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古歷史大體上可分為十七紀(jì):
|
一、 太古紀(jì) 約1000萬年前—350萬年前
|
二、 玄黃紀(jì) 約350萬年前—270萬年前
|
三、 混沌紀(jì) 約270萬年前—230萬年前
|
四、 云荒紀(jì) 約230萬年前—180萬年前
|
五、 九頭紀(jì) 約180萬年前—45萬年前
|
六、 五龍紀(jì) 約45萬年前—7萬年前
|
七、 攝提紀(jì) 約7萬年前—公元前11000
|
八、 合雒紀(jì) 公元前11000—前9800
|
九、 連通紀(jì) 公元前9800—前8500
|
十、 敘命紀(jì) 公元前8500—前7724
|
十一、循蜚紀(jì) 公元前7724—前5398
|
十二、因提紀(jì) 公元前5398—前5008
|
十三、禪通紀(jì) 公元前5008—前4513
|
十四、疏仡紀(jì) 公元前4513—前4053
|
十五、金天紀(jì) 公元前4053—前3380
|
十六、朱宣紀(jì) 公元前3380—前2799
|
十七、青夔紀(jì) 公元前2799—前2071
|
青夔紀(jì)末,姒禹取得政權(quán),公元前2070年為夏禹元年,改國號為夏,
正式建立父傳子家天下王朝。自夏王朝以后的帝王年表,和各種歷史
書中均有記載,本表不予錄入。
|
一、 太古紀(jì)
|
各國古人類學(xué)家普遍承認(rèn)人類是猿進化來的。大致經(jīng)歷了從臘瑪古猿、
南方古猿、直立猿、早期智人、晚期智人這五個漫長的發(fā)展進化階段。
將人類的起源提前到1000萬年前。地球的歷史大約已有46億年,
那么,人類在地球上的出現(xiàn)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進化中形成。
|
二、玄黃紀(jì)
|
被譽為漢民族史詩的《黑暗傳》中的天地玄黃章節(jié)向人們細述了一個早于盤古時期的神話故事,而這個故事描繪的古地理環(huán)境與地質(zhì)學(xué)家考證的古地理環(huán)境驚人地相近,描繪的社會環(huán)境與社會學(xué)家考證的古社會環(huán)境如出一轍。
在這個故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在盤古以前,昆侖山有一部落,其首領(lǐng)為玄黃,這個部落以昆侖山為中心,其影響力遍及整個歐亞大陸及印度大陸,因此玄黃應(yīng)該是整個人類共同的祖先。
現(xiàn)代科學(xué)證明:在古史三百萬年以前,地質(zhì)年代屬于新生代第三紀(jì)的上新世??脊拍甏鸀槭褂锰烊荒臼瘯r代。人類族源屬于南方古猿。社會組織形式是原始群。婚姻方式為隨意雜交。由此可見,玄黃時期人類的先祖(猿人)已經(jīng)存在了,天地玄黃只是古人對人類起源的一種大膽猜想。
|
三、混沌紀(jì)
|
在玄黃年代,在漢江流域的大巴山一帶生活著一個母系部落,部落的首領(lǐng)叫幽泉,《黑暗傳》對幽泉部落的發(fā)展是這樣描述的:
當(dāng)時有幽泉祖,幽泉生浦湜,浦湜就是混沌父,幽泉就是混沌母,
母子成婚配,幽泉變滇汝,混沌從此十六路。
|
一路生幽泉,幽泉生浦湜,浦湜生滇汝。二路生江泡,
|
三路生玄真,四路生泥沽,五路生汗水,六路生提沸,
|
七路生雍泉,八路生泗流,九路生紅雨,十路生清氣,
|
十一生菩提,十二生重汗,十三生里五,十四生丘里,
|
十五生洞六,十六生江沽,江沽出世才造水土。
|
由幽泉部落演化出的十六個部落,應(yīng)該就生活在漢水流域的秦巴山區(qū)。
就在這個時期,地球上發(fā)生了一場特大的自然災(zāi)害,造成各部落幾近消亡,只有滇汝部落留下了混沌根?;煦绮柯涞氖最I(lǐng)被稱為盤古。
據(jù)古籍記載,盤古的身軀每天長高一丈。如此十萬八千年過去,盤古身長十萬八千丈,盤古為首的部落統(tǒng)治為十萬八千年,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遠古的紀(jì)年方法與現(xiàn)在不同,遠古把一天記為一年,盤古是遠古時代神化了的先祖,是中華人種之根,是中華民族之魂,也是世界上一切黃色人種共同的祖先。
|
四、云荒紀(jì):
|
卻說盤古后,陰陽二氣,交媾融結(jié),漸漸生起人來。或從天降,或從地出,或三或五,盡成人形,皆長大丑漢。星散而居,飲水食草,無知無識,亦無君長。乃于木德王。歲起于攝提,沖動四象,于昆侖山腰,瑞氣結(jié)成靈胎,產(chǎn)出十三個人來,而天皇氏為之長。兄弟十三人,共治天下一萬八千歲。
|
據(jù)史書記載,天皇兄弟十三人為:
|
望獲、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zhí)徐、(大)荒落、
敦胖、協(xié)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洲獻.
