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慎,字恭愚、躬懋、菊莊, 后改字恭壽,別號癭瓢山人, 又稱“東海布衣”。 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卒年不詳, 最晚逝于乾隆三十七年(1687—1772年), 福建省寧化縣人,著有詩集《蛟湖詩鈔》, “揚州八怪”重要成員之一。 ▲大家注意看落款,癭瓢山人, (畫中禿頂老頭是在剪指甲嗎?) 據(jù)《揚州八怪現(xiàn)存畫目》一書不完全統(tǒng)計, 黃慎作品約480件, 其中含山水背景在內(nèi)的人物畫約239件, 近一半比重,畫作產(chǎn)量之大, 在清代人物畫家中驚人。 而人物畫中,神仙佛道畫占29%, 歷史故事畫占32%,世俗畫占38%。 ▲咦~腦門真大!指甲該剪了 黃慎筆下所繪之物千羅萬象, 但總體說來, 黃慎褒揚伯牙、伯樂、蘇武、等類人。 內(nèi)容廣泛的作品, 一方面反映購畫者所代表的社會階層喜好, 另一方面也透露黃慎的思想選擇和情感趣味, 明顯的平民文人畫家情懷。 ▲畫中漁民伯伯抓到魚開心的呀! 清代畫壇流行文人畫,人物畫衰退。 黃慎的世俗畫突破傳統(tǒng)文人只描繪梅蘭竹菊、 隱士高官的題材局限, 著重刻畫社會底層百姓的日常生活, 在現(xiàn)實觀察中大量融入真情實感, 在擴大人物畫范圍的同時, 也提高了人物畫的表現(xiàn)深度, 此藝術(shù)傾向值得肯定, 它給清代人物畫畫壇帶來一股新氣。 ▲小孩看起來很開心,不知道牛累不累! 黃慎的人物畫藝術(shù)風(fēng)格, 由工細向小寫意再向大寫意逐漸演化, 清代戲曲作家謝堃在《春草堂集》記曰: “黃慎初至揚郡,仿蕭晨、韓范輩工筆人物, 書法鐘繇,以至模范山水,其道不行。 于是閉戶三年,變楷為行, 變工為寫,于是稍稍有請托者。 又三年,變書為大草, 變?nèi)宋餅闈娔髮?,于是道之大行矣?!?/strong> ▲腳都拴住了再怎么打也走不了??! 黃慎早期人物畫“清麗工細”, 多作于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間(1719—1724), 此時黃慎未抵揚州,邊云游邊賣畫。 人物形象刻畫細致,惟妙惟肖。 代表作有《碎琴圖》, 《故事人物冊》中的《洛神》等。 ▼怎么看都像是故意的,哎呀!真不小心怎么摔了 (右邊那位哥們蘭花指翹的很做作哦?。?/p> 《清黃慎碎琴圖軸》是由清朝畫家黃慎創(chuàng)作,紙本取材于春秋時期,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畫面取伯牙欲砸琴的瞬間,整幅畫縱189、橫103.3厘米?,F(xiàn)藏于民間。 我們再來看看《洛神圖》, 畫中洛神翩然神立于微蕩碧波上, 層疊羅衣隨勢飄起, 悵然長吟,悠揚動人; 連綿碧波與羅帶衣袖呼應(yīng), 整個畫面延續(xù)曹植《洛神賦》里的浪漫柔情。 人物衣紋清晰工整,游絲描、鐵線描, 勾勒出洛神溫文嫻靜的體貌。 構(gòu)圖上,畫作右上角題長篇《洛神賦》詞, 楷書秀挺圓柔,與柔中有剛的洛神相得益彰, 大面積的文書既填補畫面空白, 又平衡水面碧波的蕩漾動感,動靜結(jié)合。 而洛神那一抹紅袖又與詩尾兩枚紅色印章輔成, 詩文、繪畫和諧統(tǒng)一。 整幅畫設(shè)色淡雅妍潔,筆法勁健流暢, 是黃慎早期“清麗工細”人物畫的代表作。 黃慎《人物圖冊之洛神》 天津博物館館藏 黃慎于雍正初年抵達揚州,寓居12年之久。 