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笑傲江湖 圖片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王力先生在《漢語音韻學·自序》中談到:“音韻之學,系乎口耳。舌腭之摩觸,聲氣之動蕩,有形可象,有事可指,固與形而上者殊科也。乃自古治斯學者,輒故神其說,以自矜異,竊嘗病之。”序文揭示了音韻學的本質(zhì),對玄虛之談進行了駁斥。但古人“神其說”,固然有故弄玄虛之過,也與漢字自身的特點不無關系。漢字屬表義文字,在音素分析方面有其天然的劣勢,古人或不得其要領,或雖知之卻難以準確加以描述。本文試從常理角度,或者說從普通人對韻的感覺角度,談一談古今音韻之流變。音韻學包括聲、韻、調(diào)幾個方面,本文側重談韻。一、上古音韻上古音韻指先秦兩漢的音韻。由于上古沒有韻書,后人研究音韻只能從《詩經(jīng)》和其他一些韻文中來進行歸納。 清代古音學進入全盛時代,先后出現(xiàn)的古韻學家有二三十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顧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廣森、江有誥和王念孫等人。戴震著有《聲韻考》、《聲類表》兩部書,他首次采用陰陽入三分法,并且使主元音相同的陰聲韻、陽聲韻和入聲韻相配成為一類,將古韻分為9類25部。陰陽相配,是戴氏的創(chuàng)舉,為后來的陰陽對轉理論奠定了基礎。經(jīng)過清代音韻學家持續(xù)不懈的努力,上古韻部大的格局基本確定下來。到了近代,又有章炳麟、黃侃師徒對清代音韻學進行系統(tǒng)梳理總結。章氏在采納王念孫22部分韻基礎上,將“脂”與“隊”進行分部,所以一共是23部。同時,章氏嘗試用漢字去描述23部的音值,這是其以前的音韻學家所沒有做過的?;蛟S顧、江諸人心中對某韻古音有個大致的猜定,但都未曾明白的表述出來。除假定音值外,章氏繼承孔廣森陰陽對轉理論,進一步發(fā)展為陰陽對轉旁轉之說,并制作《成均圖》加以說明。黃氏在繼承其師23部的基礎上,再分離出入聲5部,同時借鑒戴震陰陽入三分的做法,將古韻分為陰聲韻8部,陽聲韻、入聲韻各10部,總的韻部為28部。下面以王力所擬上古音韻值為例,談一下個人粗淺認識。王力在黃氏28部基礎上,做改易增補,確定古韻為11類30部,見下表(表1):稍加觀察我們就可發(fā)現(xiàn),這個表并不太齊整,一是宵部沒有對應的陽聲韻,二是侵、談二部沒有對應的陰聲韻。王力在評價孔廣森之時曾談到,孔氏過于追求齊整,并認為這是大多數(shù)音韻家的通病。對此,筆者非常贊同孔氏的陰陽對轉理論,即陰聲韻和陽聲韻在總體應該一一對應,并且古音最初應是齊整的,而參差恰是語音系統(tǒng)在演變過程中因各部分發(fā)展不平衡所導致的。所以筆者認為,在宵部之下應添加與之對應的陽聲韻部,擬音為/o?/;在侵部、談部之上應分別添加與之對應的陰聲韻部,擬音為/ ?u/、/au/。綜上,上古音韻系統(tǒng)若按照韻尾的發(fā)音方法可以分為三類,即無韻尾和以元音韻尾-i、-u收尾的為一類,稱作陰聲韻;以鼻音韻尾-?、-n、-m收尾的為一類,稱作陽聲韻;以塞音韻尾-k、-t、-p收尾的為一類,稱作入聲韻。此外,若按照韻尾的收音部位也可以分為三類,即無韻尾、鼻音韻尾-?、塞音韻尾-k為一類,該類音收于舌根,發(fā)音結束時嘴必張開;元音韻尾-i、鼻音韻尾-n、塞音韻尾-t為一類,該類音收于舌尖,發(fā)音結束時嘴咧開一小縫;元音韻尾-u、鼻音韻尾-m、塞音韻尾-p為一類,該類音收于雙唇,發(fā)音結束時嘴巴閉著或接近閉著的狀態(tài)。如下表所示(表2):以上9個韻類又因韻腹的斂侈即開口度的大小,進一步分為若干小類,1個小類便是1個韻部。如陰聲韻的牙喉音,按照韻腹開口度的大小可分為支(e)、之(?)、幽(u)、宵(o)、侯(?)、魚(a)6個小類,即6個韻部;與之相應的陽聲韻、入聲韻也可對應地分為6個小類,即表1中的耕(e?)到陽(a?)、錫(ek)到鐸(ak)等韻部。最后談一下對轉和旁轉,在古音學中,二者表現(xiàn)為韻部與韻部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揭示了不同韻部字之間存在的通押、諧聲、通假現(xiàn)象。漢末以來,隨著匈奴、鮮卑、羯、羌、氐等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并建立政權,民族融合進程加劇,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語言語音的發(fā)展流變,上古音逐漸演變?yōu)橹泄乓簟?/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