|
后人尊望獲為天皇
天皇時期的人類“淡泊無為,而俗自化”,意思是那時的人類頭腦很簡單,思想也很單純,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其它哺乳類動物沒有太大差別,一切順其自然。而這種狀況正與我們今天的科學(xué)考證相吻合。
天皇時期的地質(zhì)年代屬于新生代第三紀(jì)的更新世早期,考古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早期,社會組織形式為血緣家族公社,婚姻形式為血緣群婚(本族團內(nèi)的群婚)。這時候的人類已經(jīng)開始使用天然火。
古史天皇時期,正是我國中華人種的“東方人”向“元謀人”過渡階段。此時地球處于16銀系年的冬至階段,由于地球環(huán)境變冷,許多原本溫暖的地區(qū)變成了冰川,一些熱帶生存的動植物無法適應(yīng)寒冷的氣候,逐漸滅絕,幸存的動物有的改變自身的內(nèi)環(huán)境,以適應(yīng)寒冷的氣候和惡劣的外環(huán)境,有的被迫向溫暖地帶遷徙,尋找適宜生存的外環(huán)境。
當(dāng)時我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qū)都被冰雪覆蓋,到處都是冰川,生存的動物已經(jīng)很少。而我國云南省的中部,正處于北回歸線附近,氣候溫暖,四季如春,所以便有大批的遠古生物云集在這里。元謀盆地成了古生物的天府之國。
|
五、九頭紀(jì)
|
“東方人”經(jīng)過漫長的一百多萬年的發(fā)展,族群猛增,食物短缺,出現(xiàn)了嚴(yán)重的生存危機。在距今180萬年時,全球氣候轉(zhuǎn)暖,雪原融化,冰川消逝,原來生命稀少的寒冷地帶又恢復(fù)了生機。氣候轉(zhuǎn)暖也給處于危機中的“東方人”開辟了新的生路,他們化整為零,分裂成十幾個部落,各部落由族長率領(lǐng)分別往東西南北各方開發(fā)新的領(lǐng)地。
這是冰川消融時期中華人種的第一次大分裂,他們的足跡遍布西部高原、北部山區(qū)、東部平原和南部沿海,其活動中心在兩河(大江、大河)流域,這一時期還有部分中華人種,遷徙到西亞、南亞和東南亞地區(qū),在那里定居,成為當(dāng)?shù)氐挠谰眯跃用?。這次分裂使中華人種向更廣闊的地域推進,從而奠定了在世界史上的主流地位。
在此期間,中華人種分裂成九個部落政權(quán),他們是:
|
閼逢天樞、旃蒙天璇、柔兆天璣、強圉天權(quán)、著雍玉衡、
屠維開陽、上章?lián)u光、重光招搖、昭陽梗河。
|
六、五龍紀(jì)
|
為了統(tǒng)一各自為政的部落,其中的五個部落聯(lián)合起來,稱為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意為天皇之子,并宣稱盤古的頭化作了東岳泰山(在山東),腳化作了西岳華山(在陜西),左臂化作南岳衡山(在湖南),右臂化作北岳恒山(在山西),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在河南)。進而以此五山為統(tǒng)治中心,實施部落聯(lián)盟。
花伯(古時候“華”與“花”通用花即華,華山)、
岱仲(泰山古稱“岱山”、又名“岱宗)、衡叔、
玄季(恒山又名玄岳)、太少(嵩山主要由太室、少室二山組成)
|
