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名 詞 古代漢語名詞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四種: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名詞活用為使動用法的動詞,名詞活用為意動用法的動詞,名詞作狀詞。 一、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 在古代漢語里,有一些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詞,往往能活用為一般動詞。就是說,在句子中,它們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與之相聯(lián)系的行動,被當(dāng)做動詞來使用了。例如:
①驢不勝怒,蹄之。 (柳宗元《黔之驢》) ②范增數(shù)目項(xiàng)王。 (司馬遷《史記·鴻門宴》) ③沛公軍霸上。 (同上)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荀子·勸學(xué)》) ⑤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左傳·曹劌論戰(zhàn)》) ⑥置人所罾魚腹中。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⑦(孟嘗君)衣冠而見之。 (《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⑧緹騎按劍而前。 (張溥《五人墓碑記》)
例句中加點(diǎn)的字都屬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例①的“蹄”意為“用蹄子踢”,例②的“目”意為“用眼睛示意”,例③的“軍”意為“駐軍”,例④的“水”意為“游水”,例⑤的“?!币鉃椤百n?!?,例⑥的“罾”意為“捕撈”,例⑦的“衣冠”意為“穿好衣服戴好帽子,例⑧的“前”意為“上前”。 在句子中,名詞是否活用為一般動詞,可這樣辨別:或者向名詞的后面看,該名詞的后面如跟有名詞或代詞作賓語,這個名詞自然用作了動詞,如例①的“蹄之”和例②的“數(shù)目項(xiàng)王”;該名詞的后面如跟有補(bǔ)語,也可斷定它用作了動詞,如例⑧的“軍霸上”;或者向名詞的前面看,該名詞的前面如有能愿動詞或副詞,特別是否定副詞,而這個句子又不是判斷句(判斷句名詞謂語前可加否定副詞,如“子非魚”),則可知它用為動詞,如例④的“能水”和例⑤的“弗?!保辉撁~的前面如有特殊代詞“所”,也可知它用為動詞,如例⑥的“所罾”;或者向名詞的兩邊看,該名詞如用“而”與動詞或動詞短語并列,則可認(rèn)定它也用作了動詞,如例⑦的“衣冠而見之”和例⑧的“按劍而前”。 二、名詞活用為使動用法的動詞 名詞活用為使動用法的動詞,是指名詞活用為對其賓語含有“致使性”的動詞,表示使其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為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可用表使令的兼語式來翻譯。例如: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馬中錫《中山狼傳》) ②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司馬遷《史記·鴻門宴》) ③齊威王欲將孫臏。 (司馬遷《史記·孫臏》)
例句中加點(diǎn)的字都是名詞活用為使動用法的動詞。“肉骨”是“使白骨長肉”,“王之”是“讓他做王”,“將孫臏”是“讓孫臏做主將”。 需要說明的是,在古代漢語里,名詞用作使動動詞和下面講到的用作意動動詞都是較少見的。 三、名詞活用為意動用法的動詞 名詞活用為意動用法的動詞,是指名詞活用為對其賓語含有“意謂性”的動詞,表示在主觀上把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這個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勺g為“認(rèn)為……是……”或“把……當(dāng)做……”。例如:
①稍稍賓客其父。 (王安石《傷仲永》) ②孟嘗君客我。 (《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③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宮賦》)
例句中加點(diǎn)的字都是名詞活用為意動用法的動詞。“賓客其父”是“把他的父親當(dāng)做賓客”,“客我”是“把我看成了客人”,“鑒之”是“把它當(dāng)做可借鑒的事情”。 名詞活用為使動用法或意動用法的動詞,首先是活用為動詞,可按檢驗(yàn)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的方法來辨別。至于進(jìn)一步確認(rèn)是活用為一般動詞還是使動用法或意動用法的動詞,則要以上下句的文意來判定了。 四、名詞作狀語 在現(xiàn)代漢語里,只有表時間、處所的名詞可以作狀語,如“我今天碰見他了”、“他在路上摔倒了”。在古代漢語里,普通名詞也常常用作狀語,且表達(dá)的意義多種多樣。 1.表示狀態(tài) 以作狀語的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某個特征,來比喻謂語動詞所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可視為一種比喻,譯為“像……一樣”。例如:
①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 (蒲松齡《聊齋志異·狼》)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司馬遷《史記·鴻門宴》) ③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賈誼《過秦論》)
例句中“犬坐”是“像狗一樣坐著”,“翼蔽”是“像鳥張開翅膀一樣保護(hù)”,“云集”、“響應(yīng)”、“景從”是“像云一樣匯集”、“像回聲一樣呼應(yīng)”、“像影子一樣跟隨”。 2.表示態(tài)度 以對待作狀語的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態(tài)度,來描繪謂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的所持態(tài)度,可譯為“把……當(dāng)做……”或“像對待……一樣”。例如:
