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書友會第193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I導(dǎo)讀:面對一些特殊的“上肢疾患”,你該如何對待呢?本文介紹了五例“上肢疾患”相關(guān)的治療經(jīng)驗,希望大家通過本文,在臨床中,當面對上肢相關(guān)的奇證怪病時,有相應(yīng)的施治之策。(編輯/徐藝萌) 五例“上肢疾患”治驗介紹 作者/劉靜庵 上肢疾患,一般較為纏綿,而上肢之疾,較下肢尤為頑痼。筆者幼年習醫(yī),自少至老,臨床近五十年,對四肢疾患,治療頗多。中間確經(jīng)過不少挫折和失敗,但又因在多次挫折中,得到一些領(lǐng)悟?,F(xiàn)因年老體衰,退休月居,總結(jié)點微末的點滴經(jīng)驗,茲將平時所記之“上肢疾患”選錄數(shù)則,求同志指正。
一、上肢痿廢不舉
病員:xx,男,28歲,成都六五廠工人,1979年9月來診。
患者從兩肩至肘及腕以至雙手,全痿廢不能舉動已逾三月余,飲食眠溺均須人服侍,患處并無痛癢,肌肉膚色正常,只略感精神不振,睡眠不好,余無任何不適。
患者面色暗黃,舌質(zhì)紅乏津,舌心有細裂紋,無苔、脈細澀,曾多方治療未效。
辨證分析
《靈樞·經(jīng)脈篇》:“……手太陰肺脈,手少陰心脈,二經(jīng)之脈及支絡(luò),從腑下循臂,從腕后抵掌……”而“足少陰腎脈之支者,從肺絡(luò)心上……”按此三陰之陰血虛,則陰火乘其脈絡(luò)失養(yǎng)而流注之,消灼津液,陰血愈傷,不能營貫經(jīng)脈,以致上肢痿廢不舉。此與血瘀、氣滯、痰濁風濕寒火諸恙,阻礙氣脈流通,截然不同。
如延久失治,久之肌肉枯萎,則成難治之廢疾。
治則
用自擬《養(yǎng)營育陰湯》宗“治痿獨取陽明”之意。
處方
阿膠12g、枸杞15g、寸冬10g、當歸10g、潞參12g、豆竹12g、肉蓯蓉15g、大棗12g、太子參15g、黑芝麻12g、早蓮草15g。
先以小劑量,使胃氣能承受后,服三付無腹脹膩悶時,再以原方加重劑至一倍,再服三劑后,再議。
第二診:前三劑藥后,覺胃中舒適,未見脹滿,連服第二次加量三劑后,覺精神好轉(zhuǎn),肩頭略有活動感覺。
原方加生炙甘草各5g、川紅花10g、仍照第二次劑量續(xù)服四付。
第三診:從肩至手已略能輕微抬勸,繼后以甜黃精,淮山藥,??白印V明參、茜草、炒扁豆、鹿角霜等味,出入加減,約服藥四十余付后,上肢恢復(fù)運用如常人,病愈。
二、雙手發(fā)燒
患者xx,女,52歲,小學(xué)教師,1981年2月,漸覺雙手發(fā)熱,其熱從手頸至指尖,延至月余,雙手燒灼如火灸,難以忍耐,同時伴以心煩,雖用冷水浸手,燒灼仍不少緩,曾服藥多劑未應(yīng),同年4月初來我處診治。
患者面色微赤,唇色深紅,舌質(zhì)紫暗、無苔,脈洪大、按之稍軟,便食如常,只小水略頻數(shù)微熨,尿色略黃。
辨證分析
初診:認為心經(jīng)氣陰虛,“心系通于手“,邪熱乘之,以致雙手燒灼,擬用育陰清邪之劑。
處方
太子參30g、早蓮草25g、女貞子25g、牡蠣25g、蓮子心6g、浮小麥30g、梔子12g、胡連4g、何首烏30g、菖蒲6g、泡參25g。
服三劑,無效,心煩反加重,口苦舌燥、雙手較前更燒灼。詳審脈博,仍洪大、重按軟乏力,獨左手較初診時尤為洪大,指甲青白無血色,血虛之象甚明。