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號曰五龍氏,乘云車而治天下,
治五方,司五嶺,布五岳。故后人以為姓岳。
|
七、攝提紀(jì)
|
約在距今7萬年時,歐洲阿爾卑斯山區(qū)大規(guī)模冰塊的推進,凍結(jié)了大面積的海洋,使全球的氣溫下降了攝氏10度—12度,海平面降低100米以上,全球的冰川面積擴展到4960萬平方公里,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南海、東南亞海及臺灣海峽都完全凍結(jié),與大陸架連城一體。
來曾經(jīng)阻礙人類和動物通行的海洋障礙消逝了,中國通往日本列島的路直接相通,生活在我國東北和華北的動物群(猛犸象、河套大角鹿、普氏野馬、野驢、野牛等),越過黃海大平原,一路東奔,直接進入日本,繼而又北上通過白令海進入美洲。
約在5萬年前,一部分中華人種自亞洲通過東南亞,從冰凍的海上進入澳大利亞狩獵。
與此同時,另有一部分中華人種也通過冰凍的白令海峽進入美洲狩獵,成為美洲最早的人類。
此后大約每年都陸續(xù)有一些中華人結(jié)伙前往澳大利亞和美洲狩獵,他們于春天時出發(fā),獵取大批動物后,用自制的雪橇拉著獵物返回家鄉(xiāng),與族人共同享用。待到獵物吃得差不多了,第二年春天則又有另一批狩獵者出發(fā)了。
于是,澳大利亞和美洲便成了遠古時代中華人的天然狩獵場。部落分化為五十九個大部落。各部落間各自為政。
|
巨靈 句疆 譙明 涿光 鉤陳 赫胥 東戶 皇覃 啟統(tǒng) 吉夷
大庭 粟陸 昆侖 西陵 大庸 祝融 昊英 朱襄 陰康 無懷
云陽 巫常 泰壹 空桑 神民 倚帝 次民 辰放 蜀山 虺傀
兒遽 希韋 庸成 渾沌 葛天 九黎 共工 扶桑 弇茲 邢天
驪連 尊盧 天靈 扶風(fēng) 防風(fēng) 句民 夸父 空山 渾民 大敦
黃神 巨神 犁靈 大隗 鬼隗 掩茲 泰逢 冉相 蓋盈
|
八、合雒紀(jì)
|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只能居住在山洞里和樹木之上。辰放部落發(fā)明在丘陵地區(qū)或平原修筑防獸墻和洞穴的方法,這種洞穴既可防止自然災(zāi)害,也能防止野獸的侵害,從而使許多居于山中的部落向平原或丘陵地帶遷徙。為早期的農(nóng)耕文明和養(yǎng)殖業(yè)打下了基礎(chǔ),陶器也相繼出現(xiàn),民悅之,所以辰放部落的首領(lǐng)被推為共主,尊為地皇或巢皇。
有巢氏時期人類的社會組織已經(jīng)進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階段。
當(dāng)時的社會活動主要是男子打獵和捕魚,女子采集野菜和挖掘塊根。
此時人類的婚姻形式已經(jīng)有了很大改變,不僅排除了兄弟姐妹間的通婚關(guān)系,同一族團內(nèi)部的同輩男女也禁止通婚了。男子只能選擇其它族團的女子為“妻”,女子只能選擇其它族團的男子為“夫”。就是說甲族團的一群男子(或女子)可以和乙族團的一群女子(或男子)互為夫妻,這便是母系氏族社會的族外群婚。
族外群婚只準(zhǔn)許甲(乙)族團的一群男子夜里到乙(甲)族團和那里的一群女子過性生活,第二天早晨這些男子就得回到本族團去,不準(zhǔn)許留在女子所在的族團。而女人一生都不準(zhǔn)許離開本族團。
這種族外群婚相對于血緣群婚,顯然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進步。
