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沫金 張×× 女 30歲 農(nóng)民 蘄春達城鄉(xiāng)大旂山村人。2004年3月15日前來就診,訴以持續(xù)性上腹脹痛,噯氣欲嘔,且感口苦咽干腹脹,夜不成寐,大便秘結(jié),溺黃,察其舌質(zhì)紅,苔微黃膩,脈弦滑。胃鏡示淺表性胃炎(膽汁反流)。診前經(jīng)西藥對癥治療效果不顯。詢之婆媳關(guān)系不睦,斷為肝氣犯胃,擬用溫膽湯加減:淡竹茹10g,枳實10g,陳皮10g,云苓10g,半夏10g,柴胡10g,大黃10g,黃芩10g,黃連20g,代赭石30g,吳茱芋5g,生姜10g。水煎服,一日一劑。同年3月30日復(fù)診,訴以服上方后疼痛減輕,不再作嘔,失眠己愈,遂于上方去大黃、黃連、吳芋,加麥冬、石斛、沙參之養(yǎng)胃,連服三個月而告愈。
按:膽汁返流性胃炎屬祖國醫(yī)學(xué)“胃脘痛”范疇。其病在胃,但病因在肝膽,乃肝膽郁滯,疏泄不利,濕濁隨氣橫逆犯胃,而致胃氣上逆、和降失司所致。正如《靈樞·四時氣篇》云:“善嘔,嘔有苦。以邪在膽,逆在胃,膽汁泄則苦,胃氣逆則嘔吐?!北静〔【脛t入絡(luò)成瘀,或郁熱傷陰,形成復(fù)雜的病理改變?,F(xiàn)代醫(yī)學(xué)認為,幽門機能不全、胃排空能力低下、十二指腸內(nèi)壓增高及胃腸蠕動逆亂等因素,致使膽汁返流入胃,損傷胃黏膜而致本病,其中精神因素又是誘發(fā)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這與祖國醫(yī)學(xué)肝氣犯胃,邪在膽,逆在胃的認識基本一致。
本病的病機一方面是由于脾胃氣機升降失調(diào);另一方面是肝失疏泄影響膽隨胃降,但二者又可相互影響,因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脾升胃降,氣機調(diào)暢,升清降濁,才能保持肝隨脾升,膽受胃降的正常功能。若脾胃升降失調(diào),則肝不隨脾升,膽不隨胃降,導(dǎo)致膽逆犯胃。相反,肝為剛臟,性喜條達,主疏泄,若肝氣郁滯,肝失疏泄,橫逆犯胃,脾胃升降失調(diào),也可致膽逆犯胃。《內(nèi)經(jīng)》云:“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吐。”二者密切相關(guān)。
肝膽脾胃的功能是相輔相成的。膽汁的分泌與排泄有賴于肝之疏泄,胃之和降,脾之運化,只有上述三個臟腑功能正常時,膽汁才能循其管道排入腸道而起消化水谷的作用。若情志抑郁,肝失條達,或脾土壅滯,胃失和降則膽汁逆而不降,返逆入胃而腐蝕胃膜,造成胃粘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出血。本病的主要病機為肝胃失和,氣機逆亂,故治療以疏肝泄熱,和胃降逆為主,使肝氣條達,疏泄正常,脾健胃調(diào),中焦舒暢,促使膽汁向下流行而減少反流,從而達到治愈的目的。溫膽湯去甘草之甘,意在辛開苦降,故合入左金丸,及大黃芩連;又佐柴胡以疏肝,芩、連瀉肝膽郁熱,赭石、竹茹鎮(zhèn)肝而降逆,待癥狀緩解后,再去左金之苦,加入滋養(yǎng)胃陰之品,令胃氣得復(fù)。 |
|
來自: 中醫(yī)藥方便 > 《胃疼腸腹痛嗝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