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等三角形的學習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類全等的圖形,其形狀像旋轉的表針,通常被稱為“手拉手模型”。 所謂手拉手模型,是指有公共頂點的兩個等腰三角形,頂角相等.頂點相連的四條邊形象的可以看作兩雙手.善于發(fā)現(xiàn)和應用這個模型,有助于提高七年級學生的解題能力,同時也為后續(xù)相似三角形的學習打下基礎。 下面以一道幾何題為例淺析手拉手模型在全等三角形中的應用,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些許破解之術. 例題講解 1. 已知:△ABC,△EDC均為等邊三角形. 求證:(1)△ACD≌△BCE. (2)∠APB=60°(3)PC平分∠BPD. 學情分析 (1)此問要求學生會用SAS定理判定△ACD與△BCE全等.考生此問不得分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知道用SAS判定方法,但是找不到相等的一組角作為全等條件. ②答題時沒有按照字母對應順序書寫. ③不能發(fā)現(xiàn)△ABC和△EDC圖形的特殊性,沒有得到相等的邊. 通過讀題我們發(fā)現(xiàn)第一問難度不大,應是所有學生都得到分數(shù)的題目,學生完成此問要具備扎實的幾何基礎知識.此問最易錯的地方是找不到相等的一組角. (2)根據(jù)第一問由全等性質,得出∠CAD=∠CBE,再依據(jù)“蝴蝶型”得出AD和BE的夾角∠APB=60°,這個結論不隨等邊三角形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具有不變性.此問學生不得分可能有以下原因: ①幾何基礎較差,沒有在已知條件的幫助下得出∠CAD=∠CBE. ②思路正確的前提下沒有識別出“蝴蝶型”. ③思考占用過多時間,以致影響后面的答題時間. 這道題是第二問,臨場大部分考生應該得分。否則會影響到第三問.但是一部分考生沒有看出“蝴蝶型”,進而思路受阻. (3)此問較難,七年級的學生會感覺綜合性較強.此問既可以通過分別作BE和AD的垂線段,根據(jù)角平分線的判定定理解決問題.亦可以截取,構建等邊三角形解決問題.學生不得分的主要原因是輔助線的添加方法想不到. 破解策略 原題延伸 變形延伸一: 圖(1)中,C 點為線段AB 上一點,△ACM,△CBN 是等邊三角形,AN與BM 相等嗎?說明理由; 圖( 2) C 點為線段AB 上一點,等邊三角形ACM 和等邊三角形CBN 在AB 的異側,此時AN 與BM 相等嗎?說明理由; 如圖(3)C 點為線段AB 外一點,△ACM,△CBN 是等邊三角形,AN 與BM相等嗎?說明理由. 解析:題中三問均是對等邊三角形性質的考查以及全等三角形的證明,由已知條件,利用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可找出對應邊及夾角相等,證明全等,即可得到線段相等. 變形延伸二: (1)如圖1,點C 是線段AB 上一點,分別以AC,BC 為邊在AB 的同側作等邊△ACM 和△CBN,連接AN,BM.分別取BM,AN 的中點E,F(xiàn),連接CE,CF,EF.觀察并猜想△CEF 的形狀,并說明理由. (2) 若將( 1) 中的“ 以AC, BC 為邊作等邊△ ACM 和△CBN”改為“以AC,BC 為腰在AB 的同側作等腰△ACM 和△CBN,”如圖2,其他條件不變,那么(1)中的結論還成立嗎?若成立,加以證明;若不成立,請說明理由. 解析:此題綜合考查等邊三角形的性質與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與性質,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等知識點.(1) 先求證△ACN≌△MCB , 得出AN=BM , ∠ANC=∠MBA , 再證 △NFC≌△BEC,得出CE=CF,∠BCE=∠NCF,得出∠ECF=60°,證得結論成立; (2)證明過程如上(1)中的結論只有CE=CF,而∠ECF 等于等腰三角形的頂角≠60°,得出結論不成立. 1、(2)、(3) 變形延伸一: 如圖兩個等邊三角形△ABD與△BCE,連結AE與CD, 證明: (1)AE與DC之間的夾角為60°. (2)AE與DC的交點設為H,BH平分∠AHC. 