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勢,歷來相傳有96種之多,其中當然包括幾種臥睡的姿勢與方法。通常所用的姿勢,如佛門中的各個宗派,修習禪定的方法,大多采用七支坐法,又簡稱它為跏趺坐,俗名盤足坐法。 宋以后的儒家--理學家們,由于大程夫子--程顥(明道),變更佛、道兩家修煉靜坐的心法,因襲禪宗大師修習禪定的工夫,著作《定性書》一文,主張在'靜'中涵養(yǎng)性理的端倪開始。他的老弟二程夫子--程頤(伊川),又加上《主敬'為其陪襯,從此儒門也主張靜坐。但是他們所取的靜坐姿勢,便是平常的正襟危坐,所謂端容正坐便是。至于道家,有時即用佛家的七支坐法與臥姿,有時又穿插許多不同的形態(tài),配合生理的需要與煉氣修脈的作用。大體說來,儒、佛、道三家的靜坐姿態(tài),并不外于此法。 七支坐法的形式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如附圖)
(一) 雙足跏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虬炎笞惴旁谟易闵厦?,叫作如意坐?;虬延易惴旁谧笞闵厦?,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單盤:既右腿盤起抵至左腿大腿根部、腳心可朝天被左腿壓?。蛔竽_盤在右腿的上邊,腳心朝天、抵右大腿的根部;若是雙盤,就要再把右腳搬起交叉盤在左腿的上邊,抵大腿根;雙腳腳心都要向天;)
?。ǘ?脊梁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jié),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ㄈ?左右兩手圜結(jié)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掌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jié)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ㄋ模?左右兩肩稍微張開(兩肩應(yīng)舒張但不挺胸。),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郭-耳+單)背。 2、4項做好了,則可以達到“松胸實腹”的效果,便于達到心靜氣沉。 ?。ㄎ澹?頭正,后腦稍微向后收放。前顎內(nèi)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ㄆ撸?舌頭輕微舔抵上腭,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tài)。(舌頭的前半部輕舔上腭(不是以舌尖用力抵上腭)。具體竅門是:把舌后部的空氣排盡,咽喉部放松,舌稍后縮即自然成,不必用力去“抵”。嘴唇輕閉,嘴部肌肉自然放松,上下牙不要相咬,稍留一縫隙。) 一) 凡在靜坐的時候,必須使腦神經(jīng)以及全身神經(jīng)與肌肉放松,絕對不可有緊張狀態(tài)。最好是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jīng)自然會全部放松。(二) 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三) 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四) 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五) 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后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六) 初學靜坐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shù)多為原則。(七) 初習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jīng)緊張。至于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心情和效果。 它是合于生物天然的法則,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這種姿勢,大體來說,很像胎兒在母胎中的靜姿,安詳而寧謐。叉手盤坐與健康的效果人體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大體說來,都以脊椎為中心,左右交叉分布,隨著意識的支配而發(fā)散為肢體感官的動作。猶如樹木的枝條,依據(jù)它的中心樹干,向外分散而至于枯落。七支坐姿將手足加以盤曲,可使左右氣血交太散發(fā)而歸于原始整體的圓極,等于說:采取這種姿態(tài),可使左(陽)右(陰)的人體電能,自身互相交流,即可減少散發(fā)的作用,又可自相調(diào)劑而恢復體能的原動。
七支的坐姿,因為雙足盤曲,兩手交太,使四肢活動靜止,便可減輕心臟的負擔,所以靜止的時間愈久,對于恢復心臟功能的功效愈大。關(guān)于頭腦的健康功效七支坐法的靜姿,必須將頭頂端正,大腦稍微靠后,以使腦下垂體不受壓迫而恢復正常。因此腦下垂體內(nèi)分泌的均衡活動便影響淋巴腺、甲狀腺,而至于腎上腺等恢復健康的作用。其次,下顎稍微向后收壓,可使左右兩大動脈管輸送血液到腦部去的工作緩慢,可以減輕腦神經(jīng)的緊張與思慮,對于血壓有恢復正常的功效。其他有關(guān)間腦和眼、耳、口鼻等的細節(jié),在此不盡詳說。盤足曲膝與健康有些人懷疑,盤足靜坐,不但對人體的健康有礙,甚至,反而因兩足的血管被壓迫而致病,所以靜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現(xiàn)象。這是誤解。其實,人體的健康,與腿和足有極大的關(guān)系。
中國古代的道家醫(yī)理,認為'精從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一個人的健康長壽,與兩腿雙足有絕對的關(guān)系。所以嬰兒與小孩的活動都在兩足。一過中年,腰部以下和足腿就漸感無力,喜歡疊足或蹺足而坐。人的衰老與死亡,也多是從足腿開始而逐漸至于軀干與頭部。盤足曲膝靜坐,感覺足腿的酸麻,正是說明足腿的神經(jīng)與血脈并不通暢,證明你的健康已有潛在的問題。所以放開足腿,等待酸麻過后,反有從未經(jīng)驗過的快感。如果持之有恒,能坐到足腿的氣血流暢,保證足腿而上至于腰背以及全身,會有無比的快感發(fā)生,反不愿意下座而松散雙腿了。其次,必須了解人體猶如植物一樣。一棵樹木,盤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氣、水,以及土壤的營養(yǎng),才能生長茂盛。人呢?卻和植物顛倒相反,他的根在頭部,他的土壤就是虛空。人體的兩足,好像人參的枝叉,所以把兩足盤曲起來,等于把一株人參或松枝卷曲成結(jié),使它的生發(fā)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歸根本而培養(yǎng)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壯。所以盤足曲膝,不但無妨人體的健康,而且從適當?shù)木毩曢_始,對于健康長壽,是絕對有利而無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