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和了解各類地貌景觀對于我們研究地質環(huán)境,開發(fā)礦產能源,都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今天,小桔就為大家圖文結合介紹14種典型的地貌景觀。 1 丹霞地貌景觀 丹霞地貌是紅色砂礫巖在內外營力作用下發(fā)育而形成的方山、奇峰、陡崖、赤壁、巖洞、巨石等特殊地貌。 由于受地球內外營力的作用,該地貌形成形態(tài)各異的懸壁陡崖,孤峰、峰林,饅頭般的山形,渾圓的峰頂及線條流暢的巖面和巖石,同時也易被溶蝕沖刷成洞穴。 我國著名的丹霞地貌名山有廣東的丹霞山和金雞嶺、福建的武夷山、福建連城的冠豸山和永安的桃源洞、安徽的齊云山、江西的龍虎山、河北承德磬錘峰等都屬于這種地貌。 —— 貴州赤水:青年早期-高原峽谷型丹霞的代表; —— 福建泰寧:青年晚期-密集峰叢峽谷型丹霞的代表; —— 湖南崀山:壯年早期-密集峰叢型丹霞的代表; —— 廣東丹霞山:壯年晚期-簇群式丹霞峰叢峰林的代表; —— 江西龍虎山:老年早期-疏散峰林寬谷型丹霞的代表; —— 浙江江郎山:后老年期-高位孤峰型丹霞的代表。 廣東丹霞山 位于廣東省仁化縣,以赤壁丹崖為特色。丹霞山面積最大,發(fā)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形態(tài)最豐富、風景最優(yōu)美,堪稱“中國紅石公園”。 貴州赤水 赤水丹霞屬于青年早期的丹霞,也是丹霞最美的階段。 福建泰寧 泰寧丹霞是中國亞熱帶濕潤區(qū)青年期低海拔山原--峽谷型丹霞的唯一代表,是中國丹霞從青年期--壯年期--老年期地貌演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被國內外地學界稱為“中國丹霞故事開始的地方”。 最完好的古夷平面:泰寧大地記錄、展現(xiàn)了中生代濱西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動帶形成、發(fā)展演化的進程,保留了完整而顯著的古夷平面。 最密集的網(wǎng)狀谷地:區(qū)內100多條線谷、270余條巷谷、400多條峽谷,為中國丹霞地貌區(qū)所罕見,被稱為“丹霞峽谷大觀園”。 最發(fā)育的崖壁洞穴:泰寧丹霞洞穴十分發(fā)育,大型單體洞穴60多處,壁龕狀洞穴群100多處,無數(shù)千姿百態(tài)的大小洞穴構成了獨具特色的丹霞微地貌景觀,堪稱“丹霞洞穴博物館”。 最宏大的水上丹霞:丹霞地貌與湖、溪、潭、瀑完美結合,形成山環(huán)水繞、綠水丹崖、景色秀麗、雄偉壯觀、國內外罕見的“水上丹霞”景觀。 湖南崀山 崀山丹霞地貌類型多,共有60余處主要地質地貌景點,分別有條帶式楔狀、分割式的塊狀、邊坡式的墻狀、交切式的線狀、零散式的柱狀和拱狀,以及嵌鏤其間的凹槽、蜂孔罅穴和崖壁溜紋等。 其中又以層疊成列的楔狀地貌和突起其間的寨峰地貌顯目。崀山丹霞地貌從青(幼)年期、壯年期至老年期的遺跡均有發(fā)育。 江西龍虎山 龍虎山地質公園位于江西省鷹潭市,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地質地貌類。龍虎山丹霞地貌類型多樣,擁有幼年期、壯年期到老年期丹霞地貌的完整序列,尤以壯年期地貌為主體。同時,園內分布著奇特的火山巖地貌及典型地層剖面。 浙江江郎山 形似石筍天柱,形狀像刀砍斧劈,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為:郎峰、亞峰、靈峰,人們叫“三爿石”。 2 嶂石巖地貌景觀 嶂石巖地貌為中國三大砂巖地貌(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之一,為地貌學按巖性分類確立的一種新型地貌類型,主要由易于風化的薄層砂巖和頁巖形成,多形成綿延數(shù)公里的巖墻峭壁,三疊崖壁,除頂層為石灰?guī)r外,多由紅色石英巖構成。 