①君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司馬遷《史記·鴻門宴》) ②人皆得以隸使之。 (張溥《五人墓碑記》) ③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司馬遷《史記·孫臏》)
例句中“兄事之”是“當(dāng)做兄長來事奉他”,“隸使之”是“像對待奴隸一樣役使他”,“客待之”是“把他當(dāng)做客人對待”。 3.表示工具、依據(jù) 以作狀語的名詞所表示的事物,來說明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所利用的工具或所憑借的依據(jù),譯為“用(拿)……”或“依據(jù)……”。例如:
①叩石墾壤,箕畚運(yùn)于渤海之尾。 (《列子·愚公移山》) ②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柳宗元《黔之驢》) ③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yǎng)之。 (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④失期,法皆斬。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例句中,“箕畚”、“船”、“籠”都是表示其修飾動詞所使用的工具,即“用箕畚”、“用船”、“拿籠子”。將工具抽象化,則成為依據(jù),例④的“法”,正是表示“斬”的依據(jù),譯為“依據(jù)法律”。 4.表示處所、時間 以作狀語的名詞所表示的地點(diǎn)、時間,來說明謂語動詞所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時間,譯為“在(從)……”。例如: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 (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劉備、周瑜水陸并進(jìn)。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③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④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木蘭詩》)
上面例句中,“廷”、“水陸”表處所,即“在朝廷上”、“從水上陸上”,“朝”、“夕”、“旦”、“暮”表時間,即“在早上”、“在晚上”。 要注意的是,“歲”、“月”、“日”和“時”這幾個時間名詞作狀語,所表示的意義另有不同。 先說“歲”、“月”、“日”:當(dāng)表示動作行為的頻率或經(jīng)常性時,譯為“每年”、“每月”、“每天”。其中“日”,當(dāng)表示情況的發(fā)展變化時,又譯為“一天天”。例如:
⑤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莊子·庖丁解牛》) ⑥日食飲得無衰乎? (《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⑦獨(dú)夫之心,日益驕固。 (杜牧《阿房宮賦》)
例⑤⑥的“歲”、“月”、“日”譯為“每年”、“每月”、“每天”,例⑦的“日”則譯為“一天天”。 再說“時”:或表示“按時”、“到時”,或表示“當(dāng)時”,皆以句意而定。例如:
⑧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xué)而》) ⑨謹(jǐn)食之,時而獻(xiàn)焉。 (柳宗元《捕蛇者說》) ⑩時操軍已有疾疫。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
例⑧的“時”譯為“按時”,例⑨的“時”譯為“到時”,例⑩的“時”譯為“當(dāng)時”。 最后,我們說一下名詞作狀語與作主語的辨別。雖然,從在句中的表現(xiàn)形式看,二者是完全一樣的:都是名詞在前,謂語在后。但從語義上分析,二者還是很好區(qū)別的。據(jù)詞義看,有些名詞只會是后面動詞的狀語,而不會是主語,如“廷見相如”的“廷”是不能作“見”的主語的。當(dāng)然,有些作狀語的名詞,確乎也可以作該句的主語,但結(jié)合上下文來看,也還是容易辨別的,因其前還有一個很明顯的主語在,如“寨中人又鶩伏矣”,“鶩”固然可以作“伏”的主語,但該句的主語“寨中人”已先在前面出現(xiàn),故“鶩”顯見是作狀語了。 附帶說明一下,現(xiàn)代漢語的名詞一般雖已不再用作狀語,但古代漢語名詞作狀語的現(xiàn)象在現(xiàn)代漢語的成語和一些合成詞中,還多有保留:像表狀態(tài)的,有“虎踞龍盤”、“風(fēng)馳電掣”、“土崩瓦解”、“瓜分”、“蠶食”、“響應(yīng)”等等;像表工具的,有“刀耕火種”、“口誅筆伐”、“筆耕”、“槍殺”等等。 練習(xí)二 1.下列句中哪些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指出并解釋。 ①晉師軍于廬柳。 ②晡時門壞,元濟(jì)于樓上請罪,進(jìn)誠梯而下之。 ③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識耳。 ④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敢知。 ⑤從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繒單衣。 ⑥江水又東。 2.下列句中哪些名詞活用為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的動詞,指出并解釋。 ①項(xiàng)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 ②臣諸侯者王,友諸侯者霸,敵諸侯者危。 ③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致忠者眾。 ④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 3.下列句中哪些名詞用作狀語,指出并解釋。 ①看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③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貨視之。 ④夫山居而谷汲者,歲臘而相遺以水。 ⑤其始,太醫(y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 ⑥時敵軍已近寨,槍聲隆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