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感悟(一八零)
文/王營
原文:9.10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譯文:9.10
孔子看見穿喪服的,戴禮帽的和盲人,會見的時候即使他們年輕,孔子也一定會站起來;經(jīng)過他們的時候,一定會輕步彎腰快走經(jīng)過。
譯文:本章描述的是孔子對于三種人的態(tài)度?!褒R衰者”是指穿喪服的人,表明家里有親人逝世,孔子對他們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冕衣裳者”是指戴禮帽、穿官服的人,他們代表國家,就像我們現(xiàn)在看到國旗、國徽一樣,理應態(tài)度嚴肅,有恭敬之心;“瞽者”是指盲人,由于他們先天不足行動不便,需要他人幫助和憐憫??鬃訉τ谶@三種人非常誠敬,見到他們的時候,不管他們年齡大小,一定要站起來,經(jīng)過他們的時候,一定會很快地走過去。
通常情況下,我們對于那些比自己富裕的人、比自己社會地位高的人、比自己有名望的人容易表現(xiàn)出自己的誠敬之意,而對于那些比自己貧窮的人、比自己社會地位低的人、不如自己學問高的人卻不容易表達自己的尊重之意??鬃硬皇沁@樣,他既尊敬那些有地位、有權勢的“冕衣裳者”,也尊敬那些比自己地位低的“齊衰者”與“瞽者”,這足以看出圣人不同于常人的思想境界以及悲天憫人的情懷。
對于不幸者的同情,是一個人“為仁”的基本條件,孟子曾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對于他人的苦難,尤其是對于遭遇不幸者和殘疾人的同情和幫助,是人性中最為閃光的部分。有了這樣的同情和關愛之心,就可以擴充為對全人類、全世界的愛,這才能稱得上一個真正意義的“仁人君子”。
據(jù)報載:在南京一輛公交車上,一個小男孩上車后央求司機不要開車,再等一下他媽媽,等了一分鐘還不見來,一位女乘客開罵了:“一車人都有事,憑什么要等”。司機準備開車,男孩著急了,說“我媽馬上來了,叔叔別開?!逼扔诔丝偷膲毫?,司機只好發(fā)動車子,準備走了,但他從后視鏡里,看到了孩子的母親正吃力地趕過來。男孩的母親終于上車了,為了不再多耽誤大家一秒鐘,她從后門上的車。她是個殘障人,但她不想讓人們看出她的殘障,所以一句話也不解釋。帶頭罵人的女乘客后來可能也發(fā)現(xiàn)了,就開始玩手機,一車人都沉默了。
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足以看出司機和女乘客不同的思想境界,汽車晚開一、兩分鐘,可以在路上加快一點兒速度,不是什么大不了事情,但是作為一個殘障媽媽上不了車,卻要與兒子分開徒步走回家,這是多么艱難的一件事情。司機多等一分鐘,體現(xiàn)了對殘疾人尊重和同情。
記得上小學時,班主任老師讓學生背誦《小學生守則》,其中有一條:主動幫助有困難的人和殘疾人,如今這一條已改為“尊重殘疾人”,“尊重”一詞用得好,表達了一種對殘疾人的感情,只有培養(yǎng)孩子的這種同情心和尊重心,才有可能生發(fā)幫助殘疾人的行為,這與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
|
來自: liuhuirong > 《論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