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中國大運河列入了世界遺產(chǎn)。 中國大運河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組成,總長1011公里,浙東運河的寧波段,是中國大運河的最南端,也是內(nèi)河航運與外海連接的紐帶。 寧波西塘河,是浙東運河寧波段的主要水路,也是寧波通往杭州,連接京杭大運河的重要航道。 甬城歷代官員學(xué)子,行商軍旅必經(jīng)西塘河,出城北上,因此,西塘河又被稱為官塘河。
公元771年,唐代宗(李豫)大歷六年,鄮縣縣治遷往三江口,成為甬城建城之始。 公元821年,唐穆宗(李恒)長慶元年,明州刺史韓察,將州治從鄞江遷至三江口。 明州城依靠奉化江與姚江相匯于甬江的“Y”形天然屏障,在西邊開掘了一條護城河,護城河沿長春路南北延伸,南通奉化江,北達姚江。 打開地圖,護城河與姚江和奉化江交匯形成的三角地帶,就是甬城舊址區(qū)域,從東門口到西門口。 一千多年來,甬城范圍不斷擴大,以三江品口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成就了現(xiàn)在之規(guī)模。 上世紀二十年代,寧波古城墻大規(guī)模拆除,寧波舊城,已成歷史。
從西門口沿著中山路往西,從高橋一帶迤邐而來的河流,就是西塘河。 西塘河在西門口匯入護城河,古時的甬城官員,從西門口出城,乘舟西行,過望春,過高橋,入姚江,繼續(xù)北上,官塘河,實至名歸。 歲月變遷,交通方式不斷更新和進步,內(nèi)陸航運逐漸淡出歷史舞臺,曾經(jīng)舟楫忙碌的千年運河西塘河,漸被歷史風(fēng)煙淹沒,長期沉寂。 現(xiàn)在可以從河上古橋的深深纖痕中,想象曾經(jīng)的舟楫繁忙。 道道纖痕,如同永恒的文字,銘刻著代代纖夫負重前行的身影。 那是光陰的語言,也是歲月的腳印,人類前行的步伐,艱辛而滄桑,古今多少事,盡付纖痕中。
2009年6月26日,寧波軌道交通一號線開工建設(shè),西塘河沿岸的老舊建筑陸續(xù)拆除。 2014年5月30日,寧波軌道交通一號線開通運營,高橋鎮(zhèn),由此進入了軌道交通時代。 高橋鎮(zhèn)與五水共治相結(jié)合,投資3億多元,實施了西塘河沿線景觀工程。 長期沉寂的千年運河,驚艷變身為西塘河公園。 賞景,漫步,慢騎,垂釣,或晨跑,城西多了一個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乘上開往城西的地鐵,來高橋鎮(zhèn)休閑看風(fēng)景,成了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西塘河公園,從長樂徐家漕站開始,經(jīng)蘆港站、梁祝站,到達高橋,一線四站,總長4.67公里,每段各有特色。 長樂徐家漕站是生態(tài)門戶區(qū);蘆港站建有濕地島等景觀,成為了生態(tài)濕地公園;梁祝站則以梁祝愛情故事為主題;高橋站將抗金文化融入到了綠地景觀設(shè)計中,歷史與現(xiàn)實相結(jié)合。 每段風(fēng)景各具特色,一路走下來,景致獨特,綠樹成蔭,曲徑通幽,移步換景。
西塘河不止有風(fēng)景,更有橋上古橋,可供鑒賞,在橋上,感知歲月的痕跡。 軌道交通一號線望春站,出站后,可以看到西塘河上的望春橋。 望春橋始建于北宋哲宗(趙煦)元符元年,即公元1098年。 望春橋最為奇特的是,橋上生長了兩棵桷樹,一高一矮,形同母子。 桷樹生于橋石的石縫之間,水土缺乏,但卻生長得高大茂盛,堪稱奇跡。 樹根與橋面石板、基石合抱為一體,相依相偎,難解難分,天下奇觀。 去樹則橋亡,留樹橋難保,只有同生死、共存亡了。
長樂站與蘆港站之間,西塘河上有一座古橋,名叫新橋。 新橋建于明代洪武(朱元璋)丙寅年,即公元1386年。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yīng)天府稱帝,明朝開國,18年后,新橋建成。 橋上欄板雕有各種花卉圖案,歷經(jīng)六百多年,橋體多有損毀,高橋鎮(zhèn)在實施西塘河沿岸綠化美化工程中,新橋的破損處,已經(jīng)修繕一新,古橋換新顏,沿岸風(fēng)景如畫。
看看十年前的舊影,感嘆西塘河十年之間,變化之大,天壤之別。
一號線沿著西塘河,一路向西,公園被秋光染色,賞秋不必遠行,來西塘河公園就可以大飽眼福。
