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涉及到皇子起名問題,因為皇族在政治上收到特殊的優(yōu)待,人口繁衍很快,皇族起名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尤其是皇子命名,要求獨一無二,所以明清兩朝都考慮采取措施避免皇子及其后裔名字重復(fù)。 朱元璋共有26子,其中九子、二十六子早夭。洪武二十八年十月初三,朱元璋考慮到自己的兒子本來就很多,然后不但繁衍,子孫日眾,這樣起名字就會出現(xiàn)很多重復(fù),所以考慮將東宮以及諸王世系各擬二十字,每一字為一世,也就是二十世,即現(xiàn)在所說的字輩,并且規(guī)定“至二十世后復(fù)擬緒增”,如果二十個字輩用完了,再繼續(xù)增加。 朱元璋實際只為二十三個兒子擬定了字輩,加上其侄子一派,其第八子潭王朱梓已于洪武二十三年自焚而死,無子國除。朱元璋以后,又有幾個兒子去世之后無子,如十二子湘王朱柏、二十二子安王朱楹、二十四子郢王朱棟均無子。 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朱標(biāo)之子,屬長子支系,字輩為“允文遵祖訓(xùn),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而朱高熾為朱元璋四子朱棣之子,屬四子支系,字輩為“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所以二人字輩不一樣。 與朱元璋為每一個兒子確立一套字輩不同,清代皇族只有一套字輩,但是逐漸縮小字輩的使用范圍。 清代從康熙朝開始皇子有字輩,隨后因為皇族人口增多,乾隆朝,確定近支宗室才能使用字輩。乾隆朝確立“近支宗室”的范圍為康熙皇帝直系子孫,至嘉慶朝又確立雍正皇帝直系子孫為“近支宗室”,道光、咸豐兩朝,確定嘉慶皇帝直系子孫為“近支宗室”,此后因為皇族乏嗣,這一范圍并未再變。也就是說,清代通過縮小近支宗室的范圍來避免重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