地貌上為山高谷深的中山地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降低,最高峰黃庵垴海拔1774米,淮泉為槐河的發(fā)源地,富含多種礦物質。 嶂石巖地貌是河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郭康研究員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給嶂石巖地區(qū)搞旅游規(guī)劃的時候提出來的。 張家界地貌是以塔柱狀峰林為特色,看上去是千峰聳立、萬石崢嶸的景觀。 丹霞地貌紅色的奇峰異石與嶂石巖有點相似,但它是由流水整體侵蝕切割形成的,以塊狀結構為主。 而嶂石巖地貌則是以延續(xù)不斷的丹崖長墻、彎曲相連的型嶂谷以及一頭開口的峽谷為主要特色,因此認定它是一種新的地貌類型,命名為嶂石巖地貌,與丹霞、張家界并列為中國三大砂巖地貌。 嶂石巖這種特殊的形態(tài)與構成它的巖石性質有關。這個堅硬的厚層是構成它的主要成分--石英砂巖,下面則是一層比較薄、比較軟的泥巖或泥質砂巖。 雖然薄,但是在嶂石巖地貌形成過程當中卻起很大作用,因為這層東西比較松軟,所以風化剝蝕以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塌下來,這是嶂石巖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跟丹霞動畫是一個主要機制。 但是它跟丹霞地貌又不一樣,丹霞地貌整個巖層都比較松軟,所以有時候是一層層從外往里剝落,嶂石巖地貌則是從下往上塌,然后就往后面退。 當?shù)撞寇泿r層被侵蝕掏挖后,上面的巖石沿裂隙向下垮落,首先形成縱深往里、一頭開口的溝谷,兩側陡壁繼續(xù)垮塌,就逐漸形成成型的嶂谷。 3 岱崮地貌景觀 是指以岱崮為代表的山峰頂部平展開闊如平原,峰巔周圍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漸平緩山坡的地貌景觀,在地貌學上屬于地貌形態(tài)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因而也被稱為“方山地貌”。 岱崮地貌是我國繼“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嶂石巖地貌”之后為我國科學家最新發(fā)現(xiàn)的新的世界巖石地貌類型。 成因:“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紀灰?guī)r經(jīng)受了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區(qū)經(jīng)過浸蝕、溶蝕、重力崩塌和風化等多重動力作用,形成了外表呈圓形、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多呈駝、帽、桌和雞冠等形態(tài)。 4 風積地貌景觀 沙波紋 沙地和沙丘表面呈波狀起伏的微地貌。排列方向與風向垂直。 沙堆 風沙流受障礙物阻擋,在背風面堆積,形成各種不規(guī)則的沙體,稱為沙堆,是不穩(wěn)定的堆積體。高度1~5m或10m。 小山、沙堆或沙埂由風的作用形成的其他松散物質叫沙丘。沙丘的存在是風吹移未固結的物質所致,是沙漠地區(qū)地表的基本形態(tài)之一。 干旱氣候條件下,風沙流在前進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在背風坡發(fā)生沉積,便堆積成不規(guī)則的“沙山”即為沙丘。 沙丘的形成和發(fā)育受沙源、地形、水、植被等條件的影響,形態(tài)各不相同。 新月形沙丘 主要分布在沙源較少,風向單一而穩(wěn)定的沙漠邊緣地帶。 平面輪廓呈現(xiàn)新月形,丘體兩側有順風向延伸的兩個翼,交角大小取決于各地主導風向的強弱,風速愈大,角度愈小。 丘體兩坡不對稱,迎風坡凸出而平緩,坡度介于5-20°之間,背風坡凹入而較陡,坡度為28-34°,斜坡之間有一明顯的孤形脊梁。新月形沙丘高度一般為數(shù)米,很少超過15m。拋物線形沙丘。 形態(tài)與新月形沙丘相反,植物起很大作用。 