梁祝站旁邊,西塘河上有座古橋,名叫上升永濟橋。 橋邊建有埭母娘娘殿,俗稱半路庵,故又名半路庵橋,“疊石固堤,結(jié)洞為橋”于清乾隆丙辰年,即公元1736年。 乾隆是清朝入關(guān)后的第四位皇帝,1735年即位,次年,上升永濟橋建成。 非常有意思的是,橋名與橋身上的對聯(lián)構(gòu)成了一首藏頭詩: 上跨長虹路通兩岸, 升看朝旭彩映中流。 永固津梁基安磐石, 濟人功德惠勝乘輿。 兩幅對聯(lián)的第一字連起來即是“上升永濟”,即橋名上升永濟橋。
十年前的舊影,落寞沉寂的上升永濟橋,現(xiàn)在終于重現(xiàn)生機。
每個站點之間,可以乘坐地鐵分分鐘到達,當然更好的方式是步行,一路秋色相伴,水岸風(fēng)光,運河歷千年。
高橋鎮(zhèn),鎮(zhèn)以橋名。 西塘河在高橋分為兩支,一支發(fā)源于山下莊一帶,由西而來,另一支穿過高橋,經(jīng)大西壩,與姚江相聯(lián),名叫大西壩河。
高橋建于北宋徽宗重和初年,北宋使用重和年號僅僅兩年,即1118年至1119年,由此推斷,高橋,應(yīng)是建于公元1118年,至今剛好九百年。 宋徽宗公元1100年登基時年僅18歲,18年后,高橋建成。 高橋建成的同一年,高橋以南,原來浩渺的廣德湖,在明州知州樓異主持下,廢湖為田。 高橋橋身高大,可容兩艘官船平行,在“甬上十佳名橋”中,高橋是最大的單孔高拱石橋。 曾鞏在《廣德湖記》中寫高橋,言其“航舶過往風(fēng)帆不落”。
南北橋額上各刻有四字,南面“文星高照”,北邊“指日高升”,均含有“高”,故名“高橋”。 南面橋額“文星高照”,對聯(lián)“巨浪長風(fēng)想見群公得意,方壺圓嶠都從此處問津”,北上趕考的讀書人,見此必心生快意。 北邊橋額“指日高升”,對聯(lián)“水漲春江雙槳移來天上,明月夜渚一珠點到波心”,乘船而來的官人見此四字,必心生喜悅。
高橋建成9年后,也就是1127年3月,北宋徽欽二宗(趙佶和趙桓)被金人掠去,北宋傾亡,史稱靖康之恥。徽宗第九子,欽宗之弟康王趙構(gòu)(宋高宗)開啟了南宋時代。 南宋王朝繼續(xù)受到金兵侵犯,南宋建炎三年,即1129年,金軍直驅(qū)南下,宋高宗逃經(jīng)寧波,在高橋一帶,發(fā)生了著名的宋金高橋之戰(zhàn),也上演了“村姑救康王”的歷史故事。 宋高宗脫險后,曾對村姑許諾,不日派人來接村姑進宮。村姑的母親走漏了消息,到處沸沸揚揚,于是宋高宗下旨浙東女子皆封王,出嫁時可穿戴鳳冠霞帔,乘坐龍鳳花轎,官員遇見,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從南宋開始,寧波姑娘出嫁坐花轎的民風(fēng),愈來愈盛。 明州多草席,稱為明席,寧波又稱之為“滑子”,源于宋金高橋之戰(zhàn)的典故。《四明談助》記載,“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浙東制置使張俊與金人戰(zhàn)于明州西門??∫娒耖g多織席,遣兵斂取之,以重席覆于路。金騎踐席上,皆足滑而仆。因急擊之,斬獲甚眾?!?/p> 萬斯同詩云: 高宗航海駐鄞邦, 曾把高橋作戰(zhàn)場。 卻恨元戎輕縱敵, 復(fù)教兀術(shù)渡錢塘。
穿過高橋的大西壩河,向北延伸,與姚江相通。 大西壩河與姚江交匯的“大運河-姚江水利設(shè)施”大西壩遺址,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西壩為古之西渡口所在地,古壩已毀,現(xiàn)存大西壩(閘)復(fù)建于1962年,是姚江大閘建成后,控制姚江和大西壩河水位的重要水利設(shè)施。 這里曾經(jīng)也是從西塘河北上的舟船,進入姚江的必經(jīng)壩口。 早年途經(jīng)西渡壩口的船只,需要借助人力和牛力,牽拉船只過壩,非常艱辛。《四明談助》記載,“望京門西三十里即西壩,通慈溪路……守胡榘買牛增人,按月支給?!?/p>
這里也發(fā)生過“西渡僧擲詩瓦”的典故,公元1664年,張蒼水反清復(fù)明失敗被俘后,從寧波押解杭州,“舟次西渡,有和尚突擲一瓦于舟。其外有紙裹之,紙上有詩,今僅傳其二句云:此行莫作黃冠想,靜聽先生正氣歌?!币馑际窍M麖埳n水不要變節(jié)屈服,保留一身正氣。 現(xiàn)在這里又在重新建設(shè)壩閘,將為控制水位、減輕城西洪澇災(zāi)害,起到重要作用。
千年古渡和運河,都已變幻模樣。 船只、馬車、汽車、地鐵,千年運河與古渡的變化,也是人類前行的一個縮影。
回顧歷史風(fēng)煙,展望現(xiàn)代甬城,感懷古今變遷,歲月悠悠源遠長。 運河歷千年,變身為風(fēng)景,惠澤世代人。 |
|