地皇執(zhí)政時期對人類有三大貢獻。
一為“定三辰”:地皇以前雖然天上有了日、月、星辰,但并無名稱,統(tǒng)稱為“光”,太陽叫大光,月亮叫小光,星辰叫細光。地皇給“三光”起了名字,大光叫“日”,小光叫“月”,細光叫“星”。人們把這項發(fā)明稱之為“定三辰”。
二為“分晝夜”:地皇把有太陽的時間稱為“白晝”,把有星星、月亮的時間稱為“黑夜”,白晝與黑夜合稱為“一日”。人們把這項發(fā)明稱之為“分晝夜”。
三是“有歲月”:地皇以三十日為周期定為一個小循環(huán),稱作“月”,又把每個月與十二支相配,構(gòu)成以十二個月為周期的大循環(huán),稱作“歲”,統(tǒng)稱為“有歲月”。
|
九、連通紀(jì)
|
以六個部落治天下。
蜀山 虺傀 兒遽 希韋 辰放 庸成
|
十、敘命紀(jì)
|
到了敘命紀(jì),在中華大地上出現(xiàn)了四個大的部落。
一是活動在嘉陵江流域及昆侖山的羌戎集團。
二是活動在漢江流域的弇茲氏集團。
三是活動在黃河流域的共工氏集團。
四是活動在長江以南的祝融氏集團。
四個部落集團均源起于青藏高原的昆侖山。
|
共工部落發(fā)明了筑堤蓄水的方法。
|
祝融部落發(fā)明了保存火種的方法。
|
弇茲部落發(fā)明搓繩技術(shù)。
|
羌戎集團發(fā)明了飼養(yǎng)牲畜和栽培牧草的技術(shù)
|
十一、循蜚紀(jì)
|
燧人部落和弇茲部落通過伏羲與女媧的通婚結(jié)成燧人弇茲合雄氏部落,降伏祝融,打敗共工、于公元前7724年成為各地氏族聯(lián)盟集團公認(rèn)的領(lǐng)袖。兩族相互交替,共同執(zhí)政,形成了伏羲女媧政權(quán),開創(chuàng)了中華遠古文明,伏羲女媧是中華民族百王之首,是東方人種各族人民共同的祖先,后人尊伏羲女媧政權(quán)首領(lǐng)為人皇。伏羲女媧政權(quán)的文明成就主要有:
|
一、 創(chuàng)造圭表八卦太陽歷,觀察天象,掌握日月星辰運行的規(guī)律,
開天文學(xué)之先。
|
二、 建寅為正,頒行上元太初歷,開歷法之先。
|
三、 發(fā)明琴瑟,用琴、瑟演奏音樂,開禮樂之先
|
四、 創(chuàng)造文字,以文記事,開典史之先
|
五、 首創(chuàng)牧草栽培,引種野生萊麥,開農(nóng)業(yè)之先。
|
六、 發(fā)明魚網(wǎng),教人結(jié)網(wǎng)打魚,開漁業(yè)之先。
|
七、 馴化和飼養(yǎng)家畜,開牧業(yè)之先。
|
八、 發(fā)明測試風(fēng)雨的石晷,開氣象預(yù)測之先。
|
九、 發(fā)明用樹皮編織蓑衣,開雨具制作之先。
|
十、 首創(chuàng)人工養(yǎng)蠶,化繭抽絲織布,開絲織業(yè)之先。
|
十一、 首創(chuàng)一夫一妻婚姻,開婚姻法之先。
|
十二、 以獸皮為婚姻信物,開婚禮之先。
|
伏羲女媧政權(quán)起于公元前7724年,訖于公元前5008年。
共傳七十八任帝,立國兩千七百一十七年。
伏羲女媧政權(quán)的七十八任帝是由兩大主體構(gòu)成,
一大主體是伏羲女媧直系傳人,稱作純血緣伏羲氏族;
一大主體是伏羲女媧部族的同盟部落,稱作大伏羲氏族。
其中純血緣伏羲氏族二十四帝,執(zhí)政八百四十一年。
大伏羲氏族先后共有十五個家族參與執(zhí)政,共五十四帝,
執(zhí)政一千八百七十六年。
|