橫向新月形沙丘 沙源豐富的情況下形成新月形沙壟和縱向沙壟。 兩種風向呈銳角斜交,新月形沙丘一翼延伸,另一翼退縮,演化為新月形沙壟。 大致順著主要風向延伸的長壟狀沙丘。高度一般為10-30m,也有更低或更高的,長數(shù)百米至數(shù)十公里。 金字塔沙丘 多風向作用的沙丘 以金字塔沙丘為典型,它由有一個尖頂和三個或更多的沙坡面和沙坡面之間的沙脊組成。沙丘高大如金字塔形,高50—l00m,甚至更高。一般單獨分布,也有成行排列。 5 巖溶地貌景觀 巖溶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的范圍很廣,泛指由巖溶作用形成的各種地貌,根據(jù)它們的“位置”,又分為地表巖溶地貌和地下巖溶地貌。 一、地表巖溶地貌 溶溝、石芽與石林 地表水沿可溶性巖石的節(jié)理裂隙和層面流動,不斷進行溶蝕和侵蝕,使巖石表面形成溝槽形態(tài)。凹槽稱為溶溝。溝槽間的突起稱為石芽。 石林是形體高大的石芽,是熱帶石芽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 溶蝕洼地及溶蝕谷地 溶蝕洼地:是一種面積比較大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封閉形洼地。它的四周多被峰林圍繞 。 溶蝕谷地:是指寬闊而平坦的谷地,也叫溶蝕盆地。 溶蝕洼地 溶蝕谷地 干谷和盲谷 干谷:巖溶地區(qū)的干涸河谷。因為地殼上升,侵蝕基準面下降或河流襲奪等原因,地面河轉為地 下河,在地面留下干涸的河道,谷地較平坦,并有漏斗、落水洞分布,常覆蓋有松散堆積物。 盲谷:是巖溶地區(qū)一種死胡同式的沒有出口的地表河谷。多見于封閉的巖溶洼地或巖溶盆地。 峰叢、峰林和孤峰 峰叢:是一種連座峰林,基部完全相連,頂部分散成一個個山峰。 峰叢 峰林:為高聳林立的石灰?guī)r山峰,分散或成群出現(xiàn),遠望如林。主要發(fā)育在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 峰林 孤峰:是豎立在平原上孤立的灰?guī)r山峰。是巖溶平原和溶蝕谷地中常見的地貌形態(tài),相對高度數(shù)十米至100米左右,一般分為園柱狀、圓錐狀、單斜狀。是地殼相對穩(wěn)定,巖溶發(fā)育到后期,峰林被分割而成。 孤峰 二、地下巖溶地貌 溶洞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巖體的層面、節(jié)理或裂隙進行溶蝕擴大而成的空洞。一般有兩類:一是水平型溶洞,位于地下水面附近在臨近河谷處有出口。二是垂直型溶洞。 地下河 地下河:又叫“暗河”、“伏流”。由于巖溶作用在大面積石灰?guī)r地區(qū)形成溶洞和地下通道,地面河流往往經(jīng)地面溶洞,潛入地下形成暗河。 石鐘乳 石鐘乳:是懸垂于洞頂?shù)奶妓徕}堆積,呈倒錐狀。 石筍 石筍:是由洞底往上增高的碳酸鈣堆積體,形態(tài)呈錐狀、塔狀及盤狀等。 石柱 石柱:是石鐘乳和石筍相對增長,直至兩者連接而成的柱狀體。由洞頂下滲的水溶液繼續(xù)沿石柱表面堆積,使石柱加粗。 石幔 石幔:含碳酸鈣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時,因CO2迅速逸散而產生片狀和層狀的碳酸鈣堆積,其表面具有彎曲的流紋,高度可達數(shù)十米,十分壯觀。 穿洞 穿洞:地下溶洞形成后由于地殼上升,原來的溶洞被抬升到地面,形成穿洞。 6 冰川地貌景觀 冰川的分類 a. 按照規(guī)模和形態(tài)分:(1)大陸冰蓋;(2)山岳冰川。 b. 按照冰川物理性質分: (1)極地冰川:整個冰層全年溫度均低于融點; (2)亞極地冰川:表層可在夏季融化外,冰層大部分低于融點; (3)溫冰川:除表層冬季結冰外,整個冰層處于壓力融點。分布在阿爾卑斯山、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冰島、阿拉斯加、新西蘭等降水豐富的海洋性氣候區(qū)。 