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在央視一套首播的電視連續(xù)劇《喬家大院》,以喬家大院為背景,講述了一代傳奇晉商 喬致庸棄文從商,懷抱以商救民、以商富國的夢想,經(jīng)歷千難萬險終于實現(xiàn)了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故事。豈不知東阿縣境內(nèi)也有一處所謂的“喬家大院”。 東阿縣魚山鎮(zhèn)黃河岸邊的后殷村,立村 (殷家大院舊貌) 于明朝中期。殷姓始祖為明嘉靖時期的南京兵部侍郎殷學(xué),二世祖殷三禮明萬歷時期的宗人府經(jīng)歷。殷姓族人靠著祖先的蔭護,一直人丁興旺,家道殷實。殷家大院始建于晚清,占地十余畝,距今有一百多年歷史。 年近八旬的殷姓族人殷際常說,殷家大院的主人叫殷際蓮,現(xiàn)在定居北京,他的高祖本來做小生意,在東阿縣城(現(xiàn)平陰縣東阿鎮(zhèn))賣煎餅,因為做的煎餅好吃,生意越來越紅火,慢慢地積累了不少家產(chǎn)。因為是小生意,所以那時候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而已。 殷家的鼎盛開始于殷家兩兄弟:殷培塾、殷培厚,殷培厚是殷際蓮的祖父。殷際常說,在古代,很多人掙錢后,置辦家產(chǎn),除了修房蓋屋,就是購置土地。到殷際蓮祖父這一輩,殷家在黃河?xùn)|的東平有五六百畝地,在黃河北有六七百畝地。那時候,因為耕種一千多畝地,所 (殷家大院北屋) 以,殷家還喂養(yǎng)著幾十頭牲口。并且家里雇傭著長工和短工來耕種這一千多畝地。夏季收成按兩成的比例作為長工的報酬,秋季收成按三成的比例作為長工的報酬。殷家除了擁有一千多畝地之外,還有油坊、造紙、皮襖、阿膠、黑棗等產(chǎn)業(yè)。后來,在縣城里,又相繼經(jīng)營自行車行和雜貨鋪。殷家生產(chǎn)的阿膠和黑棗一般不在本地銷售,全部運送到上海、無錫等地,換回紅糖和大米。殷培塾、殷培厚兄弟,靠著自己的苦心經(jīng)營,不但一步步完成了財富積累,而且還贏得了“殷大善人”的美譽。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鄉(xiāng)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xiāng)村農(nóng)會接收,連同鄉(xiāng)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鄉(xiāng)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tǒng)一平均分配;鄉(xiāng)村農(nóng)會接收地主的牲畜、農(nóng)具、房屋、糧食及其他財產(chǎn),并征收富農(nóng)的上述財產(chǎn)的多余部分,分給缺乏這些財產(chǎn)的農(nóng)民及其他貧民,并分給地主同樣的一份?!币箅H蓮作為“地主”的后代,和其他親屬一起奔走他鄉(xiāng)。至今,殷培厚的后代落戶在東北、內(nèi)蒙、山西和北京的也不少。殷際常說,殷家祖上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地主”,他們在耕種一千多畝地的 同時,開始走出去,到南方做生意。殷際蓮的爺爺經(jīng)常去南方,每年都會把掙得的銀兩送回家里,這也使得殷氏家族的財富越聚越多。他們富裕之后,并沒有成為守財奴。 后殷村村東幾十米遠就是黃河,原來這里是一個渡口。因此,南來北往的人都要經(jīng)過這里。這些南來北往的人中,也很多是窮人,因為身無分文,經(jīng)常在渡口附近露宿。殷大善人看到這些,就在靠近渡口的場院里修蓋了幾十間房屋,專門讓那些流浪的窮人住宿,并且,還為窮人免費提供吃喝。對于附近的窮人,殷大善人也不吝嗇,他專門讓人做了很多棺材,為那些沒有錢發(fā)喪的窮人免費提供棺材。 “年好過,春難熬”。每年春季,青黃不接,就有很多窮人沒有糧食吃。有的窮人就把袋子放在殷大善人門口,想得到施舍。殷大善人從來都不會拒絕,他把糧食裝滿袋子就轉(zhuǎn)身回家。傳說有一位土匪聽說殷大善人樂善好施,就打扮成窮人闖到殷培塾家里,自稱生活困難,需要給一些錢。殷培塾二話不說,讓家人拿出很多銅錢給了土匪。并且詢問土匪,這些錢是否夠用。這個土匪為殷大善人的善良所感動,轉(zhuǎn)身就出了殷家大門。 殷際常說,殷家家族在別人眼里也許是“大地主”,但是,祖上教育后代要厚待莊鄉(xiāng)鄰里,見到窮人就伸手救濟一下。特別是對莊鄉(xiāng)爺們,都是畢恭畢敬,嚴(yán)格按照莊鄉(xiāng)輩分稱呼村里莊鄉(xiāng)。不像有的地方,地主家的人就高人一等,窮人見了地主家的人都會低三下四的。正是因為殷家家族家風(fēng)淳厚,樂善好施,所以,在解放初期的土改運動中,后殷村的莊鄉(xiāng)因為怕殷家家族受到?jīng)_擊,就把殷家大院的人藏在地窨子里,或趁夜送到黃河以東躲避。 文革時期,在北京工作的殷際蓮因為“家庭成分”不好被遣送到原籍。1978年,被遣送到后殷村十年的殷際蓮恢復(fù)工作,回到了北京。 殷際常又說,殷家大院占地十余畝,除了有四個四合院之外,還有兩棟三層的樓房和一棟五層的樓房。無論是起脊青磚瓦房,還是樓房,為了防備黃河水,房子地基都是由近兩米高的石頭砌成。因為地基高,所以,進入青磚瓦房需要登上六七級臺階才可以。在殷家大院的東四合院的瓦房下面建有地下室,專門儲存糧食,這在魯西地區(qū)十分罕見。 殷際常接著說,家人都住在兩棟三層的樓房里,那棟五層樓房是專門接待客人的。尤其是接待客人的這棟樓,裝飾豪華。這幾棟樓房,厚厚的青磚墻里修有火道。每年冬天,在一樓燒煤,熱氣就順著火道向上走,整個樓都暖呼呼的。 新中國成立后,殷家大院變成了東阿縣后殷黃河段駐地,一直持續(xù)到改革開放后。 目前,這座擁有一百多年歷史的殷家大院雖然已經(jīng)殘垣斷壁,但從僅存的幾座老屋上,依然能看出當(dāng)年殷家大院的規(guī)模和氣派。在一座青磚老屋的石基上,精致的鑿出很多拴牲口的石把手,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停車位”。這就是當(dāng)年拴牲口的地方。整兒大院后面還看到榨香油的石頭器具埋在土中,一棵巨大的槐樹枝繁葉茂,也見證這座殷家大院的輝煌歷史。 聊聊東阿 曹傳喜 |
|
來自: 輕風(fēng)無意 > 《歷史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