買的就是素面!這件事在我腦子里印象極為深刻。 其實,在那個年代,奇缺的不光是肉,幾乎任何東西都要憑票,糧票、布票、油票、糖票、甚至豆腐、醬干都要憑票。 如今,“買肉難”早已經從中國人的字典里消失了,說句實話,在一些商家看來“買肉難”現在似乎已經變成“賣肉難”了,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過去買肉的人能買到肉就非常高興了,哪管屠夫給的是什么肉,現在就完全顛倒過來了,買肉的人愿意買什么,就能買到什么,大排、小排、凈瘦肉、凈肥肉、去皮肉、前夾方、后腿,愿意要什么就有什么,真是太幸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