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和漢語屬于不同的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漢語語序是主謂賓,每個字都有獨立的意思。日語屬于阿爾泰語系,日語在語法和結構上與同屬于粘著語的阿爾泰語系基本相同,其語序為主賓謂,每個句子都需要用助詞來提示,但在詞匯上極少有余阿爾泰語系同源的詞匯,因此也有的學者以此主張日語不屬于阿爾泰語系,但把蒙古人,韓國人,日本人相互學對方的語言也是很容易的。 日語和漢語里都有大量的漢字詞,這些漢字詞大約占了70%左右,那為什么我們聽不懂日語和韓語呢?我們在看日劇和韓劇的時候,有為什么會隱約聽懂那么一兩個詞呢?因為漢字是不同時段傳入到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每一段歷史時期,漢字的標準“普通話”是不同的。 漢字是在月公元3世紀傳到朝鮮半島的,然后經朝鮮半島再傳入日本,在韓語里,漢字的讀音保留的是中古時期的漢語的讀音,中古時期就是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在這一時期,漢字全部傳入到了朝鮮半島。 在隋唐時期,日本遣唐使來中國,將漢字引入日本,所以如翻看日本的古文,越老舊的文獻,上面寫的全部都是漢字。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語言需要用字來表達,所以日本人就開始自己發(fā)明文字。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日語。 而在現代的日語當中,同時保留了原始的漢字也加入了后來新發(fā)明的日本文字,使用漢字的那一部分日語其實是跟中文差不多讀音的,也就是漢語。日語漢字按漢語的發(fā)音讀出來,在日語中叫音讀,與漢字差別很大的那部分叫訓讀。 其實文字只是一套記錄語言的系統,完全可以用同一套文字,略加變化就可以記錄不同的語言。這件事在東南亞其實很明顯,曾經的華夏文化圈內,越南、日本、朝鮮都用漢字,但他們的語言和漢語相差很遠,西邊被貶因為和中亞西亞交流頻繁,所以往往借助那邊的方式創(chuàng)造語言,不屬于華夏文化圈,直到清末在知識分子的認知里,都不認為滿蒙疆藏這些地方和自己是一起的,日本朝鮮則認為是一起的。 日語跟今天普通話的區(qū)別,今天的中國普通話實為滿清混合語言,明朝普通話更西南官話有些相同,中古普通話為南宋國語,應為吳語或平話,后被蒙古滅亡打斷,唐朝過于應為福建閩南語,讀音跟日語區(qū)別不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