山岳冰川 主要分布于中低緯度地區(qū),雪線高出海平面很多,冰川積累區(qū)不大,因而其形態(tài)受地形限制較嚴格。又可分為: ①懸冰川:為山岳冰川數(shù)量最多的一種,規(guī)模小,僅1平方公里左右,依附于山坡上,由于所在山頭高出雪線不多,隨氣候變化易生易變。 ② 冰斗冰川:以其所在的地形為冰斗而得名。 ③ 山谷冰川:在雪線下降時,在有利的氣候和補給條件下,冰斗冰川迅速擴大,大量冰體從冰斗溢出,進入山谷后形成山谷冰川。 大陸冰川 發(fā)育在兩極地區(qū),面積廣大,冰層巨厚,冰川不受下伏地形限制,由中央最高處向四周作放射狀流動。 高原冰川 是大陸冰川與山谷冰川的一種過渡類型,冰川下伏的是起伏和緩的高地,向周圍伸出許多冰舌。 山麓冰川 當一條山谷冰川或幾條山谷冰川從山地流出,在山麓帶擴展或匯合成一片廣闊的冰原。 7 黃土地貌景觀 黃土溝谷地貌 根據(jù)黃土溝谷發(fā)生的部位、溝谷的發(fā)育階段和形態(tài)特征,可將黃土溝谷分為:紋溝、細溝、切溝和沖溝。 a.紋溝:黃土坡面上,由于片狀水流遇到阻礙物后發(fā)生分異形成細小股流,侵蝕土層。即形成細小的紋溝。 上圖中1表示溝底地形線,2表示坡面地形線,下同 特點:沒有溝緣線,溝底縱剖面與斜坡縱剖面一致,經(jīng)耕犁可消失。 b、細溝 當黃土坡面上片流逐漸增大,可形成較大的集成股流,侵蝕成大致平行的細溝。 特點:細溝的寬度不超過0.5米,深度約0.1-0.4米,長數(shù)米到數(shù)十米。細溝的谷底縱剖面呈上凸形,下游開始出現(xiàn)跌水,橫剖面呈寬淺的“V”字形,溝坡有明顯的轉折。 c、切溝:細溝進一步發(fā)展,下切加深,切過耕作土層,形成切溝。 d、沖溝:切溝進一步下切,其縱剖面呈一下凹的曲線,與斜坡凸形縱剖面完全不同,形成沖溝。 特點:長度可達數(shù)公里或數(shù)十公里,深度達數(shù)十米至百米。并出現(xiàn)串珠狀陷穴。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種情況。 早期平面圖形大致成等寬的長條形,溝床縱剖面與其所在的剖面大致平行,橫剖面呈V字形; 中期沖溝的平面圖形,上游窄而下游寬,上游保持早期沖溝的特點,而下游段溝谷展寬,而河床縱降比要比其所在的坡面緩; 晚期由于下蝕和旁蝕引起溝谷陡崖發(fā)生滑坡,使溝壁兩側向后后退,橫剖面上可以劃分出溝坡和平坦的溝床,呈梯形,縱剖面呈凹弧曲線。 中期沖溝 晚期沖溝 黃土溝(谷)間地地貌 黃土溝(谷)間地貌可分為塬、墚、峁三種類型。它們是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堆積的原始地貌經(jīng)流水切割侵蝕后的殘留部分。 古地貌是平緩的盆地后微傾斜的平原,在此基礎上堆積的黃土就有可能成為黃土塬;在波狀起伏的丘陵上,形成長條形的墚或峁。 a.黃土堆積的高原面,四周為溝谷的溝頭向塬侵蝕,從平面上看,呈花瓣狀;塬的頂面部分地勢極平坦,坡度不到1°塬的邊緣地帶可增至5°。 b、黃土梁:呈長條形的黃土高地。根據(jù)黃土梁的形態(tài)可分為頂梁和斜梁兩種。頂部較平坦,寬度不一,多數(shù)為400—500米,長可達數(shù)公里。 c、黃土峁:是一種孤立的黃土丘,平面呈橢圓形或圓形,峁頂?shù)匦纬蕡A穹形。峁與峁之間為地勢稍凹下的寬淺分水鞍部。若干峁連接起來形成和緩起伏的梁峁,統(tǒng)稱黃土丘陵。 黃土谷坡地貌 黃土谷坡的物質在重力作用和流水作用下,發(fā)生移動,谷坡變緩,形成各種黃土谷坡地貌。主要有瀉溜、崩塌、滑坡。 a、瀉溜 黃土谷坡表面的土體干濕和冷熱等變化影響而引起物體的膨脹,形成碎土和巖屑的剝裂,在重力作用下,順坡瀉溜而下形成的。 b、崩塌 在黃土的谷坡上,由于雨水或徑流沿黃土的垂直節(jié)理下滲,水流在地下水進行溶蝕作用,并把一些不溶的細水顆粒帶走,使節(jié)理不斷擴大,谷坡土體失去穩(wěn)定而發(fā)生崩塌;溝床河流侵蝕岸坡基岸部或因雨水侵濕陡崖基部而使上坡失去穩(wěn)定,也能發(fā)生崩塌。 黃土潛蝕地貌:是地表水、地下水對黃土的滲透、沖刷及溶蝕作用所產生的侵蝕。黃土潛蝕主要發(fā)生在不同發(fā)育階段的黃土溝谷谷坡上部及黃土塬邊坡上部的黃土中,往往與黃土面蝕帶緊相連接。 