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釣時若用單尾紅蟲穿鉤,可選擇個體較大的紅蟲為妥,方法是將鉤尖從頭部穿進體內0.3~0.5厘米,讓其尾部能自由蠕動,以達到誘魚咬鉤之目的,誠然,也可以用3~4尾紅蟲直接掛鉤,方法是從頭部3毫米處橫向穿出,最后用1條小紅蟲將鉤尖封起即可,這兩種穿鉤法比用線捆綁既省卻時間又節(jié)約釣餌,其效果也挺不錯,你若用蚯蚓餌,應以鮮活的小紅蚯蚓為妥,5厘米左右長用整條穿鉤,像火柴桿大小正好,過長者應去半。
其穿鉤方法,從蚯蚓一端1厘米處縱向穿進,鉤尖不得外露,此種餌鉤投放水中呈兩端蠕動狀,誘魚效果頗佳,若用面包蟲或白蛆,其均為白色,在具體穿鉤方法上基本與紅蟲或蚯蚓穿鉤法相似,這里不再贅述,將穿好的餌鉤輕緩向釣點投去,你可在1平米左右范圍內進行小幅垂直提起或斜拉誘魚,躲在草叢中的魚見到外圍處有美味,便會紛至沓來競相品嘗,冬天由于魚類張口小且攝食輕緩,窩點有時會呈現少量魚星,但也不盡然,有些窩點雖沒有魚星出現,但窩點就有魚。
從實際垂釣看,自然水域并非每個窩點都有魚,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沒有魚咬鉤的窩點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窩點的邊緣處,即使有部分魚類,因無食欲便懶得向有誘餌處游動,二是有些魚類從加強安全防范意識考慮,在一旁持觀望態(tài)勢,三是誘餌恰巧打在草叢中,窩點周邊的魚類無法瞧見此處有好吃的,四是窩點周圍壓根無魚,基于此,釣手要機動靈活,采取主動送貨上門辦法,不要總是堅守在這一個崗位上。
必要時邁開雙腳,將餌鉤向窩點四周輻射,輕緩引逗,有些魚類見有如此好的“美味”送到嘴邊,品嘗的欲望油然而生,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釣手走動腳步務必要輕,不可發(fā)出較大聲響,以免水域中魚類受驚嚇而逃,除此之外,還要密切注意鯽魚咬鉤的四種浮漂信號,鯽魚吃鉤不算兇猛,也不算遲緩,屬于中等層次,在正常環(huán)境下,或無異常天氣,多數情況下吃口穩(wěn)定,漂相也較明顯,主要有以下四種。
第一種是送漂,鯽魚吃鉤緩慢,尤其在冬季,吸吐結合,動作不緊不慢,餌料人口后,先確定口味,再決定是否吸入口中,若是有足夠時間,剛吸人口中就會緩慢游走,浮漂整個過程形成上上下下,緩慢上升的流程,這就是所謂的送漂,冬季通常為小送漂,此時釣手要注意,不能錯過提竿時機,當散漂緩慢上升兩粒時,說明鯽魚已經開始吃餌,這時提竿正當時。
第二種是抖漂,抖漂容易被錯誤認為是虛假漂相,因它不是上下活動,而是前后左右四個方向不斷晃動,主要有三種情況構成,一是魚類吃鉤,只是吃口方式差異,或吃口位置不合理造成的抖漂,二是有小雜魚在窩底群游,這是最為常見的情況,三是因水層變動,或是大魚身體在漁線上碰撞所致,以上三種情況均不適合提竿,若錯誤提竿反而會驚擾水域中的鯽魚,鯽魚大多為群體活動,驚擾一條鯽魚,有可能讓魚群一哄而散,錯過最佳垂釣時機。
第三種是移漂,移漂的漂相實際上是結合送漂和抖漂的特點,它既不上送,也不黑漂,更不會四處抖動,移漂是指水面上的漂,保持一定傾角,穩(wěn)定地向某個方向移動的表現,出現此情,通常大多是淺水區(qū)有較大鯽魚咬鉤所致,提竿時應該輕拉慢拽,根據魚前進方向,控制它活動范圍并適時抖腕提竿即可,第四種是黑漂,水域中有魚咬鉤品嘗美味時,感覺對味和適口時,便悠然自得緩慢向某個方向前行,此時水面浮漂緩緩沒人水中,這就是釣友們常說“黑漂”現象。
此種情況,大多發(fā)生在深水區(qū),只要是黑漂,說明魚兒已吃牢,理應即時提竿,獲魚幾率較高,另外在垂釣時為呈現動感,主要應注意兩點,一是要將死餌變活餌,不時輕緩引逗,每隔15-30秒就要將餌鉤提起,再讓其緩慢下沉,如此反復誘魚正是魚類喜食“活物”習性所決定的,二是務必保持釣餌的鮮活狀,因長時間在水中浸泡的釣餌,很快變色變味(一般大約8-10分鐘就需更換),這樣雖給釣手帶來麻煩,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在依稀可見一簇簇水草旁有魚咬鉤時,釣手要把握好提竿時機,眼疾手快將其獲取,一般在水草叢中中鉤的鯽魚,多為個體較大的肥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