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一幅中國畫的好壞,判斷它的藝術價值,是一個綜合分析的過程,不能只憑畫家的名氣或世俗對藝術的理解。 那么,怎樣才能對一幅作品的藝術價值作歷史的客觀的公正的解讀和判斷? 如何看好畫,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 ( 石濤 《巢湖圖》) 中國畫自古以來就有一脈傳承、恪守師說的傳統(tǒng),使前人在某些方面的發(fā)展不會停滯。任何一幅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都不可能是無本之木、無根之葉,一定是有源有流的,查其源,觀其流,有傳,還要有承,這里體現了其作品文化的延續(xù)性和內在的藝術觀。 比如張大千的書畫,“從學于曾農髯、李梅庵兩夫子”。曾熙和李瑞清有“南曾北李”之稱,二位都是前清翰林,當時江南有名的學者和詩人,均善書畫、精鑒賞、富收藏,所以,張大千后來才有在書法上的蛻變自成體系。 張大千學畫,亦稱“余幼飫內訓,冠侍通人,刻意丹青,窮源篆籀。臨川、衡陽二師所傳,石濤、漸江諸賢之作,上窺董巨,旁獵倪黃,莫不心摹手追,思通冥合”??梢姡删推錇榇髱煹?,是傳承,在他身上獲得了融合發(fā)展。 沒有傳承的作品,如浮萍,沒有文化根基,沒有價值。 (齊白石 《葫蘆》) 語言是傳承過程中在各自不同的藝術家身上體現的特質,用什么樣的語言風格,怎樣去表現內容和觀念,既是畫家對語言風格的選擇,同時又是自身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體現。 齊白石木匠出身,后來又精研古璽印,尤鐘情漢代急就章。所以在他的繼承和變法中,這種用刀的氣和力,完全轉化為用筆的氣和力,無論是篆刻、書法還是繪畫,都一統(tǒng)在這長槍大戟的用筆語言之中,形成獨具魅力的風格特征。 作品沒有獨具個性的語言,必然蒼白無力,沒有美感。 (黃賓虹 《春江欲入戶》) 筆墨是語言的組成部分,但又具有獨立性。它是承載藝術家思想觀念和性格情懷的核心的質。如果說語言更體現作品外在的表達方式,而筆墨則蘊含著的是作品的思想內涵。 近代山水大師黃賓虹的筆墨,已經把它的語言性,改造成具有獨立審美特質的符號,筆墨中有內涵有觀念有性格,如果把他的畫用十倍二十倍甚至更大倍數放大觀察,就會發(fā)現其筆墨中的洞天,渾厚華滋,深不可測,變化萬千。 作品沒有筆墨,離開了筆墨的獨立性,其藝術性就會大打折扣。 (李毅峰 《丘園養(yǎng)素》)
表現題材是作品的內容,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我們在審美一幅作品時,第一影響觀者的就是題材內容。那么從哪些方面判斷題材的好與不好呢? 要從以下四方面看,即主題性、時代性、生活性和自然性。 題材是不是歷史題材或重大事件,是不是具有時代的特征即典型性,是不是從生活中提煉出的內容,是不是具有合理性,自然生發(fā)的而非刻意的描繪。 繪畫史上任何一幅作品,都具有這幾個方面的綜合性,無論是建國前后的重大歷史題材的主題創(chuàng)作,如蔣兆和、徐悲鴻等大師的作品,還是黃賓虹、齊白石傳統(tǒng)型大師的山水百卉之作,都是從時代生活中淬煉的自然生發(fā)出的內容。 作品沒有內容,畫面上空洞無物的生活物象不可能形成打動人的作品。 (李毅峰 《賓虹印象》)
作品的核心一定要對人和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力,那要從三個方面看:格局、境界、氣質。每個畫家的格局決定畫面的格局,主要反映作品的內在張力和觀念高度。境界則是畫面的美感對人心境的影響。而氣質,更多的是人對畫面內蘊和精神的感受,如雅俗、工拙、美丑等。 五代荊浩關?的山水氣象,那是站在歷史、文化和自然的高點上掃視出的思想之作。元代倪瓚、王蒙的作品又是在對人生感悟后從自然中提取的精華。清代石濤、朱耷更是通過自然事物的深度觀察對藝術觀念的表達……胸懷決定氣象的天地,思想決定氣象的內涵,觀念決定氣象的高度。 作品沒有氣象,便容易陷入庸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