風(fēng)伏羲,男,首任帝。公元前7724—前7707年。
|
風(fēng)女媧,女,二任帝。公元前7707—前7653年。
|
風(fēng)嬟移,女,三任帝。公元前7653—前7615年。
|
風(fēng)師嬟,女,四任帝。公元前7615—前7569年。
|
風(fēng)太昊,男,五任帝。公元前7569—前7527年。
|
風(fēng)昊嬟,女,六任帝。公元前7527—前7525年。
|
風(fēng)少昊,男,七任帝。公元前7525—前7509年。
|
風(fēng)嬑節(jié),女,八任帝。公元前7509—前7481年。
|
風(fēng)伏泰,女,九任帝。公元前7481—前7444年。
|
風(fēng)羲暤,男,十任帝。公元前7444—前7403年。
|
風(fēng)印槍,女,十一任帝。公元前7403—前7361年。
|
公元前7361年,以新印為首領(lǐng)的大伏羲氏家族中大庭氏族奪取政權(quán),
之后出現(xiàn)大伏羲氏家族各分支輪流執(zhí)政的局面。
大伏羲氏族先后共有十五個家族參與執(zhí)政,共五十四帝,
執(zhí)政一千八百七十六年。大伏羲氏族的十五個家族執(zhí)政帝數(shù)和年限如下:
|
大庭氏三任帝,執(zhí)政一百三十七年。
|
柏皇氏四任帝,執(zhí)政一百三十九年。
|
中央氏五任帝,執(zhí)政一百五十三年。
|
栗陸氏三任帝,執(zhí)政一百二十四年。
|
驪連氏五任帝,執(zhí)政一百八十九年。
|
赫胥氏五任帝,執(zhí)政一百二十五年。
|
尊盧氏五任帝,執(zhí)政一百四十五年。
|
祝融氏四任帝,執(zhí)政一百年。
|
混沌氏四任帝,執(zhí)政一百六十年。
|
昊英氏三任帝,執(zhí)政一百二十一年。
|
有巢氏二任帝,執(zhí)政七十三年。
|
葛天氏三任帝,執(zhí)政一百一十年。
|
陰康氏四任帝,執(zhí)政一百六十二年。
|
朱襄氏二任帝,執(zhí)政七十二年。
|
無懷氏二任帝,執(zhí)政六十六年。
|
十二、因提紀(jì) 公元前5398年—公元前5008
|
約公元前54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全球受冰后期的影響,氣溫普遍升高,造成原有的冰川大面積融化,促使海洋水位上升。
當(dāng)時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的海平面已經(jīng)上升到10米左右,華北平原大部分被海水吞沒,水位一直延伸到太行山東麓
地勢較高的山東半島已經(jīng)成為海中孤島;太湖、洪澤湖、高郵湖等內(nèi)陸湖泊完全與海洋連在了一起。
大洪水給發(fā)源于漢江流域,興起于中原的大伏羲氏族帶來了空前的災(zāi)難,有許多人葬身在洪水之中。幸存者被迫離開居住了數(shù)十代的故土,遷徙到陌生的高地和山區(qū)居住。
大遷徙使各部落幸存者爭相搶占新的領(lǐng)地,造成了大伏羲氏族內(nèi)部的動亂,從而使強大的伏羲女媧政權(quán)逐漸走向衰落。出現(xiàn)了伏羲女媧氏族各霸一方的局面。其氏族為:
|
柏皇 朱襄 昊英 栗陸 赫胥 昆吾 葛天 陰康 渾沌 東戶
皇覃 啟統(tǒng) 吉夷 大庭 昆侖 西陵 有巢 無懷 古皇 魁隗
驪連 尊盧 弇茲 雷祖
|
十三、禪通紀(jì) 公元前5008-前4513年
|
