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有前沿的育兒知識和時尚親子生活方式 瓜媽說: 昨天的文章 2歲前看似啥都不懂的寶寶,心里活動堪比宮廷劇……BBC最新紀錄片顛覆認知!引來好多媽媽的共鳴啊,孩子真的比我們想得要懂得多,但是生活里很多時候,出于各種理由,我們可能會“應付”一下,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前幾天看了一部美國電影,《梅奇知道什么》,讓我又想起這句話。因為電影里只負責“生”,不學習“養(yǎng)”的爹媽,真的太可怕! 小女孩梅奇才六歲,卻有著超過同齡人的成熟和懂事。 面對父母吵架,離婚,相互咒罵,她永遠沉默,躲避,安靜地遠離“戰(zhàn)場”,一個人回到自己的房間。 父母離婚還不算完,倆人為爭奪撫養(yǎng)權開“撕”,罵臟話,不遺余力地相互詆毀,想方設法“搶”孩子。甚至各自找伴侶再婚,不是因為愛,而是為了在撫養(yǎng)權大戰(zhàn)中擁有更多勝算。 看著就讓人無比心疼的梅奇,到底知道什么? 她什么都知道。 大人們都以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實孩子強大的觀察力和洞察力,早以看明白成人世界的虛偽糾纏。 而且他們有非常敏銳的感受力。誰是敷衍應對,誰是真心喜歡自己,這世上無數(shù)個“梅奇”們一清二楚。 梅奇的幸運,是多虧還有一對靠譜的繼父繼母。他們的呵護,一定程度彌補了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 可這是電影世界里留下的惻隱之心。 現(xiàn)實生活中,沒被親生父母好好愛過的孩子,又該如何好好長大? 我們生活中可能很小概率遇到社會新聞中的劣性虐童事件,為了作業(yè)掌摑女兒,為了一部手機活活打死兒子....... 但很多隱性的傷害和“暴力”,不是來自明顯不愛孩子的父母,而是來自很愛孩子的爹媽。 從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到,每個父母都可能不小心會犯的”錯”。 錯誤一:誤把“陪著”當做“陪伴” 梅奇的父母,口口聲聲愛孩子。 為了爭奪撫養(yǎng)權,還爭先恐后爭奪和女兒在一起的機會。 然而,不論是離婚前還是離婚后,他們并沒有給女兒多少“陪伴”,最多不過是“陪著”。 作為一個落魄的搖滾歌手,母親在家的時候不是呼朋引伴喝酒,就是沉淪于自己光輝歲月,嘴上說著“我愛你”,其實并沒有陪伴女兒,大多數(shù)時間梅奇都是一個人默默玩耍。 甚至離婚后有一次因演出還把女兒一個人放在繼父酒吧,繼父不在,最后梅奇在完全陌生的房間睡醒時崩潰大哭。 父親因工作飛來飛去,在家時間本就有限,女兒面前卻依然是打不完的電話。根本沒時間和心思好好聽女兒說話。 當女兒提出跟他一起去英國的時候,他甚至連帶她“一輩子”的膽量都沒有。能給的,不過是一頓飯的時間。 我們總談“高質量”陪伴,真正的陪伴,是花心思,不只是花時間。 我經常在親子餐廳和游樂場看到手機不離手的父母,旁邊是自己一個人玩耍的孩子。全程幾乎零交流,專心看手機的家長,根本沒發(fā)現(xiàn)孩子們給自己的眼神互動。 有的孩子默默自己玩,有的孩子會主動跑過來邀請父母參與??赏庥鼍芙^“你自己玩吧,你看小朋友都在那自己玩呢”! 家長自認為這就是陪孩子了,其實對孩子來說,不過是換個地方一個人呆著。 什么是用心“陪伴”? 是梅奇的繼父陪她一起畫畫,一起發(fā)揮想象力,假裝多一條護城河。 是繼父帶著梅奇在路邊天橋玩“躲貓貓”,幼稚卻不厭其煩。 是梅奇的繼父繼母和她一起玩“大富翁”笑得哈哈哈,是陪她一起踩水靜靜觀察一枚海星。 這些時刻的梅奇,比看到媽媽準備的禮物、爸爸布置的兒童房時開心一萬倍。 錯誤二:為人父母相互詆毀,當孩子面爭吵 梅奇的父母離婚前的畫風就是無休止的指責數(shù)落、爭吵謾罵。甚至女兒在場,也絲毫沒有嘴下留情的體面。 爸爸罵媽媽一無是處,媽媽媽媽爸爸對家庭沒有貢獻。 媽媽私下把家門鎖換掉,大半夜的,爸爸瘋狂敲門,媽媽使勁對罵。 