變形延伸二: 如圖,兩個正方形ABCD與DEFG,連結AG,CE,二者相交于點H. 問: (1)AG與CE之間的夾角為多少度? (2)HD是否平分∠AHE? 變形延伸三: 如圖兩個等腰直角三角形ADC與EDG,連結AG,CE,二者相交于點H 問: (1)AG與CE之間的夾角為多少度? (2)HD是否平分∠AHE? 變形延伸四: 兩個等腰三角形△ABD與△BCE,其中AB=BD,CB=EB,∠ABD=∠CBE=α連接AE與CD, 問: (1)△ABE≌△DBC是否成立? (2)AE是否與CD相等? (3)AE與CD之間的夾角為多少度? (4)HB是否平分∠AHC? 模型抽象 手拉手模型 特點:由兩個等頂角的等腰三角形所組成,并且頂角的頂點為公共頂點 . 結論:(1)△ABD ≌△AEC (2)∠α+∠BOC=180°(3)OA平分∠BOC 變形: 小試身手 1、如圖,在△ABC中,∠ABC=60°,AB=2,BC=8,點A為頂點,AC為腰,作等腰△ACD,且∠DAC=120°,則BD的長為__________. 2、如圖,已知A、C是半徑為2的⊙O上的兩動點,以AC為直角邊在⊙O內作等腰Rt△ABC,∠C=90°,連接OB,則OB的最小值為__________. 3、將等腰Rt△ABC和等腰Rt△ADE按圖1方式放置,∠A=90°, AD邊與AB邊重合, AB=2AD=4.將△ADE繞點A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個角度α(0°≤α≤180°),BD的延長線交直線CE于點P. (1)如圖2,BD與CE的數(shù)量關系是 , 位置關系是 ; (2)在旋轉的過程中,當AD⊥BD時,求出CP的長; 4、【問題探究】 (1)如圖1,銳角△ABC中,分別以AB、AC為邊向外作等腰△ABE和等腰△ACD,使AE=AB,AD=AC,∠BAE=∠CAD,連接BD,CE,試猜想BD與CE的大小關系,并說明理由. 【深入探究】 (2)如圖2,四邊形ABCD中,AB=7cm,BC=3cm,∠ABC=∠ACD=∠ADC=45o,求BD的長. (3)如圖3,在(2)的條件下,當△ACD在線段AC的左側時,求BD的長. 參考答案 1、試題解析: 本題與上述模型看似無關,但其實滿足手拉手模型的特征,如共頂點,等線段,需要轉化邊,但是缺少一組全等,因此本題的關鍵在于添加輔助線,構造手拉手模型。因為△CAD是一個頂角為120°的等腰三角形,且D與B已經連起來,故我們可以以A為頂點,AB為腰也構造一個頂角為120°的等腰三角形,這樣就構成了手拉手模型,出來了與BD相等的邊.以A為頂點,AB為邊作一個頂角為120°的等腰三角形ABE,連接CE,故有△BAD≌△EAC,所以就將我們要求的線段BD轉化為求EC.再根據(jù)△EBC是一個直角三角形來求EC的長.答案為10. 2、試題解析: 點A、C在運動的時候△ABC始終是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頂點是C,就可以以OC為直角邊作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構造手拉手模型將OB邊進行轉化.連接OC,以OC為直角邊作等腰直角三角形OCD,連接OA、AD,故有△OBC≌△DAC,求OB的最小值就轉化為了求AD的最小值,即當O、A、D三點共線的時候AD最短.答案為2根號2-2. 3、試題解析: (1)BD=EC,BD⊥CE. (2)如圖3所示: ∵△ABC和△ADE都是等腰三角形,∴AB=AC,AD=AE. ∵∠BAC=∠DAE=90°,∴∠BAD=∠CAE. 在△ABD和△ACE中,AB=AC,∠BAD=∠CAE,AD=AE, ∴△ABD≌△ACE(SAS).∴∠ABD=∠ACE. ∵∠1=∠2,∴BP⊥CE. ∵AD⊥BP,∠DAE=90°,AD=AE,∴四邊形ADPE為正方形.∴AD=PE=2. ∵∠ADB=90°,AD=2,AB=4,∴∠ABD=30°. ∴BD=CE=2根號3.∴CP=CE-PE=2根號3-2. 4、試題解析: (1)BD=CE (2)根號107cm (3)(7根號2-3)cm 想學習更多數(shù)學知識,請記得點關注喲! |
|
來自: 當以讀書通世事 > 《073-數(shù)學(大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