潛蝕作用一般在黃土層地表以下進行,水流主要沿著黃土層中的孔洞、裂隙運移,進行滲透、沖刷和溶蝕。 潛蝕可在黃土斜坡上形成黃土碟、黃土陷穴、黃土柱和黃土橋等黃土潛蝕地貌。 潛蝕以股流作用為主,在潛蝕帶的上方一般均具有較顯著的地表徑流匯水區(qū)。 8 風蝕地貌景觀 石窩(風蝕壁龕) 在陡峭的巖壁上,經(jīng)風蝕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小洞穴和凹坑,使巖壁 呈蜂窩狀外貌。 成因:巖石受熱不均破裂,風沙研磨形成。大的石窩稱為風蝕壁龕。 風蝕蘑菇和風蝕柱 風蝕蘑菇:孤立突起的巖石,或水平節(jié)理和裂隙發(fā)育的巖石,特別是下部巖性輕于上部的巖石,受到長期的風蝕、易形成頂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巖石。 風蝕柱:垂直裂隙發(fā)育的巖石經(jīng)長期風蝕,形成柱狀。 風蝕蘑菇 風蝕柱 雅丹(風蝕壟槽) 在極干旱地區(qū)的一些湖底,常因為地表干旱開裂,風沿著裂隙吹蝕,裂隙變大變寬,原來平坦的地面發(fā)育出不規(guī)則的背鰭形壟脊和寬淺溝槽,這種地貌類型稱之為雅丹地貌。 雅丹不是發(fā)育在基巖上的,而是發(fā)育在河湖相的土狀堆積物上的。指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的壟槽地貌組合。 風蝕谷和風蝕殘丘 風蝕谷:偶有暴雨產生洪流沖刷地表,形成沖溝,沖溝再經(jīng)過長期風蝕作用改造,加深和擴大成為風蝕谷。崎嶇蜿蜒,寬窄不一,沿主要風向延伸,長達數(shù)十公里。 風蝕殘丘:一個由基巖組成的地面,經(jīng)風化作用,暫時水流的沖刷,以及長期的風蝕作用后,風蝕谷擴寬,原始地面不斷縮小,最后殘留成丘,稱為風蝕殘丘。 風蝕谷 風蝕殘丘 9 火山地貌景觀 火山地貌是由地殼內部巖漿噴出堆積成的山體形態(tài)?;鹕酵ǔS苫鹕藉F、火山口和火山喉管3部分組成。 根據(jù)火山噴發(fā)的特點和形態(tài)特征,劃分為以下類型。 五大連池火山群共有14 座火山錐.它們有規(guī)律地、整齊地排列在幾條北東方向和北西方向線上,構成數(shù)條火山鏈。最東側有兩條并排的北東向火山鏈。 分布示意圖 火山類型圖 復合火山 復合火山是聳立在熔巖臺地上的上窄下寬.中部坳陷的圓臺形火山。 這種火山錐由火山噴發(fā)的碎屑物(火山彈、浮巖、火山礫、火山渣等)、集塊巖及熔巖組成。 五大連池火山群的復式火山,可分為五種形態(tài),每個錐體外形及火山口都有差異。 火山錐體完整、無缺口,由于風化及重力作用火山口壁坍塌火山口被碎屑物(浮石、火山渣及集塊巖塊等)充填因而火山口呈平底盆狀,猶如圓形體育場.盆底已積水沼澤化,并形成小湖泊。( 南格拉球山) 火山口底平,呈圓或橢圓狀?;鹕藉F體有一缺口― 溢出口,形狀似圈椅。(東龍門山、西龍門山、小孤山、尾山、藥泉山等) 筆架山火山錐體破裂.呈三瓣形、有三個溢出口筆架山形似筆架。(筆架山、火燒山) 因其形成時代較新.火山口圓形.形成較深的漏斗。如遭受長期風化.坍塌則火山口逐漸被巖石碎屑物充填最終將形成圓盆狀火山錐。(老黑山) 具有多個火山口.多個溢出口.但火口壁共用,組成共為一體的火山錐體,因此個體較大。(臥虎山、莫拉布山) 盾狀火山 此種火山規(guī)模較大,由熔巖構成較大的山包,山形如盾包頂有一碟形淺坑無火山碎屑物。 這種火山表明火山噴發(fā)是以寧靜溢出巖漿為主,噴發(fā)作用不明顯, 屬寧靜溢出為主的夏威夷式火山。 這種火山地形不明顯,但其巖漿溢出量較大。 巖渣錐火山 對于五大連池火山群來說巖渣錐火山都是分布在復合火山周圍,在成生關系上講它實質是復合火山的副火山。 另外.還見到在大的火山錐體上.長有小火山,這種小火山可稱為寄生火山,它是主火山錐體的組成部分。 10 花崗巖類地貌景觀 花崗巖類景觀類型 尖峰花崗巖地貌 指比高在1000米以上的花崗巖體,成群出現(xiàn)的有棱尖峰是其最大特征。 安徽黃山世界地質公園——尖峰花崗巖 斷壁懸崖花崗巖地貌 指比高上千米的巨型花崗巖斷塊山形成的,四壁陡立奇險奇峻的地貌景觀,是構造地貌的典型。