深悔誤用育陰,兼犯苦寒,傷液生燥,心失血養(yǎng),其煩更甚。脈洪大乏力,不是陽虛而是血衰,血衰失其依附的象征,爪甲無血色,是明顯的血不營筋之象。
改用甘溫退熱法:“當歸補血湯”服三付。
黃芪25g、當歸10g。
此方服后,仍無效,但無不良反映;此病重藥輕之故。
仍用上二藥加重劑量,再服三劑。
當歸25g、黃芪120g。
加量服后,雙手燒灼和心煩之象,明顯大減,洪大之脈亦漸收,細按之,略現(xiàn)澀象,續(xù)用“當歸補血湯”加入枸杞、炮姜、潞參、大棗、炙草、桂枝、桂園肉……出入加減,服十余劑,雙手燒灼和心煩之疾,全部消失,脈象緩和如常人。
三、雙手顫抖
病員:xx,女,48歲,東郊鋼管廠工作,1978年4月,覺雙手有些發(fā)抖,半月后漸至嚴重,不能握筷進食,直至服藥近數(shù)月無驗,是年冬來診。
病員面色黃、形瘦、目眶微黑,眩暈嘔惡、睡眠不寧、整夜噩夢。有時雖在白日疲倦時,剛一合眼,便入夢境,時感口淡,小水清量多,食少,如稍加食、則胃痛胃脹、雙手顫抖更劇。舌質(zhì)紫點、苔白垢厚濁,脈沉,重取之數(shù)而挺指。
按
此疾在臨床上雖不常見,然亦間或有之,此疾多因邪在經(jīng)絡(luò)為患,縱兼內(nèi)虛,應(yīng)亦驅(qū)邪,如邪不出,滋補過早,往往成為廢疾,終身難愈。余過去曾數(shù)見患此疾者,不斷服滋補精血之藥,如炙首烏、枸杞、熟地、當歸、阿膠、五味、山藥、玉竹、肉蓯蓉、菟絲子、大參、紅棗……,最后變成痼廢,臨死時雙手尚顫抖不已,因邪被膠固,無路可出,邪與正不兩立,邪不除,正亦隨之消亡,顫抖至死不止也。
痰多怪病,就拿患者之癥象而論:痰火傷氣,則面黃形瘦,濕痰犯脾傷其運化,則便溏目眶黑,痰阻機竅致肝不藏魂而夢多。心氣為濁痰所得,其氣不下行于小腸,其郁熱濕濁之邪不得下泄,小水反見清長。
食少,自是脾陽不伸,胃納自減,如稍加食,則胃氣被壓,其濁逆之氣反致上逆,按脾之大絡(luò)名曰“大包”,其系上通于腦,以致頭痛。脾胃主四肢,其流濁頑痰早流于經(jīng)隧,血脈失運,風陽內(nèi)動,筋失其養(yǎng),以致雙手顫抖不已,如胃氣再加失和阻壓,則風陽更張,顫抖更加劇。
治則
當首通經(jīng)隧之頑痰,隧竅得通,風陽漸平,筋得其養(yǎng),不治其虛,疾除,其虛自然得愈。
處方
白芥子10g、天竺黃10g、法夏15g、瓜殼20g、石菖蒲6g、云苓20g、枳實8g、黃連3g、煅牙皂3g、橘紅6g、梔子10g、海藻10g。
藥服三劑,惡心作嘔已止,余癥如前。
二診處方:原方加石楠藤20g,再服三付,自訴雙手顫抖已減輕,夢亦減少,眩暈亦較前大減。
三診處方:原方去牙皂,加面煨甘遂6克,合藥煎服三劑。服后微瀉數(shù)次,雙手顫抖已止,余癥亦明顯消失,大便已不溏,小水反現(xiàn)渾黃熱燙,此濁痰積濕之邪,隨之下泄而出,假象退,真象出現(xiàn)之象。
四診處方:原方去甘遂,加風化硝10g,又數(shù)劑,疾平復(fù),前后約服三十余劑,病痊愈,至今未復(fù)發(fā)過。
四、左手虎口上冒血
病員:xx,男,15歲,1980年元月,覺左手虎口上端發(fā)癢,搔揉后癢止,隨即冒出血珠,揩去后、數(shù)分鐘其血又冒出。外科用消毒劑,敷止血藥,治十余日,血仍不止。
病孩臉色發(fā)赤,眼目發(fā)黃,舌質(zhì)干白粗糙乏津,脈來洪數(shù)有力,只胃納不佳,余無它癥表現(xiàn),心情較為緊張。
