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梓潼縣城北有座七曲山,山上有座著名的文昌宮,當(dāng)?shù)厝擞纸兴按髲R”。文昌宮供奉主管人間功名利祿的文昌帝君。 大廟有宮殿樓閣20余處,主要有桂香殿、天尊殿、關(guān)圣殿、文昌殿、大悲樓等。建筑依山取勢,高低錯落,起伏有致。大廟里鐵鑄群像最為著名,其中最大的是文昌帝君神像,高達(dá)1丈4尺,重約600斤。文昌帝君兩側(cè)是8尊陪侍像,高有6尺,重約萬斤這些造像,面形豐滿,體態(tài)勻稱,彩飾全身,工藝精湛。 文昌宮、文昌祠和文昌閣等,過去曾遍布全國各地。這些文昌宮的“祖廟”,即上面所說的四川梓潼文昌宮。而這座文昌宮的前身是“亞子祠”,是為了紀(jì)念晉代的張亞子而修建的。 張亞子又叫張惡子,對母親極其孝順。在晉朝做官,不幸戰(zhàn)死。死后,百姓給他立了一座廟。最初,他是被當(dāng)作雷神祭祀的。以后逐漸成為梓潼地方的重要神明,叫“梓潼神”。宋元道士假托梓潼神降筆作了所謂《清河內(nèi)傳》,說他生于周初,后來經(jīng)過73代,西晉末降生在四川為張亞子,成為梓潼神。并說玉皇大帝命他掌管文昌府和人間祿籍。 唐代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李隆基逃往四川。傳說梓潼神在萬里橋迎接玄宗,李隆基便封其為左丞相。后來唐僖宗因避內(nèi)亂亦入蜀,封梓潼神為濟(jì)順王。相傳梓潼神還幫助唐朝軍隊平息過叛亂。由于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的地位陡長,從一個地方神而成為全國性的大神,并逐漸與文昌神合二為一。 文昌,本是星官名,包括六顆星,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總稱。古代星相家將其解釋為主大貴的吉星,道教又將其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又叫“文星”。隋唐科舉制度產(chǎn)生以后,文昌星尤為文人學(xué)子頂禮膜拜,說什么文昌“職司文武爵祿科舉之本”。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為主管功名利祿之神,所以二神逐漸合二為一。到了元代,仁宗皇帝封梓潼神為“輔文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簡稱“文昌帝君”。 南宋道士假稱文昌帝君的“天啟”,作了《文昌帝君陰鷺文》,這是一本托名文昌帝君勸說世人行善積德的勸善書此書在過去十分流行,影響很大,與《太上感應(yīng)篇》和托名關(guān)羽所撰《關(guān)帝覺世真經(jīng)》,為三大勸善真書。 明朝末年,張獻(xiàn)忠領(lǐng)兵入川,路過這座文昌宮,他見廟內(nèi)供奉的是文昌君張亞子,便說“你姓張,咱家也姓張,咱家與你聯(lián)了宗吧。”他就把文昌宮改成了“太廟”,“太”與“大”相通,這里便又被叫做“大廟”了。張獻(xiàn)忠還讓人在廟里塑了他的一尊坐像。張獻(xiàn)忠兵敗后,他的這尊坐像,被綿州知府搗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