自古華山一條路,說明了此類地貌的險峻程度。 華山斷臂懸崖地貌 圓丘(巨丘)花崗巖地貌 海拔1000米以下的花崗巖體形成外貌呈巨大圓丘的地貌景觀。圓丘表面光滑,在弧形曲面上往往分布著許多了密集的細溝,遠望似瀑布,有人稱之為“花崗巖石瀑地貌”。 廣東封開國家地質公園——圓丘花崗巖地貌 石蛋花崗巖地貌 原地或移位的花崗巖塊體,外貌呈渾圓的蛋狀故稱石蛋地貌。 化學風化和暴雨沖刷是其形成的主要動力,熱脹冷縮的物理風化作用也很重要。 溫濕氣候帶內,易受暴兩沖刷的山頂和山坡坡度轉折部位,是石蛋最易形成的處所。 海南三亞石蛋花崗巖 石柱群花崗巖地貌 高度在5米以上,棱角平直,孤立或聯(lián)體成群的石柱體成片分布,是此類地貌的形態(tài)特征。 內蒙古克什克騰國家地質公園——石柱群花崗巖地貌 塔峰花崗巖地貌 總體形態(tài)類似尖峰地貌,但其峰頂多呈渾圓狀,故也可稱之為“鈍頂塔峰地貌”。與塔峰共生的有眾多的小尺度的曲面造型山石、及崩落巖塊疊積的花崗巖洞。 這種地貌是由尖峰地貌演化而成。 河南嵖岈山國家地質公園——塔峰花崗巖地貌 崩塌疊石(石棚)花崗巖地貌 巨大的崩塌巖塊相互疊置搭連構成不規(guī)則的空洞稱為“石棚”或“疊石洞”為特征的地貌景觀。 此種景觀是由尖峰地貌的尖峰或石柱體因強烈地震等因素,而遭到破壞崩落在在山谷或山麓疊積而成。 安徽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崩塌疊石花崗巖地貌 海蝕崖柱穴花崗巖地貌 靠近海岸或海島地區(qū)的花崗巖體,因海蝕作用形成海蝕柱、海蝕崖、海蝕洞等為特征的地貌景觀。 福建平壇海蝕柱花崗巖地貌 風蝕花崗巖地貌 在干旱沙漠荒漠地區(qū)的花崗巖體,因氣候干熱,,晝夜溫差大,使巖石產生熱脹冷縮,加上強大的風力吹蝕,使花崗巖體表面形成極不觀則的蜂窩狀洞穴,成為這種地貌的景觀特征。 新疆博而塔拉風蝕蜂窩花崗巖地貌 犬齒狀嶺脊花崗巖地貌 在窄長的山脊上散布著一系列犬齒狀山峰,峰體棱角鮮明參差嶙峋,是寒凍風化的產物。 山東嶗山犬齒狀嶺脊花崗巖地貌 11 海蝕海積景觀 海蝕地貌景觀 海蝕地貌,是指海水運動對沿岸陸地侵蝕破壞所形成的地貌。 由于波浪對巖岸岸坡進行機械性的撞擊和沖刷,巖縫中的空氣被海浪壓縮而對巖石產生巨大的壓力,波浪挾帶的碎屑物質對巖岸進行研磨,以及海水對巖石的溶蝕作用等,統(tǒng)稱海蝕作用。海蝕多發(fā)生在基巖海岸。 海蝕的程度與當?shù)夭ɡ说膹姸?、海岸原始地形有關,組成海岸的巖性及地質構造特征,亦有重要影響。 所形成的海蝕地貌有海蝕崖、海蝕臺、海蝕穴、海蝕拱橋、海蝕柱等。 這類地貌又因海岸物質的組成不同,被侵蝕的速度及地貌的發(fā)育程度也有差異。 海蝕崖 海蝕穴 海蝕洞 海蝕拱橋 海蝕柱 海積地貌景觀 進入海岸帶的松散物質,在波浪推動下移動,并在一定的條件下堆積起來的各種地形稱海積地貌。 其類型有水下堆積階地、海灘、砂嘴、瀉湖、水下沙壩等。 由于地形氣候等影響而使波浪力量減弱,海濱沉積物就堆積下來形成各種海積地貌。 海灘 砂嘴 連島沙洲景觀 12 流水地貌景觀 地表流水在陸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動力。它在流動過程中,不僅能侵蝕地面,形成各種侵蝕地貌(如沖溝和河谷),而且把侵蝕的物質,經(jīng)搬運后堆積起來,形成各種堆積地貌(如沖積平原),這些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統(tǒng)稱為流水地貌。流水侵蝕作用形成的地貌稱為流水侵蝕地貌,流水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貌稱流水堆積地貌。 地表流水主要來自大氣降水,由于大氣降水在地球上分布較普遍,所以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在陸地表面幾乎到處都有。 大氣降水受不同自然地理條件控制,各地降水的性質和強度差別很大,加上其他條件的影響,致使流水地貌形態(tài)十分復雜。 河流階地 河流兩側階梯狀的地形稱為河流階地。階地在河谷地貌中較普遍,每一級階地由平坦的或微向河流傾斜的階地面和陡峭的階坡組成。 