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施術(shù)后,將針留置腧穴內(nèi)一段時間。留針的目的是為了候氣、守氣、催氣,加強針刺的作用,以及繼續(xù)行針施術(shù)。 一般病癥只要針下得氣而施以適當?shù)难a瀉手法后,即可出針或留針20~30分鐘。現(xiàn)代研究證實,留針時間在30分鐘,可以獲得較佳針刺量效的積累。 在臨床上留針與否或留針時間的長短,應根據(jù)患者具體病情而定。對一些特殊病癥,如急性腹痛,痛經(jīng)、破傷風、角弓反張,寒性、頑固性疼痛或痙攣性病證,即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 有時留針可達數(shù)小時,以便在留針過程中作間歇性行針,以增強、鞏固療效。小兒一般不留針或少留針;后頭部、眼區(qū)、喉部、胸背部的穴位不宜久留針。 1.動留針法 留針期間間歇行針,施以各種手法。(一般留針20~30分鐘) 2.靜留針法 留針過程中不再施用任何針刺手法。(一般留針20~30分鐘) 出針法 出針是指在施行針刺手法或留針達到治療要求后,將針拔出的方法。又稱起針、退針。 《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曰:“凡出針欲出之時,待針下氣緩不沉緊,便覺輕滑,用指捻針,如拔虎尾之狀?!敝赋霎斸樝滤苫瑳]有沉緊感時,即是取針之時。 出針時以左手持消毒干棉球輕輕按壓于針刺部位,右手持針作輕微的小幅度捻轉(zhuǎn),并隨勢將針緩慢提至皮下,然后出針。出針時,依補瀉的不同要求,分別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針孔”或“搖大針孔”等方法。 出針后,除特殊需要外,用消毒棉球輕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針孔不適。出針后,應詢問針刺部位有無不適感,檢查核對針數(shù)有否遺漏,注意有無暈針延遲反應現(xiàn)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