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捶丸:中國古代的高爾夫運動 “捶”即擊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國古代以球杖擊球入穴的一種運動項目。前身是唐代馬球中的步打球。當時的步打球類似現(xiàn)代的曲棍球,有較強的對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同場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yōu)橐来螕羟虻姆菍剐员荣悾蜷T改為球穴,名稱也隨之改稱“捶丸”。 捶丸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球類游戲。關于捶丸的描述,最完整的記載出現(xiàn)在元朝人寧志所著的《丸經(jīng)》中,從流傳下來的文獻資料來看, 捶丸的出現(xiàn)還要遠遠早于元朝,最晚至北宋末年就已經(jīng)有相當規(guī)模了。 今藏于北京故宮博物的《明宣宗行樂圖》和明朝畫家杜堇所繪的《捶丸仕女圖》中則說明捶丸在明朝盛行于皇族及士大夫之間。由于“捶丸”與現(xiàn)在的高爾夫非常相似,故被中西方體育史學界喻為“中國高爾夫”。 今天高爾夫球設有發(fā)球座作為每一洞的發(fā)球點,捶丸也劃定擊球點稱為「基」,捶球時分頭棒、二棒、三棒,頭棒需先安基再擊球,每棒以前一落球處為新的起點。林林總總,可以說除了名稱不同,捶丸的整套球戲模式,完全是高爾夫運動的前身。 捶丸,在其發(fā)展上更曾大盛于宋、金、元三代。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皆樂此不疲。這在元人散曲、雜劇中多有提及。元人無名氏《逞風流王煥百花亭》雜劇第二折[上小樓]曲中,王煥自夸什么游戲都會,“折莫是捶丸、氣球、圍棋、雙陸、頂針續(xù)麻、拆白道字……”。 《慶賞端陽》劇中的道白亦云:“你敢和我捶丸射柳,比試武藝么?”此外,最形象、最完整地反映當時捶丸活動情形的,是現(xiàn)存于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壁畫中的元代《捶丸圖》。該圖繪在明應王殿西壁上,是元代民間捶丸活動的真實反映。 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的《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有一部分描繪的就是捶丸圖。圖中所繪的場地面貌,旗、穴及擊丸的棒,侍從的位置等,都與《丸經(jīng)》上所說吻合。圖中描繪的場地設在宮廷的庭院內(nèi),沒有山野中高低起伏的地形,卻有甬道花木等物品阻隔,更有趣味性。場上共建了五個窩,每個窩旁插了一旗作為標識,這和《丸經(jīng)·正儀章》中對窩的設置要求是一樣的:“斸場建窩,球場上斸成了窩,立彩色旗兒?!?/p> 從《明宣宗行樂圖》來看,明代捶丸的方法和元代寧志齋老人撰寫的《丸經(jīng)》所說的規(guī)則是一致的。只是圖中以人為地設置某些障礙來代替野外山丘,這顯然是變通之法。但圖中的皇帝親自持棒參加活動,這表明捶丸運動在當時仍是一項高雅的娛樂游藝活動。 捶丸游戲在廟會年畫“吉祥四喜童子”中。 2、木射:中國古代的保齡球運動木射,又名十五柱球,是游戲者輪流以木球撞擊十五根筍型立柱的一種室內(nèi)的活動形式,產(chǎn)生和興盛于唐代。 木射是一種很特別的球類活動,唐人陸秉曾為此專門著《木射圖》一書,對這一活動作了十分詳備的介紹,可惜此書已經(jīng)失傳了。至宋朝時,時人晁公武讀到了此書,因而在他的《郡齋讀書志》中對《木射圖》作了簡短的解題,為我們留下了對木射較為形象的描述。 他說:“《木射圖》,唐·陸秉。為十五筍以代侯,擊地球以觸之。飾以朱、墨,字以貴賤之。朱者: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墨者:慢、傲、佞、貪、濫。仁者勝,濫者負,而行一賞罰焉?!?/p> 此文大意是說,用木削成筍形,作靶子,上縮下擴底平,立起來不易翻倒,總計十五根。這十五根筍分為兩大類:一類通體涂為紅色,分別刻上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字,共十根;另一類涂以黑色,分別刻以慢、傲、佞、貪、濫等字,共五根?;顒訒r,將十五根筍立在平坦的場地一端,投拋者在另一端,用木球去擊打另一端的木筍,以擊中朱色筍者為勝,以擊中墨者為負,最后看誰擊倒的朱色筍多,就是終勝者。 筍上所刻的十五個字,是封建倫理道德對人臧否的基本準則,漢儒董仲舒提出“五?!保匆匀省⒘x、禮、智、信為重要的道德規(guī)范。唐代韓愈把“五?!币暈椤拔宓隆?,認為五德是一個人先天就有的,并由此把人自然地分為上中下三品,品是不能改變的。而十五柱球活動就反映了唐代以韓愈為代表的倫理觀,即把“五德”擴充為十,并在其對立面上,尋出五個字,以分優(yōu)劣、存褒貶。 |
|
來自: 昵稱641652 > 《愚昧無知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