一條經(jīng)歷長期發(fā)展過程的河流,兩岸常出現(xiàn)多級階地,由河流河漫灘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為一級階地、二級階地、三級階地……。 位置愈高的階地形成的時間愈久,因而受破壞程度也愈大,反映在形態(tài)特征上也往往很不明顯。 階地的形成,主要是因為河流在以側向侵蝕為主擴展谷底的基礎上,轉為深向侵蝕為主加深河谷,前者形成河漫灘或谷底平原,后者將河床位置降低到河漫灘或谷底平原以下。 因此,階地而實質上是古老或早期的河漫灘,而階坡則是河流深向侵蝕作用所形成的谷坡。河流侵蝕作用改變的原因往往是地殼運動或者相當大范圍氣候的變化。 河流階地 河漫灘河谷 河流長期側向侵蝕作用的結果使谷底加寬,形成河漫灘河谷。河流在谷底僅占一部分面積,其余都是河漫灘。 河谷谷底寬度與河流大小、發(fā)育的時間長短、地殼運動穩(wěn)定與否等許多因素有關。 形成河漫灘河谷后,河流在自己形成的谷底平坦地面上蜿蜒流動,完全不受谷壁的限制,這種河曲稱為自由河曲。 沖溝 沖溝是暫時性線狀流水侵蝕作用所形成的一種狹窄的溝谷地形,主要發(fā)育在植被稀少、物質疏松、地面有一定坡度的地方。 沖溝的形態(tài)與本身發(fā)育時間性有關,而地面起伏形態(tài)(坡度、坡形)也直接影響沖溝的形態(tài)和沖溝的組合形狀。 沖溝又名雛谷,它是暫時性有槽流水侵蝕的典型形態(tài)。沖溝橫剖面呈陡峭狹窄的V字形,與兩側斜坡地面有非常明顯的坡折,沖溝縱剖面與所在斜坡坡面明顯的下一致,一般呈上陡下緩的凹形曲線。 沖溝發(fā)展到衰老階段稱為坳溝或坳谷。此時,溝的橫剖面V形明顯加寬,兩壁坡度變緩,溝緣轉折已不明顯,整個剖而呈線槽形,溝底平坦,縱剖面十分平緩。 初期階段的沖溝是指由片流匯合而成細流切割坡面而成的細小溝谷,通常稱之為兩裂,在地貌學上稱為細溝。其最主要特征是橫剖面呈淺V字形,溝的縱剖面基本上與所在斜坡的坡面一致。 浙江銅鈴山壺穴奇觀 V字形河谷 V字形河谷是山區(qū)最常見的一種河谷,又稱為峽谷。 這類河谷具有V形河谷橫剖面,谷地兩壁險峻陡峭,谷底幾乎全部被河流占據(jù)。谷地狹窄,深度大于寬度。其中,谷坡陡直、深度遠大于寬度的峽谷稱為嶂谷。 從河流發(fā)育階段看,V形谷屬幼年河谷,它反映了河流處于幼年發(fā)育階段,河流以加深河床的深向侵蝕為主,側向侵蝕作用不明顯。 在構造運動上升區(qū)域,河谷谷坡由堅硬巖石組成的地段,當?shù)孛嫣俣扰c河流下切作用協(xié)調時,最易形成V形谷。河流上游深向侵蝕作用十分顯著,河谷橫剖面也多呈V字形。 洪積扇 洪積扇是暫時性流水作用在谷口形成的堆積地貌。它是半干旱、干早地區(qū)山麓地帶分布相當普遍的地貌。 以谷口為頂點,向外圍傾斜,坡度由大變小,逐漸過渡到周圍平地。洪積扇上廣泛發(fā)育放射狀溝谷。這種地貌風化強烈,山地形態(tài)險峻。 相鄰洪積扇連接成傾斜平原,外緣呈波狀弧形輪廓。 沖積扇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當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了側向約束,其攜帶的物質便鋪散沉積下來。 多種氣候條件下都可形成,在加拿大的北極地區(qū)、瑞典的拉普蘭(Lappland)區(qū)、日本、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以及其他溫暖至濕潤的地區(qū)均可見到。 沖積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頂伸向谷口,立體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錐形。以山麓谷口為頂點,向開闊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積扇狀地貌。它是沖積平原的一部分,規(guī)模大小不等,從數(shù)百平方米至數(shù)百平方公里。 