在移居平原的氏族遭受災(zāi)難的同時,留居在古昆侖山、祁連山、不周山及秦安大地灣一帶的魁隗少典氏集團逐漸興旺起來,他們遷徙到漢江上游的秦嶺和巴山一帶。并隨大水的退落,逐個吞并各氏族,于公元前5008年,炎帝魁隗氏取代了名存實亡的伏羲女媧政權(quán)。建立炎帝魁隗政權(quán),號炎帝,為五帝之首。
|
魁隗,男、首任帝。公元前5008—前4951年。
|
炎居,男、二任帝。公元前4951—前4918年。
|
節(jié)并,男、三任帝。公元前4918—前4876年。
|
戲器,男、四任帝。公元前4876—前4827年。
|
祝融,男、五任帝。公元前4827—前4781年。
|
共工,男、六任帝。公元前4781—前4766年。
|
炎帝神農(nóng)氏的先祖為伏羲女媧氏政權(quán)的柱下史,世居秦嶺以南。
神農(nóng)氏的先祖與魁隗氏的先祖同源,皆出自于少典氏,他們早期共同居住在姜水,因比皆以姜為姓。
神農(nóng)氏世襲伏羲女媧政權(quán)的大典氏,為柱下史,號神農(nóng)氏。后炎帝魁隗稱帝,他恐神農(nóng)氏與其爭奪帝位,便將神農(nóng)氏一族封在了洛水流域的熊耳山,仍襲柱下史之職。
公元前4767年,神農(nóng)乘炎帝魁隗氏內(nèi)亂之機,聯(lián)合中原地區(qū)各氏族各大部落西征
公元前4766年,炎帝魁隗氏被擊敗,第六任炎帝姜共工被迫讓出帝位。神農(nóng)在中原各大部落聯(lián)盟的支持下坐上了帝位,正式建立炎帝神農(nóng)氏政權(quán)。炎帝神農(nóng)氏政權(quán)共傳八任帝,傳國虛記二百五十四年(前4766—前4513)。
|
神農(nóng),男、首任帝。公元前4766—前4733年。
|
臨魁,男、二任帝。公元前4733—前4692年。
|
姜承,男、三任帝。公元前4692—前4655年。
|
姜明,男、四任帝。公元前4655—前4628年。
|
姜宜,男、五任帝。公元前4628—前4582年。
|
姜來,男、六任帝。公元前4582—前4563年。
|
姜克,男、七任帝。公元前4563—前4539年。
|
榆罔,男、八任帝。公元前4539—前4513年。
|
十四、疏仡紀(jì) 公元前4513——前4053
|
黃帝軒轅氏的先祖為姬黃夷,是少典氏和有蟜氏的后裔。姬黃夷因發(fā)明了獨輪車被部落推舉為首領(lǐng),其部落也因車而名,號軒轅氏,軒轅氏家族在獨輪車的幫助下日益壯大,到軒轅氏的十四任酋長姬邦卉繼位時,軒轅氏家族已成為一個強大的部落。姬邦卉先后征服了倉頡氏、蚩尤氏、少昊氏、魁隗氏、夸父氏,最后奪取神農(nóng)氏政權(quán),建立黃帝軒轅氏政權(quán)。軒轅氏政權(quán)共歷十五帝,傳國四百六十一年
(公元前4513—前4053)。號黃帝,為五帝之二。
|
首任帝: 姬芒
公元前4513—前4476
|
二任帝: 姬蔡
公元前4476—前4437
|
三任帝: 姬豕
公元前4437—前4416
|
四任帝: 姬本
公元前4416—前4483
|
五任帝: 姬常
公元前4483—前4366
|
六任帝: 姬號 公元前4366—前4330
|
七任帝: 姬佄
公元前4330—前4303
|
八任帝: 姬傳茸 公元前4303—前4278
|
九任帝: 姬貫俞 公元前4278—前4258
|
十任帝: 姬恚文 公元前4258—前4219
|
十一任帝:姬成契 公元前4219—前4184
|
十二任帝:姬仡諒 公元前4184—前4140
|
十三任帝:姬匯陽 公元前4140—前4106
|
