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時期一位“另類”大臣,他三入仕途三次被免職,后憑“科考”得皇帝青睞,發(fā)跡后成朝中當紅牛臣,他的名字叫公孫弘。 公孫弘有兩大特點:一是長得帥,他 “狀貌甚麗”;二是學識淵。他一直不斷學習,才高八斗,能言善辯,能把儒家的學說通過法律、文書解釋、闡述了出來,因此,漢武帝非常賞識他。 當然,經過“三進宮”的公孫弘不再是愣頭青了,他已經研究出爐了一套自己獨有的“公孫為人處世哲學”。 首先,來看公孫弘的為人——低調做人。成熟的稻穗總是低著頭,公孫弘就是這成熟的稻穗,有事例為證。 事例一,公孫弘有孝心。公孫弘的親生母親死得很早,他奉養(yǎng)的是自己的后母。親生的兒女尚且有不孝的,何況是無血緣關系的后媽。但是公孫弘卻對自己的后媽孝順得很,特別是在后媽死后,認認真真地服喪三年。在那個講究忠孝的年代,公孫弘的所作所為無疑為自己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事例二,公孫弘很節(jié)儉。公孫弘奉行這樣一句話:“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廣大,人臣的毛病在于不節(jié)儉?!庇谑?,他奉行節(jié)儉,每頓飯只吃一個葷菜,夜里睡覺只用一塊布。但是,他對朋友卻很慷慨,故舊賓客、親朋摯友,凡生活困難者,公孫弘必全力助之,因而家無余財,世人夸贊他厚道。 其次,來看公孫弘的處世——低調做事。為官的第一要素就是要講政治,公孫弘就是這樣一只老練、老道、老謀深算的政治狐貍,有事件為證。 事例一,公孫弘善于左右逢源。對朝中的事,公孫弘總是先提出要點,陳明情況,備選幾種方案供皇帝自己取舍,切實做到了有備無患。同時,他從不固執(zhí)己見,更不會違逆圣意。公孫弘曾向漢武帝建議廢止建立朔方郡,理由是勞民傷財,但眼看漢武帝對建立朔方郡態(tài)度堅決時,他很快懸崖勒馬,做出了改弦易轍之事,主動認錯,說自己才疏識淺,井底之蛙,沒有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問題,并表示支持建立朔方郡??傊?,這種“低”到塵埃里的做法,深得漢武帝之心。 事例二,公孫弘善于察言觀色。每次參加朝廷的國事會議,公孫弘總是等其他大臣們發(fā)完了言后,通過察言觀色分析判斷出漢武帝的態(tài)度,再不慌不忙地以“符合圣意”為宗旨表態(tài)發(fā)言。這樣既為自己贏得了“謙卑”的美譽,又因為言行很對漢武帝的胃口,而贏得了漢武帝的賞識。 低調做人,低調做事,長久下來,公孫弘給漢武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認為他是一個非一般的人,于是很快把他從博士提拔為左內史(京畿地方長官,掌治京師)。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漢武帝又提拔公孫弘為御史大夫。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薛澤免相,漢武帝任命公孫弘為丞相,封他為平津侯。歷史上,丞相封侯便是從公孫弘開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