廣義的沖積扇包括在干旱區(qū)或半干旱區(qū)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即洪積扇;狹義的沖積扇僅指濕潤區(qū)較長大河流出山口處的扇狀堆積體,不包括洪積扇。 干旱區(qū)沖積扇面的地貌通??煞譃樗牟糠蜘U活沖刷區(qū),死沖刷區(qū),荒漠礫石鋪蓋區(qū)和未分離的砂和礫石區(qū)。 沖積扇的巖石碎塊上常有荒漠巖漆,這是一種主要由鐵、錳氧化物形成的棕黑色薄層。 巖漆的有無必然與洪水相關,而這也是識別死、活沖刷區(qū)的基本特征。 沖積扇上值得注意的其他地貌特征有︰ 泥石流堤──蜿蜒的塊礫堤,代表從前泥石流的兩側邊界; 扇頂深谷──峽谷狀的溝谷,圍限著扇頂?shù)幕詈哟病?/p> 還有荒漠礫石蓋層,由帶稜角的卵、礫、塊石交錯搭接而成,在扇面上形成平坦或波狀的硬殼。 降水頻率大,水量豐沛,水流比較穩(wěn)定,因此出山口河流形成的沖積扇規(guī)模大,組成物質分選較好,礫石磨圓度高,扇面上分流和網(wǎng)流十分發(fā)達。 降雨量極少,暫時性洪流在山麓谷口處形成洪積扇。組成洪積扇的泥沙石塊,顆粒粗大,磨圓度差,層理不明顯,透水性強,扇面網(wǎng)狀水系發(fā)育不顯著。 在山前斷裂活動的盆地,洪積扇具有很大的沉積厚度,緊靠山前部分通常厚度達數(shù)百米。洪積扇從頂部到扇緣的高差也可達數(shù)百米。 一系列洪積扇互相聯(lián)結則形成洪積平原,又稱山麓洪積平原。 13 地裂縫 “地裂縫” 地面裂縫的簡稱。是地表巖層、土體在自然因素(地殼活動、水的作用等)或人為因素(抽水、灌溉、開挖等)作用下,產生開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的裂縫的一種宏觀地表破壞現(xiàn)象。 有時地裂縫活動同地震活動有關,或為地震前兆現(xiàn)象之一,或為地震在地面的殘留變形。 定義:地裂縫是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產生開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的裂縫的一種地質現(xiàn)象,當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區(qū)時,便可成為一種地質災害。 地裂縫的形成是指強烈地震時因地下斷層錯動使巖層發(fā)生位移或錯動,并在地面上形成斷裂,其走向和地下斷裂帶一致,規(guī)模大,常呈帶狀分布。 分類: 14 構造地貌 構造地貌由地球內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質體與地質構造控制的地貌。從宏觀上看,所有大地貌單元,如大陸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為地殼變動直接造成。 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響的地貌,如現(xiàn)代火山錐和新斷層崖是罕見的,絕大多數(shù)構造地貌都經(jīng)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故不論從構造解釋地貌,或從地貌分析構造,都必須考慮外力作用的影響。 構造地貌分為3個等級:第一級是大陸和洋盆;第二級是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第三級是方山、單面山、背斜脊、斷裂谷等小地貌單元。 第一級和第二級屬大地構造地貌,其基本輪廓直接由地球內力作用造就。 第三級是地質構造地貌,除由現(xiàn)代構造運動直接形成的地貌(如斷層崖、火山錐、構造穹窿和凹地)外,多數(shù)是地質體和構造的軟弱部分受外營力雕琢的結果。 如水平巖層地區(qū)的構造階梯,傾斜巖層被侵蝕而成的單面山和豬脊背,褶曲構造區(qū)的背斜谷和向斜山,以及斷層線崖、斷塊山地和斷陷盆地等。 河南云臺山斷裂谷景觀 來源:地質公園之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