十四任帝:姬昌塊 公元前4106—前4075
|
十五任帝:姬號次 公元前4075—前4053
|
十五、金天紀(jì)
|
公元前4053年,東夷少昊氏攻占中原地區(qū),黃帝族被迫回歸北方,讓出了帝位。
黃帝軒轅氏政權(quán)結(jié)束,代之而興的是少昊金天氏政權(quán)。為五帝之一,號金帝,
五帝之三。少昊金天氏政權(quán)共歷七任帝,傳國二百六十四年
(公元前4053—前3790)。
|
清嚳 公元前4053—前4018
|
犬
公元前4018—前3983
|
罄
公元前3983—前3947
|
旸珢 公元前3947—前3918
|
琨 公元前3918—前3885
|
暢葵 公元前3885—前3825
|
匠敬 公元前3825—前3790
|
匠敬三十五年(辛亥,前3790),
少昊金天氏政權(quán)末任帝匠敬禪位于外甥顓聆。
顓聆即位后,改稱顓頊,建立顓頊高陽氏政權(quán)。
顓頊高陽氏政權(quán)共歷十二任帝,
傳國虛記四百一十一年(公元前3790——前3380)。
|
顓頊 公元前3790—前3748
|
宥個 公元前3748—前3695
|
焙央 公元前3695—前3659
|
上強 公元前3659—前3631
|
茍羿 公元前3631—前3596
|
住元 公元前3596—前3573
|
肖會 公元前3573—前3537
|
美勾 公元前3537—前3500
|
卜習(xí) 公元前3500—前3468
|
貴尤 公元前3468—前3429
|
祥象 公元前3429—前3385
|
佳琚 公元前3385—前3348
|
顓頊高陽氏政權(quán)后期,因大洪水的逼迫,全族遷往黃河以北的太行山
和燕山及東北高地的平原,氏族衰落,失去了對中原地區(qū)的控制,淪落為北方夷國
|
十六、朱宣紀(jì)
|
帝嚳高辛氏政權(quán),姜姓,帝嚳氏族形成于少昊金天氏政權(quán)時期,興起于中國西部的陜甘地區(qū)。其父系先祖為黃帝氏族,母系先祖為炎帝氏族。帝嚳氏族共分為三大支脈,一支在甘肅,一支在湖北,一支在河南。顓頊政權(quán)晚期,帝嚳族自陳倉沿漢水向東遷移,成為顓頊政權(quán)的核心力量。帝嚳族的首任大酋長名叫姜岌。
姜嚳美就是帝嚳,帝嚳族的四任大酋長,因輔佐顓頊政權(quán)有功,被帝祥象封在了高辛,號高辛氏。姜嚳美繼任帝嚳族大酋長以后,立刻率本部族東征反叛的共工氏族,共工氏兵敗后向北方逃竄。因顓頊政權(quán)已經(jīng)完全衰落,中原各大部落共同推舉姜嚳美為帝。于是,姜嚳美正式建立帝嚳高辛氏政權(quán),號白帝。帝嚳高辛氏政權(quán)共歷二十一任帝,傳國五百八十二年(公元前3380——前2799)。
|
首任帝: 嚳美 公元前3380—前3354
|
二任帝:
沙芙 公元前3354—前3340
|
三任帝:
剛歌 公元前3340—前3307
|
四任帝:
香莫 公元前3307—前3266
|
五任帝:
長晝 公元前3266—前3240
|
六任帝: 帝散
公元前3240—前3209
|
七任帝:
帝千 公元前3209—前3178
|
八任帝:
桑甘 公元前3178—前3141
|
九任帝:
帝沒 公元前3141—前3117
|
十任帝: 杜里
公元前3117—前3106
|
十一任帝: 帝牡 公元前3106—前3067
|
十二任帝: 姍先 公元前3067—前3045
|
十三任帝: 森浸 公元前3045—前3025
|
十四任帝: 帝謠 公元前3025—前3003
|