而從小就見識這種場面的梅奇,只有沉默,變得愈發(fā)“懂事”,是理解父母的為難。不想讓他們更多尷尬。 離婚后,梅奇每隔十天和父母分別相處。 父母又繼續(xù)說對方壞話,不允許女兒接收對方送來的禮物。 母親阻止女兒和父親、繼母去意大利旅行。 父親把母親送來的鮮花直接扔進垃圾桶。后來梅奇偷偷撿回來藏進衣柜里,還懂事地為父親開脫“不用拿出來,因為父親對花粉過敏”。 這讓我想起認識的一個姑娘,看上去都很優(yōu)秀,通情達理。但感情上總是不順,出現(xiàn)任何情況都覺得是自己的問題,隱忍而覺得自己“不配”。小心翼翼地對別人好,可受傷的總是自己。 還有一個詞叫“代際傳遞”,上一輩的親密關系,會傳遞到下一代身上。就像“失敗的婚姻”經常會噩夢般重復在子女身上。 因為親密關系和愛,都需要學習。孩子從小沒有正確的“模仿對象”,便很難正確地愛人。 相反,就算父母的婚姻無以為繼,但處理妥當,好聚好散,給孩子正面的導向。感受到“愛”的孩子,仍然可以健康成長, 我的一個朋友雖然離婚了,但作為父母的二人永遠在孩子面前提及爸爸媽媽對他的愛,并告訴他,雖然爸爸媽媽不在一起生活了,但都很愛他。孩子成長地也很健康陽光。 父母相愛,是最好的家教。如果不愛了,也請讓孩子記住對方的好。 錯誤三:忽略給孩子的承諾,不兌現(xiàn) 梅奇的父母說愛她,但卻以愛之名一次次“食言”,剝奪女兒的美好愿望。 輪到父母接送上學,卻都會因自己的“私事”沒有出現(xiàn),如果不是有繼父繼母,孤單的梅奇不知道要在學校等多久,無家可歸的情況分分鐘要面對。 梅奇的一個心愿是坐輪船。母親答應過,卻總是沒能實現(xiàn)。 最后繼父繼母幫梅奇如愿,可前一天晚上,巡演好幾日未見的母親卻突然出現(xiàn)在她面前,要強行帶她回家。 梅奇的疏離與眼里的恐懼,刺痛母親。 可這一次,梅奇終于能勇敢為自己發(fā)聲“后天回家好么,明天我們要去坐輪船?!?/span> 在父母的“忙碌”生活里,孩子的“小心愿”一不小心就變成隱形的存在。 家長覺得無關緊要,可每一句“承諾”都長在孩子心上。 曾有12萬人聚集的“父母皆禍害”話題組里,有人提到中學時母親曾答應她,升學考試考得好,就買心儀已久的游戲機,后來她不僅考得好,甚至拿到三年免學費的資格。興致勃勃去找母親兌現(xiàn)承諾,母親卻假裝什么都沒說過。 她說,這么“小”的一件事,她卻忘不了,想想就心塞。 父母不履行承諾的背后,是沒有把孩子當做獨立個體去尊重和看待。這種“不對等”會是親子關系的障礙。 所以再小的一件事,我也會對孩子說到做到。 因為,那顆失望的種子,會以不同形式,長在今后的生活里。 這一生,我們都會經歷第一次做父母。初來乍到,誰也不是與生俱來就能把所有事情做好。但我們有機會選擇,做一個什么樣的爸媽。 所謂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千萬別“自以為是”,傷害了孩子,卻以愛之名。 我們都會犯錯,而孩子永遠是最容易原諒我們的人。比我們想象地更愛我們。這份不計回報的愛與信任,值得我們小心呵護,用心珍惜。 瓜媽最后說: 我有一個朋友,跟父母的關系不近不遠,和我說起小時候的事情,她說,現(xiàn)在30多歲了,最怕的就是別人“說話不算數(shù)”,因為小時候父母經常借口工作忙,忽略答應過她的事,現(xiàn)在想起來心里還是充滿傷感,覺得父母不在乎她,所以她對自己的孩子,一定是言出必行,就怕傷害了孩子。 越是用心跟孩子相處,越是會發(fā)現(xiàn)孩子內心的豐盛,他有自己完整的情感和邏輯的,根本不是大人所謂的不懂。記得瓜瓜兩歲多的時候,睡前我和他聊天,我說,媽媽最近很少陪瓜瓜玩,瓜瓜有沒有覺得難過,瓜瓜說,媽媽工作忙。他幫我說出了原因,我又說,瓜瓜生氣嗎?瓜瓜說,瓜瓜沒生氣,瓜瓜想媽媽!說得我瞬間淚目了。平時看他沒心沒肺的,但心里的愛和思念哪里會少一點呢? 那一次我跟瓜瓜說,媽媽也想你,媽媽特別愛你,媽媽一定擠時間多陪你!而我也說到做到了,只要不出差的日子,再忙也抽時間每天保證陪他1個小時以上,讓他知道媽媽的愛不是嘴上說說的。 為人父母不用考試,但真的,別覺得孩子還小就隨便應付,他都記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