這段時期是黃慎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頂峰, 風(fēng)格由工轉(zhuǎn)寫,由細轉(zhuǎn)意。 代表畫作有《漁家樂圖》、 《陶令簪菊飲酒圖》、《攜琴仕女圖》、 《瓶梅侍女圖》等。 下來我們一起看一下《攜琴仕女圖》, 畫中女子瘦削,左臂夾琴前行, 身體作“S”狀,呈猛然回首態(tài), 有一種動勢的靜態(tài)感。 仕女裙擺前后飄動,似在趕路, 因而推測其為歌妓; 眉宇間散發(fā)淡淡哀愁, 可見為生活困窘而憂慮。 畫中仕女雖不明麗嬌艷, 但黃慎生動刻畫出社會底層女子的精神面貌, 身上始終彌漫著絲絲凄苦。 ▼一看就有種我見猶憐的感覺, 畫中女子這S形的身段,被黃慎描繪的淋漓盡致! 黃慎《攜琴仕女圖軸》現(xiàn)藏于江蘇省泰州市博物館 黃慎曾自評其作: “其畫凡三等,最得意者題詩其上, 次則識以歲月,再次只署癭瓢二字”。 《攜琴仕女圖》當屬黃慎滿意之作, 乾隆年以后,黃慎繪畫進入成熟期。 人物畫草書意味濃厚, 濃淡變化的筆墨富于節(jié)奏和韻律, 在傳統(tǒng)人物畫線描技法基礎(chǔ)上, 創(chuàng)造性地以草書入畫, 狂放潑辣,蒼勁老練, 轉(zhuǎn)而成為一種表現(xiàn)人物大寫意的筆墨風(fēng)格。 代表作有《壽星圖》、《鐵拐李醉眠圖》、 《尼父擊罄圖》、《捧花老人圖》 《鐘進士降福圖》等。 ▼畫中這哥們是要“倒拔垂楊柳”嗎? 《清黃慎鐘進士圖軸》揚州博物館藏 再來看看《鐵拐李醉眠圖》, 大寫意特征突出, 技法與早中期差別巨大。 畫中鐵拐李背倚石頭,曲身盤腿, 懷抱一只大葫蘆,俯伏酣眠。 黃慎相當生動地刻畫了鐵拐李的面部, 雙目半睜半閉,似醉未醉, 大鼻子因擠壓而歪向一邊,體態(tài)肥碩, 神態(tài)柔和。用筆上, 人物背部大筆濃墨一氣呵成, 墨汁飽滿,似緩緩流淌, 《醉眠圖》,清代,黃慎,紙本墨筆遼寧博物館藏 還有作于乾隆十五年的《壽星圖》。 ▼意境很美嘛!騰云駕霧的感覺 《壽星圖》 黃慎學(xué)畫勤奮而穎悟, 為擺脫作畫的匠俗氣, 他廣讀詩書以提高修養(yǎng)。 二十年的勤學(xué)苦練, 黃慎最終成為一名詩、書、畫均絕的職業(yè)畫家。 《黃山人蛟湖詩集》記黃慎 “性耿介,然絕不作名家態(tài)”, 黃慎是一位正直磊落、熱情淡泊、 尊重勞動人民的平民藝術(shù)家。 畫由心生, 因此黃慎人物畫充滿著生活情趣。 黃慎 《人物圖冊》之漂母飯信 天津博物館藏 《山水人物冊》第七開, 講述韓魏公簪金帶圍一事, 黃慎曾多次作此題材, 構(gòu)圖幾乎沒有變化。 ▼韓魏公內(nèi)心活動:哥最帥! 黃慎《韓魏公簪金帶圍圖》軸 絹本設(shè)色 揚州博物館藏 《山水人物冊》第十一開, 人物衣紋同樣作此類筆法處理。 黃慎,《山水人物冊之十一》,冊頁,絹本設(shè)色,乾隆二年(1737) 此類衣紋在《壽翁圖》 《張果老故事圖》中依舊可見。 它已成為一種自成 “ 黃慎風(fēng)格”的畫技欣賞對象, 物象反而變成展現(xiàn)筆畫“熟練”特點的工具, 最終旨在呈現(xiàn)“粗草線條”繪畫風(fēng)格的獨特效果。 黃慎,《壽翁圖》,軸,紙本設(shè)色,乾隆庚辰(1760) 黃慎,《張果老故事圖》軸,絹本設(shè)色,乾隆二十年(1755) 齊白石高度評價黃慎的人物畫, 并稱石濤、徐渭、黃慎為三位大師, 徐悲鴻也十分喜愛黃慎的人物畫, 認為“有筆歌墨舞之妙”。 黃慎在人物畫線條上的成功創(chuàng)新, 使其不僅成為“揚州八怪”一員, 成為一代人物畫大家, 同時深刻影響閩臺地區(qū)畫家的繪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