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年是中澳旅游年,提到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結晶“坎兒井”,令人想起新疆與澳洲的淵源 --- 2006年10月,澳洲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與全國政協(xié)港澳臺僑委員會以及全國僑聯共同主辦了“僑心光明萬里情—新疆行”活動,組織了澳洲、大陸、香港、臺灣醫(yī)療專家為新疆和田進行372例白內障手術復明義診,已故的澳洲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創(chuàng)會會長邱維廉博士引領澳洲商務代表團專程赴喀什地區(qū)捐建兩所小學。僑胞們參觀了神奇的“坎兒井”,對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的新疆留下美好的時光回憶,也期待在未來重游瓜果飄香的故地。 坎兒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它是荒漠地區(qū)一特殊灌溉系統(tǒng),普遍于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qū)。 坎兒井的知名度遠不如長城,卻是公認的中國古代工程壯舉之一。它由很早以前在中國西北部這片邊遠地區(qū)定居下來的維吾爾族人修建。這個灌溉方法全靠重力,從天山東部地底把冰川融水輸送到吐魯番盆地。 為了避免在灼熱的夏季陽光下蒸發(fā),水流穿過縱橫交錯的地下渠道,它們連接著整個地區(qū)的一千多口井,每條水渠的長度從3公里到30公里不等。 在1784年的鼎盛期,坎兒井綿延5,272公里,有1,237公里穿過吐魯番盆地。水直接流入農田和葡萄園,居民則從井里取用清冽甘甜的水。波斯在一個世紀以前曾修筑過類似的系統(tǒng),名叫 Qanat。 翻閱史料記載,今伊拉克、伊朗一帶的商人把他們的工程技術帶到中國西域,再沿絲綢之路繼續(xù)往東。有了坎兒井以后,吐魯番盆地成為這條古代貿易路線上的綠洲,人丁日益興旺。
據史料記載,新疆坎兒井鼎盛時期曾多達1700多條,總流量18立方米/秒,灌溉面積47萬畝,占該盆地總耕地面積70萬畝的67%,對發(fā)展當地農業(yè)生產和滿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的古代三大工程之一。與四川都江堰、廣西靈渠并列,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吐魯番人民形象地把坎兒井稱作“地下運河”,目前仍然是農業(yè)灌溉的重要水源。 史載漢代就有挖掘地下窖井的工程,稱之井渠法。吐魯番七克臺鎮(zhèn)的60多道坎兒井多為清代林則徐興建的,人稱林公井。 坎兒井由豎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壩四部分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將地下水匯聚。 在井底修通暗渠,將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面。這樣保證了地下水不會因炎熱及狂風而被蒸發(fā)或污染。澇壩將水蓄起以供人使用。 吐魯番是中國極端干旱地區(qū)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蒸發(fā)量在3000毫米以上,土質為砂礫和粘土膠結,質地堅實,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 當地人為了躲避酷熱少雨下烈日的烘烤與解決水源問題,利用這種沙漠質地滲漏性強的特性,開挖暗渠,將地下水巧妙截流,為新疆綠洲農業(yè)提供源源不斷的水源,這便是坎兒井滋養(yǎng)一方人的水利妙用。 豎井是開挖或清理坎兒井暗渠時運送地下泥沙或淤泥的通道,也是送氣通風口。一般是越靠近源頭豎井就越深,最深的豎井可達90米以上。 一般每隔20—70米就有一口豎井。一條坎兒井,豎井少則10多個,多則上百個。井口一般呈長方形或圓形,長1米,寬0.7米。 暗渠,又稱地下渠道,是坎兒井的主體。一般高1.7米,寬1.2米,短的100—200米,最長的長達25公里,暗渠全部是在地下挖掘,因此掏撈工程十分艱巨。一般要在地下開鑿幾公里到幾十公里。 水在暗渠不易被蒸發(fā),而且水流地底不容易被污染,再有,經過暗渠流出的水,經過千層沙石自然過濾,最終形成天然礦泉水,富含眾多礦物質及微量元素,古往今來為居民飲用。 暗渠流出地面后,就成了明渠。顧名思義,明渠就是在地表上流的溝渠。人們在一定地點修建了具有蓄水和調節(jié)水作用的蓄水池,這種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就稱為澇壩。水蓄積在澇壩,哪里需要,就送到哪里。 當地導游艾合買提認為坎兒井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感到自豪,這些傳統(tǒng)還反映在該地區(qū)的眾多歷史遺跡上。但隨著全球變暖和該地區(qū)工業(yè)化,導致了山上冰川更快地融化,水很容易蒸發(fā)掉?!案珊凳亲罱鼛装倌甑氖虑?,”艾合買提說,“一千年前,這里還沒有塔克拉瑪干沙漠,當時的著名作家都沒有提到這一點。” 作為絲綢之路上少數還在延續(xù)利用的“活的文化遺產”——坎兒井至今仍在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新疆吐魯番盆地1108條坎兒井中,僅剩下278條有水。 為了保護這一“地下長城”,在國家文物部門的支持下,從2009年底開始,新疆坎兒井維修工程率先在吐魯番地區(qū)啟動實施保護加固工程共完成四期,累計投入資金4500萬元。 已加固維修108條坎兒井,工程累計維修加固暗渠約18公里、掏撈清淤約600公里、加固豎井口1萬余個,遺址本體得到妥善保護,最大限度遏制了坎兒井的消亡速度,確??矁壕挠行нz存。 古老坎兒井的剩余部分依然是當地人的生命線,他們要面對冬季的刺骨寒冷和夏季讓人難以忍受的燥熱。 沒有地下水渠,這里就無法生活。葡萄藤、杏樹、棉花和西瓜都將無法生長。用管道從沙漠外面引水進來或是一個解決辦法,但在已經用水管取代了坎兒井的地方,居民聲稱水的味道與自然過濾過的水不一樣。 花10元錢買了一袋吐魯番葡萄干的英國廣播公司記者稱:“它們好吃極了,明顯比我嘗過的其他葡萄干要甜,那是沙漠極高溫、盆地低海拔和40天風干過程的產物。” 目前,新疆境內有水的坎兒井只剩下614條。吐魯番地區(qū)有水的坎兒井也只剩下404條。最著名的坎兒井是有800年歷史的米依木·阿吉坎兒井,長21公里,如今出水量每天仍能澆灌4公頃葡萄地。 一名維吾爾族男子趕驢和車經過一口井,井的水源來自吐魯番的坎兒井。 澳中文傳社(AUST333),2006年6月6日在悉尼成立簡稱【澳中文傳】,秉持傳播澳、中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為己任,弘揚中華文化傳遞海外僑社聲音,增進國際間的相互信任,促進構筑和諧僑社的發(fā)展,以做“中華文化使者”為追求的公益性傳播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