按 脈洪為氣熱,數(shù)為液傷,舌象干白粗糙乏津,不但氣熱而血亦燥。眼目黃,亦是液傷血熱怫郁之象。諸血證書,未載手上冒血之疾,今患者之血,不從諸竅而出,但獨冒出于左手虎口之上端,冒血部位恰在“上廉、合谷”兩穴位之間。
《靈樞·經(jīng)脈篇》謂二穴為手陽明之穴“陽明本燥金”,燥則氣郁而壅,壅郁過甚,則氣逆迫血妄行,循“上廉、合谷”二穴而出,然而此疾之主因,實因于“氣燥血熱”迫血妄行旁流所致。
治則
以大辛涼之味平燥為主,輔以淡甘寒、清血育陰,佐以微苦瀉其血熱,助以焦味,引血歸經(jīng),加一味極少量之香竄藥,引諸藥之力達于病所。
處方
《玉女煎》加味:生石膏25g、生地20g、麥冬15g、知母12g、血余炭15g、牛膝12g、藕節(jié)30g、小薊15g、陳棕炭15g、麝香少許為引沖服。
服法
諸藥濃煎后,將飲藥汁時,取麝香約小綠豆大一點,放齒上咀嚼,覺滿口香味時,立即將藥汁飲下,日三服三嚼,一日盡一劑為度。
麝香之香竄,內(nèi)走五臟六腑經(jīng)絡(luò),外行肌膚皮毛諸竅,無孔不入,用為引經(jīng),以求速效,如無此味,旁支之疾,內(nèi)服藥力很難及于病所,失血過久,由實轉(zhuǎn)虛,反難措手。
服藥四劑,冒血即減,原方去麝香,續(xù)服四劑,冒血全止,洪數(shù)之脈,亦轉(zhuǎn)平和,病愈。計服藥八劑,生石膏量為最多,病愈后,胃納反佳。
五、雙手烏紫僵硬
病員:xx,女,47歲,成都502廠職工,1975年11月下旬來診。
自訴:“每年一到冬寒時,雙手從手頸至指尖,漸不靈活,皮膚漸變粗硬、膚色出現(xiàn)烏紫色。氣候到大冷時,則雙手僵直不能曲伸,如免強曲伸,則疼痛難忍,必待來春氣候溫暖時,其疾自愈。但到來年冬季,疾又發(fā)作如前,如是已反復(fù)五年,經(jīng)多方治療未愈?!?/span>
病員面色晦暗,雙手烏紫如豬肝色,僵硬強直不能曲伸。舌象板滯、苔白垢、脈細澀,小水短少黃燙渾濁,大便正常,飲食尚可,有時感覺左乳上端作痛,痛時伴以氣緊心累跳。
按
此疾乃“心陽不宣,寒凝血滯之癥,“秋冬為陰”入冬天氣寒冷,“心主血”因其人血素寒,再感時令寒冷之氣,其血愈加凝滯。心系通于手,血凝氣滯致心系不通,導(dǎo)致左乳上側(cè)心位時痛,血凝成瘀,故雙手膚色烏紫皮硬。
經(jīng)云:“……掌得血而能握,指得血而能攝……”因寒凝血瘀之故,其血不得營于筋肉,手僵直難以曲伸。
治則
溫經(jīng)散寒、活血行瘀、通脈調(diào)氣宣陽。
處方
《桂枝湯》去芍藥加味:桂枝15g、炙草4g、生姜20g、當歸15g、白芷10g、川芍8g、茜草15g、乳香8g、沒藥10g、薤白12g、漢細辛5g。
服四劑后,自訴:“雙手已軟活些,烏紫之色亦稍減退?!?/span>
仍用原方減漢細辛,加入黃芪30g、潞參25g,益氣以助血液之運行,再服四付。
再診:雙手烏紫已漸消,十指已能伸曲自如,左乳上側(cè)之疼痛已不再感覺。
仍以原方出入加減,前后共服藥約三十余劑,雙手恢復(fù)如常人,疾愈,囑其明冬再診,以防反復(fù)。
七三年冬,患者果來診,時氣候已寒,只微覺雙手輕微麻木,膚色未見異常,即以去年之方,連服十數(shù)劑后,是冬舊疾竟未復(fù)發(fā),直至今冬訪視,亦未復(fù)發(fā)。
I 版權(quán)聲明 |
|
來自: 中醫(yī)鄭發(fā)德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