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既定天下,置酒于洛陽南宮大宴群臣。當(dāng)劉邦問起為何能得天下的原因時,愛拍馬屁的高起、王陵當(dāng)即把劉邦一頓夸。劉邦呵呵一笑,說出了他自己看法:“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馕,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p> 什么叫情商?這就叫情商。當(dāng)老板的不居功、不自夸,不動聲色地將功勞推到下屬身上,不費一錢一帛而令下屬歸心,自己還能撈個知人善任的美名。君臣一通互捧,臉上都有光,相信張良、蕭何聽了這番話后無論如何都不會起反心的。但不巧的很,韓信并不在場,這會兒正在下邳當(dāng)他的楚王呢。 韓信始終是劉邦心里的一塊心病。秦末大起義那會兒,大家雖然打得熱鬧,但都能很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秦始皇自稱皇帝,是天下共主,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quán)。按理說,各路起義軍首領(lǐng)在推翻秦朝后也當(dāng)個皇帝,不過分吧?奇怪的是,居然沒有人自稱皇帝。陳勝自號為王,項羽自稱霸王,劉邦受封漢中王。張良、蕭何、樊噲都老老實實地給劉邦當(dāng)馬仔,任打任罵,毫無怨言。 只有韓信是個例外。他不認(rèn)為自己是臣,而是“士”,常常背著把劍到處晃悠。他是個理想主義者,對封侯拜將興趣不大,最大愿望就是裂土封王,因此他最初投奔的是項羽而不是劉邦。滎陽對峙時,項羽曾派人游說韓信。韓信回答:“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shù)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p> 仔細(xì)揣摩韓信這句話,就能發(fā)現(xiàn)他與劉邦的關(guān)系并非君臣,更像是“士為知己者死”的俠士精神,打心里根本不認(rèn)同這個國家的制度。在平定齊地后,韓信就迫不及待上書劉邦請為假王。劉邦本來不答應(yīng),被陳平踩腳后立馬改口,把陳地以東至大海的地盤封給他,才換來韓信、彭越在垓下之戰(zhàn)中的全力配合。 事態(tài)發(fā)展到這一步,劉邦已經(jīng)很清楚,他和韓信只是合作關(guān)系,合作結(jié)束后遲早要散伙。彭越、英布等異姓王也是如此,張良、蕭何、樊噲、周勃這些人才是他帶出來的老班底。于是,劉邦的手下分成了很明顯的兩派,一派是以張良為首的元從派,一派是以韓信為首的合作派。哪些人可留,哪些人該殺,一目了然。 此時,劉邦已經(jīng)是54歲高齡的老人了。作為一個成熟政治家,絕不會把后患留給子孫。諸侯王不反,那就逼著他們反,在大赦天下的同時,又大肆清算項羽舊部。果不其然,燕王臧荼驚懼之下率先造反,劉邦親自征討,將其斬殺。不久后,有人舉報韓信謀反,劉邦采用陳平之計偽游云夢將其擒獲。考慮到時機(jī)不成熟,劉邦沒有下手,只是將其貶為淮陰侯了事。 高祖十年,巨鹿太守陳豨謀反,約韓信為內(nèi)應(yīng)。劉邦親自率兵征討,韓信本欲起事,他的弟弟上書告密,導(dǎo)致計劃失敗。韓信被呂后與蕭何騙入長樂宮中處死。韓信死后,七個異姓王陸續(xù)被清理,只有長沙王吳芮僥幸逃得一命。 后人多抨擊劉邦濫殺功臣,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劉邦殺的都是不聽話的異姓王,張良、蕭何、樊噲這些患難之交,他可曾殺過一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