十五任帝: 親義 公元前3003—前2971
|
十六任帝: 上施 公元前2971—前2952
|
十七任帝: 森輩 公元前2952—前2923
|
十八任帝: 山回 公元前2923—前2899
|
十九任帝: 立庫 公元前2899—前2865
|
二十任帝: 講述 公元前2865—前2836
|
二十一任帝:巴加 公元前2836—前2799
|
十七、青夔紀(jì)
|
公元前2799年,帝嚳高辛氏最后一帝巴加死后,中原各大氏族推舉青陽氏的姜角為帝,建立帝摯青陽氏政權(quán)。帝嚳高辛氏政權(quán)宣告結(jié)束。帝摯青陽氏,姜姓,先祖為帝嚳高辛氏。五帝之五號青帝。
|
姜角 公元前2799—前2771
|
姜繼 公元前2771—前2741
|
姜裘 公元前2741—前2706
|
姜嗆 公元前2706—前2680
|
姜凱 公元前2680—前2641
|
姜咣哴 公元前2641—前2600
號云陽氏
|
祁向妹 公元前2600—前2586 女 號云陽氏
|
姜山叭 公元前2630—前2561
號云陽氏
|
姜孤 公元前2561—前2526
號云陽氏
|
姜溝次 公元前2526—前2503
號云陽氏
|
姜控卯 公元前2503—前2482
號云陽氏
|
姜川壻 公元前2482—前2469
號云陽氏
|
姜長幅 公元前2469—前2447
號云陽氏
|
姜 美 公元前2447—前2419
號云陽氏
|
姜斯績 公元前2419—前2403
號云陽氏
|
姜斯遂 公元前2403—前2369
|
姜匡二 公元前2369—前2357
|
堯與匡二同為帝摯青陽氏第十六任帝姜斯遂子(帝嚳)堯十五歲時入帝都輔政,被父親封在了陶邑(今山東荷澤市南陶丘)。他在職三年把陶邑治理的井井有條。父親見他很有治國才能,便把他召回朝中,改封于唐邑(今河北保定市唐縣西北),但并沒有讓他赴任,而是把他留在帝都,讓他和他的長兄鷙(姜匡二)共同協(xié)助他治理朝政,姜斯遂死后,傳位給長子鷙。鷙妒賢嫉能,把堯和他的另外兩位弟弟棄和契都趕回到封邑去。鷙追求享樂,荒廢朝政,加之天災(zāi)不斷,政權(quán)很快走向了衰敗。唐堯乘機領(lǐng)導(dǎo)北方的氏族聯(lián)盟抗災(zāi)自救,贏得了民心,最終使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各部落聯(lián)盟都支持唐堯稱帝,取代了鷙的統(tǒng)治。
|
姜堯 公元前2379—前2318
|
姜祁 公元前2318—前2266
|
姬江 公元前2266—前2224
|
姜起 公元前2224—前2186
|
祁裘 公元前2186—前2165
|
姜密 公元前2208—前2128
|
姚舜 公元前2127—前2089
|
姚美叔公元前2089—前2071
|
姒禹 公元前2070—前2061
|
姒禹的父親是鯀,鯀的先祖為顓頊高陽氏。
帝密十三年,崇伯鯀奉命領(lǐng)導(dǎo)治水不果被流放羽山,
堯帝姜密繼宣其子禹入朝繼續(xù)領(lǐng)導(dǎo)治水。
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完成了治水大業(yè),
成了堯、舜兩朝的重臣。公元前2071年,舜帝美叔病死,
傳位給姒禹。
姒禹即位后,以公元前2070年為夏禹元年,改國號為夏,
正式建立父傳子家天下的夏王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